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4:3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包容性增长”哲学蕴涵的三维考察 蕴含哲学道理的寓言

发布时间:2019-02-09 06:16:31 浏览数: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增长,但随之也带来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的大问题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如何使经济的增长惠及全国各地人民,如何协调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兴名词提出的时代场域。文章旨在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包容性增长”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哲学蕴涵;社会和谐
   一、引言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包容性增长”。目前国内对“包容性增长”还没有标准的定义,从“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提出与发展的过程出发,以下三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它的主要涵义:首先,亚洲开发银行给了“包容性增长”原始意义: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其次,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次,胡锦涛在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作者认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长远而全面发展,在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尽可能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到全国各公民,实现共同富裕。不难看出,“包容性增长”首先是增长,但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CDP的增长,它是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发展观哲学基础上的增长,体现了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哲学观点;它是立足于平衡、公平、全面发展观的增长,是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贯彻和传承。“包容性增长”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一种增长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它强调在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利益,最终目标是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惠及到全国各族人民,逐渐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不论“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这种增长具有怎样的“包容性”内涵,它都是以“人”为出发点,无不折射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并且都能在这三种关系维度中找到它的哲学依据与原理。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包容性增长的自然哲学底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自然界为基础条件的,人们必须要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所以,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又是相互独立的。人类为了更好更快地生存与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与此同时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如果人与自然这种否定与反否定的关系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因此,当今人们面对的能源稀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部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面对这一大难题,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所作所为。“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基于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包容性”对待自然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要自觉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文明;合理摄取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平衡相处,实现自然界的永续发展。
   三、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包容性增长的主体发展模式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作的产物。”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是以人为前提,社会成果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个人并不等同社会。人虽然离不开社会,与社会融为一体,但个人活动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之间往往有距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过去,我们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指标,把人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使得劳动关系紧张。虽然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的心灵、尊严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前段时间占据新闻头条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就是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增长,忽略了员工自身需求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使得员工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人们看到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感受不到“幸福感”也在以同等的速度增长。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了,但是包括“工业废气污染”、“强拆房屋”等这样以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群众利益而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也开始层出不穷;经济增长了,但是不少商家却成了唯利是图的追逐者,成了商业道德的沦丧者。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厂家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顾客的生命健康;经济增长了,物价也增长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返乡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这些都说明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们关注的是GDP的增长速度,唯独忽略了人的发展,忽略了人的根本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忽视了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必将会迷失发展的目的。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它要求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对社会的“包容性”上,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制定决策的唯一衡量标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共享: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追求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生命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关系,而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代人类社会不单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社会成员间经济利益的公平与和谐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和谐的核心和根本保证,因而社会成员间经济利益的和谐程度也就决定和左右了社会的和谐程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因经济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不同群体分享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按基尼系数指标显示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发展与分享的不平衡性,是“不包容性增长”的典型表现。邓小平同志曾清醒地指出,“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所谓“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核心要义是消除贫困者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提倡包容性,就是要人们“包容性”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待经济发展这块大蛋糕,要求一视同仁,人人共享。“包容性增长”它不仅仅是量的容纳,更是质的提升。并不是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逐渐拉小贫富差距,并由此构筑新的发展基础。简而言之,“包容”的要义是共享。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使得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另外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不公,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强调。包容,是一种境界,是一视同仁,是人人分享。“包容性增长”,其强调的增长,不仅仅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其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然的“包容性”之上,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各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平衡、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9-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6.邓小平年谱: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推荐访问:包容性 蕴涵 考察 哲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