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9:59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寻根问祖_问祖寻根,成就“鬲”文化研究大家

发布时间:2019-02-20 06:25:15 浏览数:

  从炊具到礼器,从繁荣到消失,鬲的实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从物态文化走向精神文化,鬲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姓是《百家姓》里没有的”
  我们如约前来,采访中国鬲文化的研究学者鬲向前先生,由于“鬲”字的生僻,我们的采访是从鬲向前这个罕见的姓氏开始的。
  “鬲”字有两个读音,ge和li,在做姓氏和地名时读“ge”,而在做大量的先秦出土文物的炊具和器皿时读“li”。
  鬲向前从小就对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姓产生了极大的困惑,这个《百家姓》中没有的姓,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所谓“鬲”,《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古代炊器,陶制,圆口,三空心足。”鬲姓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
  鬲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少,主要分布于陕西的临潼和山阳县,据说全国姓鬲的也就2500多人,为什么这么少的人会姓上如此古老的一个姓?他问父亲、问老师,没有一个人能解释,而社会上大部分人不认得此字,如果不是特意说明,他的姓经常被误读成高。于是解开自己姓氏之谜成为鬲向前的一个梦想。
  鬲向前读大学和研究生时学的是经济管理学与法学,但从小就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熏陶的他却对古代文化很感兴趣。在上大学、研究生时期,他就已经开始寻找跟“鬲”有关的资料了,那时收集查阅资料比较困难,但好奇心使鬲向前总是能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在工作之余进到博物馆、图书馆去找资料,在陕师大、西大等院校和陕西省图书馆、文史馆、档案馆里,经常有他埋头查阅资料的身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的女儿鬲江慧已经开始读大学了,在西北大学读金融,受父亲的影响,鬲江慧也对家族的姓氏起源十分着迷,于是父女二人商定,一同寻根溯源,把自己家的姓弄清楚。
  从2005年元月起,父女二人便利用休闲假日,开始了对“鬲”的研究。由于鬲向前工作繁忙,收集资料,特别是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工作主要由鬲江慧完成。陕西是中国文物大省,唐以前的文物、特别是先秦的文物出土量在全国可以说首屈一指。在各大博物馆里,鬲向前和鬲江慧发现了众多的、各种各样的鬲。巧的是,这个时候,正好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天工开物》节目中介绍了鬲,那期节目中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戴吾三研究员介绍了鬲的制作,鬲这个器皿对中国古代饮食和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这个节目给了鬲向前很大的启发。他从鬲作为炊具这样一个物态开始,经过长达4年多的研究,将散落于历史记忆的碎片进行了拼接,终于解开了鬲姓的千古之谜,并且发现了鬲文化的来龙去脉。
  鬲向前和鬲江慧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专著,名为《鬲与鬲文化》,由三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这本书从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的角度论证了“鬲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化史论著。它以有鬲氏为首的古老部落方国史实为背景,以现代考古学中的鬲这一真实器物为主轴,探寻了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全面而系统地对鬲这个上古时期的文化类型品,作了科学的考古学的研究,并对它的社会历史功能作了周密的论述;并通过对鬲国的兴亡史脉络的铺陈,复活了历史的碎片,回答了有关鬲文化的诸多千古之谜。
  “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鬲”
  鬲向前兴致勃勃地拿起他书桌上的一个仿制的鬲对我们讲起了鬲的来历:大约4800多年前,鬲是用陶土制成的,它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用具,用作炊具。
  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商代陶鬲,是2001年考古专家在江西樟树吴城遗址发掘时发现的,这件陶鬲高47.8厘米,口径40.2厘米,腹径38.7厘米,有着35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分裆鬲王”。所谓分裆,就是物体的下面由三只足、形状似牲畜乳状的器具组成。
  把食物放在鬲里面,鬲的下面可以烧火,通过蒸煮将食物加热。食用熟食,对古人的智力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古人可以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以种植谷物来维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除了是生活用品外,鬲还是礼器和神器,具有祭祀的价值。
  目前在黄河流域距今4600年~3000年的古代遗存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陶鬲,比如甘肃和政县的齐家文化、山东章丘县的龙山文化,还有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河北易县的七里庄三期文化,以及陕西的泾、渭许多地方都出土了陶鬲。
  鬲作为礼器这一特性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更加得以张扬,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都不难发现鬲的身影,而且有许多青铜鬲上还刻有精美的纹饰,有的还刻有铭文。可以说鬲文化是商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商代鬲从生活用具晋升为礼器,它与鼎等器物一样成为“国之重器”。鬲的形状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出现四足、方形、附耳等种种形态。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发展、生活需要,在鬲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瓶和甄两种器物。到汉代由于铁器时代的到来,釜出现了,于是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鬲向前笑着说:“古人吃饭就离不开鬲。鬲是我国最古老的陶制炊煮器具之一。它长着三条肥胖的腹足,其器型与装饰因年代、地域不同而有异,但共同的、最突出的是那张朝天的饕餮大口,它就是在告诉人们:民以食为天。”
  汉字中,有不少字是与鬲有关系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字是古体的粥,也就是“鬻”字,从这个字的字形及字义也能看出来与鬲的紧密联系。“鬻”字两边“弓”,中间上为“米”,下为“鬲”。两边的“弓”是鬲在烹煮谷米时冒出的蒸气,就像米置于鬲中烹煮之状,这也是粥的本意解释,说明古人发明了鬲以后才有了粥这种食物,这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粥的起源。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曾有“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的诗句,诗中的镉字,应当是金属材料制成,说明唐朝时还依然使用着一种叫镉的炊具,而这种炊具里煮的应该是粥。
  “有鬲氏曾帮助大禹治水”
  在鬲向前的研究中,他不仅深入考古工作队、博物馆寻求线索,而且还注意吸收和引用史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史学界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鬲姓祖上就是由上古时期的有鬲氏流传下来的。史称:“古鬲国,偃姓,皋陶(黄帝之子少吴之后,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后。”鬲向前这位古鬲国的后人,很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了有鬲氏在上古史上留下的辉煌足迹。有鬲氏为了帮助大禹治水,从中原地区迁往黄河下游,也就是今山东禹城一带。大禹治水完毕后,有鬲氏带领族人就定居在此地,成了夏代的一个部落方国。除了帮助大禹治水,有鬲氏还协助少康复国,据《左传》载,太康时后羿当政,排斥忠良,专用奸邪,寒浞窃国,杀死后羿。夏朝大乱,“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立少康”,这才有了少康中兴。
  到西周初时,有鬲氏还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但在周公平定叛乱中,鬲国国都遭到毁灭。从此,鬲国王室贵族被迁移到周王朝都城镐京附近,集中监管。鬲姓氏部落,悄然隐藏于古都西安近郊也就是临潼。清朝道光年间,又有一支迁到山阳县。
  鬲向前认为,有鬲氏改姓鬲,可能就是在迁往临潼后发生的。这一时期是战国到秦统治时期,随着姓氏习俗的演变,有鬲氏王室后裔对家族的传承符号有了新的诠释,于是就把有鬲氏确定为鬲姓,如此推算鬲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鬲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重大精神财富”
  《鬲与鬲文化》面世之后,得到了历史学界、考古学界一些知名专家的广泛好评,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石兴邦、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清华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等人都对鬲向前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正如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所评价:“《鬲与鬲文化》这本书,为我们寻找到了一条通往历史,通往远祖,通往中华文明源头的比较便捷,比较可靠,比较准确的寻宗向祖之路。”
  鬲向前关于鬲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在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等诸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和论述。
  在考古学方面,通过阐明鬲的演变,表现了鬲在从龙山文化一直到夏商周及以后各时代的地位和贡献,也证明了其在中国物质文化史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地位。
  在政治学方面,鬲向前认为鬲国的出现是中国最早国家形成的雏形,是家国同体、忠孝相通的宗法制度产生的标志之一,并指出这是“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根源。
  在文化学方面,鬲向前认为鬲是我国古代重要文化载体,“鬲”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铭文里面,它对中国汉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汉字中“鬲”字的形象字根组伴而构成的汉字不在少数,如“隔、隔、�、塥、融”等等,说明了鬲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陶鬲和青铜鬲的大量使用,不论是炊具还是礼器,都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中国远古文化的交融,说明鬲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鬲与鬲文化》通过对新石器时期和青铜器时期所出土的大量以鬲命名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研究,厘清了鬲文化与中华文阴发展的主要线索,通过鬲从民间实用器物到作为贵族祭祀礼器的演变过程,展示了鬲文化起源、兴盛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兴衰过程,图文并茂地描绘了“鬲”这种器具从物态文化走向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画卷。

推荐访问:寻根 成就 研究 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