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6:08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关于飞机修理钣铆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9-04-29 06:45:50 浏览数:

  摘要: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了《飞机修理钣铆技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应对对策和解决方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concerning aircraft repair sheet metal riveting technical course in the reform of the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he s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settled from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tors.
  关键词: “工学结合”;飞机修理;课程改革
  Key words: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aircraft repair;course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45-02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代民航飞机维修行业对民航职业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各个专业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制定了依据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创新[1]。《飞机修理钣铆技术》作为飞机结构维修专业一门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在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开始,我院首先对这门课程,依据民航飞机结构修理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实融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试点[2]。具体地说,也就是融“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形式,更加符合民航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后更容易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知识,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然而,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实施当中显露出来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和改善。
  1 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1.1 这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教学资源提出一种新的挑战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教师,必须具有真正的“双师型”,既懂得理论教学,又有比较深厚的实训教学能力。这对我院现有的教师水平来说,有较大的困难。现有的理论教师大部分一直从事理论教学,具有较高的授课能力和水平,但是实训教学经验较匮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老的教师学历比较低,很难讲授较深较全面系统的理论课程,虽然这几年也引进了一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由于经验阅历尚浅,很难独当一面承担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所以在《飞机修理钣铆技术》课程教学的这三年中,其实质还是理论教师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实训教师主要讲解实训内容部分。
  其次就是对教学硬件条件提出了新挑战。理论和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必须要有教室和教师;另一方面实训项目所具有的工具,设备和实训工位也要满足其教学需要,而且在这门课程的授课期间必须将某一实训室专门化,不能穿插别的实训课程。我们现有的教学情况是,学生规模在这几年扩大的比较快,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限。按照原有的模式先讲解理论部分,实训内容在单独的周次进行的情况下,往往都要将实训时间进行压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为这门课程单独劈开一段时间,一专门的实训室,使我们的教学安排难度增大。
  1.2 教学内容职业先进性有待提高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课程的内容尽可能贴近具体的工作任务,实训过程不仅仅是操作训练过程。其内容应该紧密联系了专业领域背景,专业岗位工作中“实际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等多种元素和信息。将这些元素和信息总结和归纳为本课程的高职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3]。尽可能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与真实的生产、工作为零距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工作经验”。根据这一特点,《飞机修理钣铆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内容进行了提炼和整合,并进行了模块化实施教学。但是不难发现一些教学知识内容比较陈旧,方法过时,这与日新月异的民航维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差距。
  1.3 培养模式可借鉴性差 由于《飞机修理钣铆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是以实训技能培养为主,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辅,重在培养学生的对金属材料手工成型以及简单的装配技术的训练。基于这样的特点,因此一个班级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为九个教学周,教学时间长,教学周期具有特殊性。在教学安排上,一个学期只能安排二个班级的本课程的教学。这个对于我院现有情况来说,绝大部分课程都是要懂得较多的理论,实训教学只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些项目的认知和操作,所以授课时间和安排上,跟本课程的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2 初步建议与对策
  2.1 软件方面 教学软件是教学的灵魂和前提条件。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实施教学,其软件建设包括了所有教学中有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相关管理和机制。
  2.1.1 建设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必须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4]。首先是教学的安排,包括教学师资,教学场地、教学工具以及设备,教学相关辅助工作配套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配置。其次是教学监督机制,包括各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和管理规范,也包括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工学结合的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考核;另一层就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摒弃旧的一票否决制,合理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合理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持续良性运作的前提和基石。   2.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5],在《飞机修理钣铆技术》课程的专业教材建设上,一方面是积极借鉴现有的广泛认可的、优秀的、最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是通过对民航维修企业的调研和与企业紧密合作,获取飞机结构修理岗位需求的关于本课程的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来编写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编写这方面,在认真分析职业与岗位对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切入点,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化等教学模式来编写。
  2.1.3 构建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普遍的现象是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构建激励机制[6],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先和实惠。要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除了引进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以外,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于现有的高学历的实训教师,应积极鼓励其进行理论教学的锻炼。最后,还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环节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
  2.2 硬件方面 教学硬件设施,是教学能够实现的载体和平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平台建设不仅提供学科课程体系的需求,也为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运作平台。因此,其建设项目如下。
  2.2.1 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所 传统课程的教学场所是根据教学功能作了细致的划分,即教室学习理论、实验室论证理论概念、实训室训练技能等场地分离的学习场所,这种形式割裂了职业工作和职业学习的整体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为设置了屏障,通常很难掌握职业领域的岗位工作技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实训场所建设,要求是“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大部分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教室,它不应是简单的工厂搬家,它除却工作功能外,还应具备教学功能”。包括场地的功能划分,独立的工作工位建设、工具和设备,以及辅助的材料购置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外,还应有提供多媒体等形式理论教学、可以实现技术操作、资料查询、材料和设备工具存放、小组集中讨论学习等相关区域,为学生在技术上创设职业工作环境和自主学习环境。
  2.2.2 多元化的实训项目建设 实训项目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技术上的需求,也要兼顾到经济的因素。要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在规模、结构、质量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在现有条件下,专业课程实训内容要适应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一定追求高档次;实训项目要达到必需的数量和规模,但无需全面铺开,主要实训配套设施是课程体系中最具概括性和应用潜力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平衡经济投入、使用频率、建设工位等多角关系;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可能地节省实训日常运行费用,探索科学管理、新的运作机制,做到实实在在地保证理实教学结合的经济、物质需求。
  2.2.3 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是促进工学结合课程进行的良好动力源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缩短学生学习与岗位工作之间的距离。与民航企业紧密合作,并且建立长效的机制[7],企业能够提供各个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这是保障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民航企业的需求,就是航空院校培养的目的。与企业合作就是给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的友谊桥梁,起到一个技术和需求的“窗口”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尽可能挖掘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的社会培训效应,是保证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强大的助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郭卫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内实训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0(3):57-59.
  [2]易峥英,罗勇武.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探讨[J].陕西教育,2009(8):43.
  [3]张阳.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内涵建设的主要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52.
  [4]张永芬.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的管理工作[J].科技教育创新,2009(16):266-267.
  [5]王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3(10):16-17.
  [6]朱丽红,陈博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博览,2009:82.
  [7]廖建华,刘慧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46-49.

推荐访问:工学 对策 修理 飞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