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4:5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从《巴巴拉少校》探究萧伯纳的社会价值取向】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7:54 浏览数:

  摘要 《巴巴拉少校》是萧伯纳最优秀的剧作之一。作者通过人物对话以及内心活动刻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萧伯纳对社会的认识一针见血,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金钱。他在批判和讽刺中流露着乐观的精神,他相信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一个美好时代必将到来。
  关键词:《巴巴拉少校》 萧伯纳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巴巴拉少校》是萧伯纳最复杂的作品之一。受同时代现实主义剧作家,尤其是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开创了一种新戏剧的风格,它把有重大意义的题材和新颖而又成熟的技巧结合在一起。这里既有最现实的社会批判,也有费边主义的影响,还有对酒神精神的崇拜(救世军以狂欢的队伍出现,以酒神为精神领袖);它既批判了安德谢夫的资产阶级本性,又流露出对这个“行动的人”的欣赏。他们既被批判,又是批判、讽刺的工具。剧本中的冲突也往往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进行的。
  一 《巴巴拉少校》的创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巴巴拉少校》这部作品,有非常鲜明的萧伯纳式风格:以讨论推进情节;在不同思想的激烈冲突之中塑造人物;颠倒的场面、颠倒的语言;犀利而又生动的人物语言艺术,等等。其中人物塑造尤为成功。萧伯纳不屑于借助文学式描写进行充分的心理刻画,人物虽少,却都是丰满完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人物争论表现主题,展开戏剧冲突
  人物争论在戏剧中并不是什么新手段,但萧伯纳把它扩大成为各种思想之间的热烈讨论,他让人物自己充分表演,也把观众带进了讨论当中。安德谢夫是剧本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个反面人物,却并不是个伪君子。他的长篇谈话不但揭露出他人不敢言的社会真相,还包含着许多似非而是的真理。萧让他做了巴巴拉的社会启蒙者,也让他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种种认识,例如贫穷问题。他的大胆与无耻让人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伏脱冷,不同的是他大权在握,游刃有余。他的性格和思想通过薄丽托玛夫人的描述以及他和夫人、柯森斯、斯泰芬、巴巴拉的几次讨论表现出来。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从被指责走向备受尊敬。对他来说,情节是不重要的,生动的谈话超过了故事本身。
  2 创造颠倒场面,人物语言充满似非而是之论
  萧伯纳经常在剧本中抛出许多似非而是的警句,用玩笑的外壳包含沉痛的真理。他的喜剧天才使他在嬉笑中把丑恶虚伪揭露得体无完肤。所谓“似非而是”,指和一般意义有分歧甚至与正确意义相矛盾的一种议论,如:“伟大只是一种空虚的感觉”;“生命使一切人平等,死亡才显出他们中谁伟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透过现象一针见血的深刻见识。此外,戏剧动作也是建立在颠倒场面上的。看来最笨的人最后总被发现是角色中最聪明不过的人;正义的化身往往是个骗子;罪犯或者法律及风俗习惯的破坏者,比起所谓的道德家,反而更有道德;人们普遍厌恶的魔鬼的门徒,最后竟成了宣传基督教义的牧师,自我牺牲的英雄;而一开始得意洋洋、自信威武的牧师,最后却痛哭流涕,像个孩子般地倒在妻子面前。这种语言和场面的颠倒,实质上正反映了这个荒诞世界的黑白颠倒和自相矛盾。
  3 犀利而又生动的语言艺术
  《巴巴拉少校》中的有些句子很长,但读起来很顺口,用字不特别讲究,但总是很得体,既不太文,也不太俗,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得十分清晰、形象。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非常锐利,它灵活矫健,伸缩自如,简捷而老到,文雅而不矜持,是口语但又比口语精炼,读上去琅琅上口。
  二 《巴巴拉少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巴巴拉少校》主要通过主人公在救世军中担任少校之职的巴巴拉和她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父亲——百万富翁、军火商安德鲁·安德谢夫的冲突,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罪恶。作品中萧伯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已达到他的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深度,在文章里他已彻底暴露了资产阶级统治世界的全部秘密,那就是金钱和炸药。两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
  1 揭示了金钱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枢纽的巨大力量
  金钱,是军火大王安德谢夫的上帝,这个资产阶级的代表认为贫穷就是一种罪恶。他不知满足也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谁出公道价钱,就把军火卖给谁,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主义……不管他什么种类,什么情况,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干的什么浑事儿,进行的什么伟大事业,犯的什么罪,都一视同仁。”对安德谢夫之流来说,道德、真理、正义、是非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当斯泰芬为自己会明辨是非而骄傲时,安德谢夫对此极端地不屑一顾,他告诉这个道德家,所谓的是非和神圣的政府其实都操纵在他这样的人手中:“战争对我们合适,你们就制造战争;和平对我们合适,你们就维持和平。在商业上,我们决定了什么措施,你们就会发现什么有其必要。……我只要回到我的账房里付一笔钱,就可以买到控制一切的权力。”何等的嚣张,又是何等的真实!有了金钱,资产阶级便拥有了全世界。他们不但掌握物质大权而且支配着宗教、宣传、伦理道德等各个精神领域,剧本通过多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2 作品揭开了救世军的假面目
  军火商安德谢夫在剧中占有中心的位置。他厚颜无耻、贪得无厌,认为金钱万能,声称买进卖出是他的哲学,利润是他的宗教信仰,而金钱与火药是他的宗教基础,他自己就是国家和政府,是真正的统治者。国家只不过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机器而已。他认为贫穷是最大的罪恶,要消灭贫穷就需要尽可能地赚钱。他在自己的工厂建立了一套等级职位制,培养工人贵族,提高各种服务设施的水平,使工人安心为他卖命。他还准备收买神圣的救世军,教育幼稚的巴巴拉。巴巴拉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但安德谢夫一语道破天机:正是他的金钱使她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她的自信也是金钱和地位的产物。巴巴拉全力以赴地拯救灵魂,但她自己也发现,她捐钱的热情已经渐渐地胜过了拯救灵魂的热情。薄丽托玛夫人精心设计了女儿的婚姻,她们的婚姻都以经济为基础。她提到的一系列数字说明着金钱导致的阶级分野:伯爵一年进项是7000镑,这是笔少得可怜的收入;萨拉结婚后一年只有800镑的费用,小两口会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巴巴拉是节俭到了极点,一星期只用一镑钱,但夫人很清楚她和柯森斯一年至少要2000镑才能过得称心满意;相比之下,以谢理为代表的穷人则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虽然薄丽托玛夫人表现出对军火生意的极端鄙视,但她并不厌恶军火生意带来的巨大财富。她竭力争取,要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它的继承人。她的道德也只是“一个人净做坏事,但只要他能满口讲道德仁义,那就是他承认了错误,人们也就会原谅他”。但是安德谢夫却弃道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讲些不道德、不仁义的话,完全不受她那种虚伪道德感的约束,而安德谢夫的这份“坦率”也正是金钱赋予他的。   3 作品指出了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安德谢夫说:“谁善于把人炸到空中去,他就善于把整个社会炸到空中去”。柯森斯和巴巴拉终于迅速成长起来,准备去改造世界。但是必须指出:他们两个人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尽管他们有了初步的意识,但前途未卜。毕竟解决问题不是萧伯纳的目的。萧伯纳在剧本结束时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明确反对贫富不均,揭露资产阶级的慈善事业和议会制度的本质,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 作品的结构层次安排独具匠心
  从《巴巴拉少校》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幕的主角都是不一样的:第一幕是薄丽托玛夫人(代表着贵族的道德感和自由主义者的良心),第二幕是巴巴拉和安德谢夫,第三幕支配场面的是柯森斯和安德谢夫,直到最后巴巴拉才重新回到主角地位上来。这种角色调度是与每幕的主题相联系的,也使剧本显得错落有致。
  第一幕设在贵族之家,安排了一个全家聚会的场面,充满喜剧色彩,冲突也基本展开,是整个作品里最紧凑的部分。薄丽托玛夫人和儿子斯泰芬正在商量一件事。言谈中介绍了这家的现状:一个女儿萨拉与贵族青年劳迈克斯订婚,他们在没继承遗产前将非常穷困;另一个女儿巴巴拉参加了救世军,“一天傍晚回家领回个希腊文教授来,那人假装也是个救世主义者,在大庭广众之下,真还替她崩楞崩楞地敲大鼓啦。”两个订婚的女儿都需要一笔钱维持体面的生活。薄丽托玛夫人打算把已和他们分居多年的男主人安德谢夫请来谈一谈。安德谢夫是个巨富,经营军火生意。他的人生箴言是——不要脸”,“他替无意义的事、不道德的事辩护起来,永远来得那么聪明伶俐”。斯泰芬不同意再向其父要求不义之财。然后两对情侣上场,迎接父亲。安德谢夫已经说不清自己有几个儿女了,分别和劳迈克斯、柯森斯父子相认,场面十分滑稽。接着大家就军火生意展开讨论,安德谢夫宣扬自己的金钱哲学,巴巴拉坚持自己救世军的立场。两人打赌,一起参观各自的地方,看谁能使对方皈依自己的哲学。
  第二幕改到贫民收容所,这里寒碜的气氛立刻与贵族之家形成对比,萧在这里对下层社会做了现实主义的刻画,最后以救世军的狂欢结束,颇有些闹剧色彩。场景从贵族客厅移至救世军收容所。两个被收容的穷人在交谈,表现出救世军工作实际上并未深入人心。安德谢夫前来参观,与老工人谢理相遇,目睹巴巴拉试图拯救打人的毕尔的灵魂。他向柯森斯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场:“要使灵魂得救,必须有两件东西:金钱和炸药。”他戳穿救世军崇高的口号其实是在削弱穷人的斗争意志。柯森斯表现出性格中果敢、坚定的一面。安德谢夫捐款5000镑给救世军,巴巴拉虽严词拒绝但无济于事,救世军为庆祝募捐成功上街狂欢,巴巴拉黯然脱下军装。
  第三幕又移到军火工厂,刻画了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人物讨论在这个背景下达到高潮。场景先设在薄丽托玛夫人家中。夫人和安德谢夫谈起让斯泰芬继承军火生意,安德谢夫坚持老规矩,要找个弃儿,而斯泰芬也坚决拒绝。安德谢夫问起斯泰芬的特长,斯泰芬回答说会辨别是非,使安德谢夫大感可笑。接下来一行人赴安德谢夫的工厂参观,所有人都为工厂的整齐漂亮和生活舒适而吃惊,大家对军火生意的态度都有所改变。薄丽托玛夫人建议由巴巴拉和柯森斯继承,柯森斯也极力证明自己的确是个弃儿,又让大家吃了一惊。两人讨价还价一番,最后成交。当柯森斯担心此举会使巴巴拉离开自己时,她却说:“鲍吉尔(威士忌大王)和安德谢夫,他们向各处伸出救援的手。我们要让挨饿的同胞不挨饿,得用他们拿出的面包去喂他们;我们要照顾病人,得利用靠他们的捐献维持着的医院;我们要是不愿意在他们盖的教堂里祷告,就只好跪在他们修建的马路的石头上。”与之不同的是薄丽托玛夫人的塑造方法,一开场观众就发现这个妇人很直率、武断、自信,她自始至终都是个批判者。巴巴拉和柯森斯的转变非常突然,让人吃惊,巴巴拉是理想幻灭之后的转向,柯森斯则是真实性格的展现,但是安德谢夫、巴巴拉和柯森斯三人性格中有共同之处。用安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三个都是疯子。也就是说,三人都可以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的束缚,如巴巴拉能够为了挽救灵魂而放弃贵族生活,柯森斯可以为了某件事而出卖灵魂。
  总之,萧伯纳的戏剧创作革新了传统戏剧,戏剧中最新的手法和最古老的手法都为他所用,而且都被处理得非常自然。他的戏剧特点突出,风格多样,看起来平淡,却又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效果。他为英国剧坛带来一次历史性突破,并造成了戏剧趣味方面的大变化。他的喜剧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Nicholas Grene,Bernard Shaw.A Critical View.London Malmillan Press Ltd,1994.
  [2] Colin Wilson,Bernard Shaw.A Reassessment London Hutchinson & Co.Ltd,2000.
  [3] 邓克鲁:《20世纪外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谢江南:《萧伯纳戏剧创作主题的嬗变》,《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5] 周红燕:《从〈巴巴拉少校〉看萧伯纳的社会观》,《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杜芳,女,1982—,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萧伯纳 少校 探究 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