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9:27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不断否定中的希望与绝望】 绝望之后是希望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7:58 浏览数:

  摘要 人类历史最多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是最为史书所忽略的就是最广大布衣草根的悲惨一生。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为一弱势出生而又不甘命运的人立传。主人公于连出生于强权贵胄弱肉强食的时代,小人物被剥夺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启蒙与对世态的认知。不甘草芥与浮萍命运的于连在残酷现实中不断挣扎,在权力物欲的追逐洗礼中逐渐走向他所求解的人生和社会的答案——困惑的希望与顿悟的绝望。于连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就是哲学中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深刻演绎。
  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希望与绝望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法国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和永恒价值在于人物矛盾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多重性,而这一切又都是残酷时代和丑陋社会通过于连的折射。不甘命运摆布的自我抗争更为于连这一“血肉”丰富的形象赋予夺目的悲壮色彩,由此上演了他不断否定中的希望与绝望的一生。
  一 虚伪的借口与伪装
  身处丑陋的丛林法则的社会,于连只有裹紧虚伪的面具,用虚伪对虚伪,以恶对恶,用不道德的伎俩对抗不道德的上流社会,虚伪、恶、不道德渐渐成了他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如果说于连一生的凄清之美让读者同情,但他依然是人类悲剧的一支恶之花。在这一丛林世界,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他不得不扼杀自己的良知,扭曲内心以迎合外部世界,个体行为与心的矛盾时刻交织在极点,导致内心的分裂和理智的渐行渐远,并最终使个体被外部世界控制。这是于连个体生命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起因。
  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最为主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构成部分。否定之否定指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之否定变为肯定的辩证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地揭露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否定之否运用到人生道路层面,就是指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的完善。
  司汤达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在人性化描写中哲学思想的体现。《红与黑》的社会背景是法国王朝复兴,社会底层人们渴望上流社会的生活,在努力成为上流阶层中一份子的过程中不寻求自身的定位。小说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展示、命运发展通过维立叶尔城、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舞台予以全面展示。在于连即将结束生命时,他恍然大悟,找出了对自己人生定位,找回了真正的自我。“生活和爱情”最后战胜了“野心和财富”。于连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途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一种螺旋提升的过程,通过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完成了自我的提升。否定之否定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每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
  司汤达在评价于连时写道:我们的主人公缺的就是敢于真诚。于连受到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诱导,否定了自我价值,丢失了自我生活的原则,整个人生观念受到极大的扭曲。在功利与权势的假象中为自己设立理想的奋斗角色,诸如风月老手、指导教师、代理教父、以及拿破仑的参谋官等,在野心中萌动各种幻想,不断戴上各种伪装。于连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以于连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士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掩盖内心虚伪的借口。司汤达对孟德斯鸠、罗素等人有过大量的研究,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信奉者,他通过人生道路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将于连的一波三折的生活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否定之否定的矛盾人格
  于连出生卑微的宿命与不甘现实、渴望上流社会生活的梦想,注定了他和上流社会的矛盾性和对抗性。以个体对抗整个社会的不公,这是大多数为个体生命挣扎的草根布衣的共同命运,所以孤独地奋斗,势单力薄的个体必然要以不断的追求和妥协作为手段,纵观于连的奋斗历程,反抗与抗争的争斗也一直紧密纠结——内心中强烈的个性和尊严受到威胁和伤害时,于连就会疯狂地反抗,反之,在自尊获得抚慰和尊重时,他也会选择妥协。而于连不断的反抗与妥协也正是他否定之否定的人生历程的重要内因之一。
  德·雷纳尔市长家是于连自己人生价值践行的开始,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于连开始接受社会教育,他也真正感受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差距,看到了上流资产阶级的种种败行劣迹,看到了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深深感受到上流社会中各种阿谀奉承、利益博弈、卑躬屈膝等处世之道,这种上流社会的处世之道深深地影响到于连,使他认识到在这样的社会只有用虚伪、勾心斗角才可能成为众人羡慕的上流精英。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生活中所有的语言都应是设计好的台词,决不能暴露自己一丁点真实的内心。从此,于连开始戴上了虚伪的假面具,开始努力实现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意愿,这也是于连对自己否定的开始。当于连看到神父的收入足足有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三倍多的时候,他开始动心,开始想方设法走神父的道路,去追逐他的理想。
  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于连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的自我肯定完全被否定了,起初于连显示出自我的真实品格,还保持着属于自我的骄傲品质,然而到了神学院后,于连虚伪自私的一面彻底展现出来。在于连的眼里,阴森恐怖的神学院中所谓的君子和神父都是表面清高圣洁,但都掩盖不了他们为升上上流社会的流氓行为——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财、虚假的宗教道德以及伪善的慈悲时刻交织在一起,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假仁假义”的虚伪带来的。神学院的僧侣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残酷的思想斗争,于是于连决定伪装自己,以伪君子达尔丢夫为导师,以虚伪的行为作为自己致胜的法宝,从此他抛弃了对拿破仑的种种遐想,一心为自己的神父梦想进行筹谋。在日常生活中,于连精心伪装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是虔诚的神学院的一员,但在面具之下,于连也堕落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可怜虫。虽然于连在神学院的虚伪行为已经肆无忌惮,但从于连日常的细微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出作为底层成长起来的朴实想法。于连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只能将自己对上流社会的种种仇恨内化,一心将自己扮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将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教皇传》两本书背得滚瓜烂熟,虽然于连认为这两本书丝毫没有价值。但于连一系列的伪装行为博得了神学院院长以及神父的赏识,他很快就成为神学院的讲师之一,于连也因此沾沾自喜。   当神学院院长由于被其他人排挤要离职时,他帮助于连更进一步地接近了于连的理想——经院长的推荐,于连成为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来到了“阴谋和伪善的中心”。在这里,于连由于没有贵族身份而受到来自各方的排挤,同时于连也感觉到了自己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面对这种情况,于连决定继续伪装自己,他深深地意识到:“我已经洞悉了这个社会的本质,身边所有的人都是我前进路上的仇敌,我必须坚持我的演出,直到我的成功让他们臣服”。于连在虚伪的面具下,一方面诚恳地工作,另一方面费尽心机博得玛蒂尔德小姐的亲睐,他甚至不惜参加“黑灰”来赢取战胜上流社会的把握。
  于连种种的虚伪和面具,各种作战计划都无非是为了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等公民,为了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因此于连的种种做法是对自己内心品质的否定,这些都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内心的矛盾也是越积越深。导致了于连内心的恐慌和狂妄,他已经成为一个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的矛盾的人格综合体。于连在矛盾中前行,他时常在想他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得当,用出卖自己灵魂的方式来换取自己希望得到的是不是值得。在于连获得地位、金钱之后,他内心的不安越来越严重,他感到自己的罪恶,自己行为的失当。于连甚至惦记维立叶尔城受苦的平民,他用寄钱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同情。
  于连从始至终都在矛盾中前行,成功没有为他带来丝毫的幸福感,反之,在一系列虚伪的行径中迷失了自我。于连与其他社会底层民众一样,真实的本我都是善良的,都在内心中痛恨上流社会的奢华,这使得于连的伪装经常露出马脚,总是引起人们对他的怀疑。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相爱关系由于忏悔教士的阴谋而败露。他对德·瑞那夫人的信感到厌恶,正是德·瑞那夫人的信断送了他的事业。于连拒绝了侯爵一万英镑的进款,虽然仅仅是要让他不再纠缠玛蒂尔德、“远远地去生活,离开法国”。于连临死前,终于卸下了伪装的面具,找回了自我,完成了自己人性的否定之否定,肯定了自我。
  三 否定中的曙光与绝望
  从于连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于连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抱负的、叛逆的革命青年。在当时法国王朝复兴的背景下产生了千千万万个于连式的人物,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对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之间巨大的差距深感痛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数个于连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争权夺利的可怜虫。于连在与上流罪恶社会的斗争中,伪装了自己,以虚伪为武器,将对上流社会的痛恨进行内化,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小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他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是对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极好阐释。
  于连自小生活贫困,受人欺凌,家庭地位的低下对于连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童年的于连就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于连的头脑。卢梭、伏尔泰等人是于连最为向往的,他们的作品成为于连思想的寄托。对于拿破仑时代因个人才干带来成功的社会抱有很大的期望。于连在进入社会之后,他在内心激荡着强烈的人上人的渴望,以至于丢掉生命也在所不惜。于连入世之初的思想充满了对贵族阶级和封建思想的挑战,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出了十分的不满。爱情是于连对现实社会不满进行反抗的突破口。小说中,于连从来都没有真心实意地去追求过任何一段爱情,爱情成为于连攻击上流社会的主要手段,他的目标就是要征服两位贵族女性。他说:“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山,形成了她和我之间的军事阵地。那座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与其说这是恋爱,不如说更像“战争”。即使当他追求玛蒂尔德获得成功后,他也并不感到爱的幸福,感到的只是胜利者的满足——“这个傲慢的女人,终于拜倒在我的脚下了!”
  金钱是于连极力追求的,于连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干来赢得金钱财富,而不是接受任何形式的馈赠。于连经常幻想自己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但是当于连真正接触到他所向往的那些角色时,于连的内心价值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现实中所谓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在于连眼里开始发生变化,于连最终认识到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就必须伪装自己,适应并且奉承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于连第一次否定自己是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在这里,他对自己的否定逐渐加深;在成为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来到了“阴谋和伪善的中心”之后,他对自己的否定达到最高点,同时这种否定也开始向否定之否定开始转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值得出卖自己的价值去换取所谓德高望重的地位。于连的性格发展完成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自我的肯定,这种肯定和于连未入世之前相比,其思想境界上了很大的一个台阶。
  在于连性格的复合型与心理意识的矛盾性人生中,展现的是在残酷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丰富的人物形象,于连的塑造因此具有永恒的警示意义,某种视角上它超越了时空和阶级,也超越了国度,成为鉴照小民百姓命运的青史般的镜子。
  于连的整个人生奋斗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想在人生道路上的演绎。于连通过两次对自我的否定,实现了自我内心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实践中实现的,于连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没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那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生道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过。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许光华:《司汤达书信选译》,《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1期。
  [3] 郁士宽:《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曾玉洪,男,1973—,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对比、外国文学、商务英语,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否定 绝望 希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