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6日 04:23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古人的吟诵传统有一种【古人吟诵何以重视“遍数”?】

发布时间:2019-05-15 06:42:14 浏览数:

古人阅读为何要摇头晃脑?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们听音乐或者唱歌的时候肢体不自觉随节奏摆动,古人也因为读诗书非常投入,需要摇头晃脑来配合音节、音调、音韵、节奏。这四点看似虚无,却是理解古诗文的关键所在;但光配合以肢体语言还不够,吟诵诗书的遍数也对理解和体验至关重要。在今人眼中,文章属书面语言,是“看”的。而古人则认为文章是需要读出声的。就像音乐作品,虽然可以纪录到纸上成为曲谱,但学习音乐总不能默默地对着曲谱看来看去,而必须是唱出来。古人认为,文章也需要“唱出来”,这就是“吟诵”。这吟诵非常重要。姚鼐就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读,即终身作外行也。”出声的诵与默默地看有何差异呢?在古人看来,这的确有很大区别的。看只是动眼及脑,而吟诵则不仅动眼动脑,同时也动用听觉,乃至全部的心力、体力。清人梅曾亮说:“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则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间矣。”即是说,吟诵不仅是加上的耳,更重要的是加上的“气”,而“气”是“身之至精者”,“气”可以“御古人之至精”而与古人“浑合而无间”。大致意思是说,吟诵是动用人的全部精神力量与古人实现心灵的沟通。古人懂得,面对无声的文字,其声调、节奏是不能直接体会到的,而作品的情感主要包含在声调、节奏中,故只有吟诵,才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自己与古人“浑合而无间”。与古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多一次吟诵,便多一重体验。而人的体会、理解能力,也正是在吟诵中不断提升的,故此,古人谈读书,多讲“遍数”。如朱熹讲:“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祥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说:“书须熟读,所谓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若一下子就“记住”“理解”,看似更有效率,但实际上是放弃了此后对作品的多次感受、领悟,因此,自己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故此,古人看不上这种学习上的“聪明人”,清代学者李光地就直接说:“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才也。”所以掌握古文,一则要饱含情感去吟诵,二则要重复诵读,直至精熟,才能更好地领悟诗词。一旦领悟它的含义,又熟于它的文字,古文阅读还有什么可怕呢?

推荐访问:古人 吟诵 重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