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3日 15:13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9-02-16 06:16:44 浏览数: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小麦,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坏变质,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一般年份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 症状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其次为秆腐,苗腐发生不普遍。穗腐发生时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小麦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
   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当麦穗受害轻时,一般不表现症状,或只局部一个或数个小穗发病。
   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属于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的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表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小麦抽穗前,病残体内的子囊壳发生率上升到10%~20%时,就达到流行发生菌量水平,赤霉病将严重发生。
   因为病菌侵入穗部是以花药为媒介,小麦齐穗后易感病且以开花期的感病率最高。小麦品种由于开花期有前有后,因而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早播的麦田花期早,常能躲过病菌侵染流行阶段,减轻发病程度;而迟播的麦田,花期相应推迟,抽穗阶段经常遇到病害流行季节,受害时间长,病害程度加重。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麦田,由于田间湿度过大,也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施用氮肥过多、肥效迟,致使小麦徒长,降低了植株的抗病力,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而春季防治期由于连续阴雨,不同小麦品种花期不一,给赤霉病菌的侵染提供更多机会,且农民防治病害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3 对人、畜健康及安全的危害
   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会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和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赤霉病检疫的标准非常严格,一旦检出毒素DON,即不能食用,DON食量超过2毫克/千克便不能作饲料。我国国家标准中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0%,粒超过4.0%的,是否收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鉴定病粒可能超标,应采取水选、去皮、汰除、风扬、稀释等一切可行的手段清洗剔除赤霉病病粒,做好病麦处理及脱毒,充分晒干,分级入库,根据情况再作粮食、饲料或工业原料,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人畜安全。
   4 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本着“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调整生育期避为害” 的综合防治策略。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赤霉病发病区应选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
   4.2 农业防治。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注意合理排灌,小麦扬花前后尽量避免灌溉,必要时可浇小水。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
   4.3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50克倍乐溴对水50千克。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推荐访问:赤霉病 小麦 防治 规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