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4:5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海子传记 [永远在路上:从传记批评角度分析海子诗歌特点]

发布时间:2019-04-23 06:38:56 浏览数:

  摘 要: 海子作为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人、其诗都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传记批评角度阐述海子诗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结合海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和求学经历,分析其性格特征对他的诗歌所造成的影响,即纯真的童话气息、对土地的深情回归、彰显自我的精神、面向未来的神性美等艺术特色的形成。海子以人生铸就的诗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无尽启迪。
  关键词: 海子 性格 诗歌 艺术特色
  一、海子生平
  海子出生在安徽高河查湾,他是从中国传统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那里他度过了他上大学之前的15年。15岁的年纪,他就考上了世人梦寐以求的神圣学府北大。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为京师大学堂,后来则成为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海子的诗歌写作,是在上世纪80年代重视启蒙文学精神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时负有盛名的几位诗人对其诗歌艺术特色的形成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其中可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江河,杨练等人气势恢宏、立足于传统神话传说的史诗性写作,让海子的诗充盈着“神性”,让他与“史诗”结下永恒的情缘;而顾城则是影响海子诗歌艺术特色的另一位诗人。顾城诗歌透明、纯洁的童话风格,对海子的写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海子的诗歌也经常洋溢着充满童心的、顽皮的自由嬉戏精神。
  二、海子性格
  海子在农村长大,农民的艰难、幸福、痛苦,他都过早敏感地体会到了,农耕文明的一切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沉淀到了他的血液里,但当时中国社会急剧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传统的乡土文明不能坚持自己古老而质朴的文化样貌,无法与现实达到妥协,海子因此而深感痛苦,并曾在《太阳·土地篇》中发出了沉重的控诉:“土地死了/用欲望能代替吗?”理想的土地文明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深深影响着他,使他变得敏感而富于创造性的同时,也使他急躁并易于受到伤害。因此,他的诗歌常常诡秘奇绝、天马行空,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氛围。
  海子的父亲把童年时代的海子讲述为:“海子自小个性强,孤僻,但人很斯文,从不和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打打闹闹地疯。但他是孩子王(这对海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词),村上的小孩子们都整天围着他转,因为他读小学时就开始讲小说,会讲三国、西游和好多长篇小说。”[1]海子从小就显示了他与别的孩子的不同,形成爱看书的习惯,幼时的海子在人们的心中已笼罩着神童的光环,已经被孩子们尊重,而海子也陶醉在了那种被众人热捧的“王”的状态。这一切也使得海子的诗歌中有着对“王”的执著信念。
  在爱情方面,海子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面对感情,他几乎是倾其所有,但他的几次恋爱都以失败终结。海子曾在诗中多次写到这样的诗句:“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九月》),以及“天空还给天空”(《太阳.弑》)等,海子觉得自己曾死死地抓住了他们,但最终他们还是会脱手而出。或许他也意识到那些事物在自己手中并不美丽,就像爱情。爱情的失败深深地影响着海子的性格,使他细腻多感,同时也为其诗歌跳跃、诡秘、充满激情的艺术风格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海子诗歌
  (一)童话的天使
  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场抨击朦胧诗的狂潮,朦胧诗在文坛渐行渐远,当时的文人在极力寻找其他的出口,海子也成了这寻找出口大军中的一位探索者,而此时顾城诗歌透明通透的童话风格对海子的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诗歌中顾城赞颂着野花、星星、蜜蜂、蒲公英,而海子更多地是以孩子的视角,用儿童的眼睛看待成人的世界,海子就像童话中的天使一样,在诗歌海洋中筑建着精神的伊甸园。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这个词给了人们以无尽憧憬和希望,仿佛“今天”的一切困难都终会解决,“明天”又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海子总是怀揣着希望,在童话之中构建起一个个幸福的完美世界。“秋天红色的膝盖/跪在土地上/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泪水打湿/鸽子的后脑子”(《秋天》)则折射出海子孩童般的恻隐之心。”[2]
  有着一颗孩子般纯真的心,对希望和完美的执著,使海子的诗歌就像一个童话的天使一样,为我们带来了清新,带来了温暖。
  (二)土地的儿子
  海子生于贫穷的乡村,据燎原在《查湾:落日中的山冈》一文中描述:“海子作为几兄弟中的老大,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他总是让几个弟弟先吃饭,自己只吃些残羹冷菜。读初中时,每个农忙时的星期六,海子就从学校步行回家,替家里干活,以此为家里挣几个公分。在周末假期结束时,他就从菜地里拔几棵白菜,炒熟装入瓶中,再背一瓶子腌的萝卜和四五斤米赶往学校。”[3]乡村充满着海子的回忆,也充满着他深沉的爱。
  对土地的深情回归不仅因为他出生于农村,更因为受到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先哲思想的熏染。荷尔德林倡导:爱诗、爱生命、爱风景、爱土地、爱太阳、爱人类。而海德格尔则围绕着“存在的真理”这一问题对艺术和诗歌的本质做出深沉的思考,他曾说,屹立于此的神殿这一作品开启了一个精神性的世界,同时又将这一世界安置于土地之上,而土地的形象也由此开始,作为家乡的根基在文学中大量出现,简单地说,即“作品让土地作为土地村存在”。[4]
  四、结语
  海子在世时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有人在怀疑着他的性格,有人在质疑着他诗歌的意境。但他并不作任何申辩,只是埋头创作,以光辉灿烂的诗作证实自己。1986年,海子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紧接着,第二年又获得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二十种诗歌选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亚洲铜》等诗篇更是被人们广为传颂。他以他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海子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直在路上的一生。在诗人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保持着高洁和孤傲的诗歌精神。他以短短的年轻生命投入到惊世骇俗的创作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光辉,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无尽启迪。
  参考文献:
  [1]燎原.海子评传[M].北京:文艺出版社,2011:22.
  [2]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35.
  [3]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24.
  [4]崔卫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89.

推荐访问:传记 海子 诗歌 批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