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23:41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阅读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转型期社会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

发布时间:2019-05-25 06:40:41 浏览数:

  今天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教育自然也受到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全新挑战和不小的冲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深刻影响。这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的社会背景。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冲突嬗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多元文化交织发展,都将激发语文教育不断拓展思路,从而经受住转型期的种种考验。
  社会转型人才培养价值观多元文化语文课程标准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一次特殊的复杂的整体性的转型。其具体表现在政治上的集中走向民主,经济上的计划走向市场,思想上的保守走向开放,我国社会从整体上向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可以说,社会转型既是语文教育变革的背景,也是语文教育变革的动力。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育自然也需要做出恰当而有力的回应。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
  1.社会发展对现代人的要求
  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走向现代,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步步深化,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民主、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等方面。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并逐渐普及,信息的容量,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的应用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些大容量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但又十分庞杂,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随处可见。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能有效地识别、提取、处理各种信息。
  民主、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那么何谓民主?何谓法治?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法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除了国家制定保障人民民主参与的制度,完善各方面法律法规之外,要实现民主法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努力。这就要求人们整体性地增强民主意识、法治精神,提升参与各项事务的能力,为国家实现平稳的转型贡献力量。
  2.经济发展对现代人的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体制上主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宠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自由、平等、竞争、合作、法制、道德等被彰显得淋漓尽致,要求人具有较强的主体性,以自觉主动的积极心态迎接竞争的挑战,不断地开拓、创新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状况。当然,竞争的过程也存在合作,人们必须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市场经济中的合作是以互利为原则的,但也需要尊重道德、遵循法律,它们是市场经济合理长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还需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增强法制观念,使自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越发引人注目。可以说,农业时代以知识的继承和积累为主题,工业时代以知识的普及和扩张为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则以知识的创新和探索为旨归,而知识又以人为载体,所以,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形势,现代人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济转变,粗放型经济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则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新方式的能耗低,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如果没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无法实现的。
  3.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回应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育也紧跟时代脉动,锐意进取实行改革,为实现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不懈努力。本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即坚持在基础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课程目标方面,语文的课程依然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不但重视知识与能力,还突出过程与方法,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入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是对传统的双基目标的发展,也是语文教育应对时代问题的进步之举。同时,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将其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了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等对人们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创新思维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都提出了要求,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失落对人文教育的呼唤
  转型期社会的经济、科技等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失落与道德沦丧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语文课程是一门极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如果能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它将较好地凸显人文关怀,整合价值观念,遏制功利主义,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语文教育凸显人文关怀
  我国的人文主义传统主要是群体意识、社会人格、天人合一等思想。现代社会的“人文”主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综合古今对人文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理解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它引导人们向真向美向善。但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似乎也不那么实用,所以,人文关怀不断失落,人文精神逐渐被边缘化。   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语文学科性质也受到了争议,有人持工具论的观点,有人持人文论的观点,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人文论者认为应该弘扬人类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两个目标并非泾渭分明,他们都是语文教育应有之义,决不能顾此失彼。语文教育要突破转型期过于浓厚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氛围,冲破应试教育的苑囿,克服肢解课文、脱离生活、忽视人文精神的弊端,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格底蕴,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从而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语文教育整合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指关于社会现象的价值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规范,如关于主体行为、生命、财富、荣誉、人格、贡献、享受、权利、责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等的价值的观念。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社会体系初见端倪,旧的社会体系还未消解,不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与旧之间游走,而且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冲突起来。其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与集体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上,语文教育则注重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引导。
  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倾向于以社会、集体为中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凡事以大局为重。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广泛,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受到了个人主义的冲击。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倡导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并不把个人与集体完全对立,它力图寻求价值观念之间的契合点,对其进行整合,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趋向合理。
  3.语文教育遏制功利主义
  功利,即功效和利益,人们重视功利、追求功利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道德精神的关注,就会出现功利主义倾向。我国早期的教育似乎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读书可以加官进爵,改变身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原则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不但经济领域加以运用,其它领域也争相试用。所以,在传统与现代的功利思想影响下,人们对功利的追求愈发兴盛。不但对个人的成长极其不利,还会严重影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功利主义在语文教育上的表现主要是教育目标片面化:教育本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功利化的教育却片面注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长远发展;教育途径单一化,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少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情感淡薄化,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递、渗透,错误地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获得更高的文凭、找到挣钱而又舒适的工作成了学习唯一目的,孩子的童年与童真被功利化的教育无情地剥夺了。语文教育从各个方面重申我国重义轻利的优良传统,挣脱功利思想的束缚。
  三、多元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渗透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容忍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了对待多元文化的总的态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教材编写建议提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渗透主要表现对待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上。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这样的思想在语文教育有明显的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语文教材收录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我们的民族小学》《文成公主进藏》《云南的歌会》《驿路梨花》《格萨尔王的故事》《敕勒川》《木兰诗》等,它们涉及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关心各民族的生活,尊重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感受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以此获得更为宽广、更加深刻民族认识。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等,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使得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如何看待并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如何借鉴外来文化并更新和创造,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时代课题。语文作为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基础学科,如何体现多元文化和应对多元文化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改革对多元文化加以关注,使多元文化的思想渗透于语文教育之中。以前,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书中只是点缀,而且主要是苏俄作品为主,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转型期的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时间上以19世纪、20世纪的作品居多;空间上突破了以苏俄为中心的局限,广泛涉及欧洲、美洲、亚洲邻国;选文内容包括个人修养、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如亚米契斯的《争吵》,居里夫人的《我的信仰》,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通过语文课向学生展示国外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并在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学会批判性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3]朱慕菊,余慧娟.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1,(18).
  [4]徐序修.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07).
  [5]王玉毝.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付宜红.准确把握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与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12,(03).
  [7]张宇.20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大讨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彭泽平,李茂琦.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
  [9]李长吉.教育价值观念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2,(04).
  [10]李敏.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J].教育探索,2003,(11).
  [11]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究,2005,(12).
  [12]王熙.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中国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2,(06).

推荐访问:语文 转型期 教育改革 义务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