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00:5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关于茶的散文_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

发布时间:2018-08-07 06:01:31 浏览数:

  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供大家欣赏。

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

  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一杯茶引发的思考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是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竹叶青给我定制的春茶,于是我就带到办公室给同事们尝鲜。几个老外围观了我泡茶的全过程,看着杯子里竖立的茶芽,都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我告诉他们,看茶就如同红酒里的品香一样,是中国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把泡好的茶端给他们请他们品尝时,他们犹豫着接过,闻了又闻,就是不敢张口去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茶应该是茶粉、茶包。

  而眼前这杯水,充满神秘魔幻的东方气息,美则美矣,但真要咽下肚子,却有点勉为其难。

  我一再坚持,告诉他们喝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中国人喜欢用每年春季最新鲜的茶叶招待朋友,所谓“新茶老友”。

  出于礼貌,他们小啜了几口,就放在了一边。下班的时候,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还放着满满的一杯茶。

  对我来说,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遭受这样的挫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几个人都夸口自己喜欢吃中餐,我对他们说,你们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经过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国根本没有人吃,下次我带你们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着他们一脸神往,我一下子来了劲头。第二天中午,我拉着这帮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馆,点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鱼、回锅肉和蚂蚁上树。

  等菜一盘盘上桌,我的同事们脸上的表情也在慢慢变得诧异。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菜放进嘴里。虽然出于礼貌不停地说很好吃,可是他们的胃没法撒谎,吃了半个小时,大部分的菜都还是满满的一盘。

  于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点了左宗棠鸡和芝麻牛肉。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又欢欣鼓舞地把这两道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菜一扫而光,我在心里哭笑不得。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夸张地标榜自己热爱中国菜、热爱韩国菜、热爱尼泊尔菜——热爱任何一个国家的菜,就连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虚荣心,对他们来说,能够接受的中国菜也就仅限于改良后迎合了他们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到过美国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中餐是怎么一回事。全美各地一共有4万多家中餐馆,比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加在一起还要多,大城市里街头巷尾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你开车上路,即使在最荒无人烟的偏僻角落,也能看到中餐馆像灯塔一样顽强地矗立在路旁,这些中餐馆大多是中国移民开的小型家庭餐馆。我在地图里搜了一下Chinese Restaurant,结果密密麻麻。

  这些中餐馆里最著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它真正的名称是General Tso's Chicken,意思是“左将军的鸡肉”,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点像咕咾肉。此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这里用“炒”有点不恰当,因为所谓的炒,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至于西兰花,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此外,还有鸡肉、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这几种。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吃猪肉,所以中餐馆几乎没有猪肉,不过一部分中餐馆会提供叉烧,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鸡肉或者虾,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各个餐馆的口味差别极大,主要区别在于酱,有些餐馆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虽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的。

  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酸辣汤也很普遍。

  美国人吃完中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味道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配上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这些小中餐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就像是连锁餐馆一样,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让老外好奇又犹豫,甚至暂时被“嫌弃”,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茶包,软趴趴的一坨,没了原来的精气神,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

  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茶中滋味只一时

  老公从外地给我带来一盒上等的西湖龙井,将茶叶放在杯中,加入开水时,淡淡的香味也一下子散开了。或许是因为茶好的原因,总是觉得没泡两次便没有滋味了。他见此笑着说:“凡事都是如此,美好的滋味,很快就会离我们远去,而只有在拥有的时候,细细地品味,才不至于心存遗憾。”

  他的话的确有道理,茶如人生,是个很好的比喻。如果将人生比喻成这杯茶,多数的时候,也许是平平淡淡,也只有少数的时候,才会让我们品尝到不同的滋味。而无论好与坏,都是我们所要承受的。

  一杯茶,我泡了三次,味道便淡了。可是我却舍不得倒掉,依旧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味道。虽然淡,却淡得幽香。

  茶中滋味只一时,人生当中的各种滋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年初恋心跳的感觉,与心爱的人牵手的感觉,还有为人之母的那份喜悦,过去了,也便过去了。

  拥有的时候,就细细品味,好好珍惜。就像我每天泡的茶,一遍茶浓,二遍茶香,三遍茶淡,每一次的续水,都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滋味,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尝才不至于辜负了这茶。而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饮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茶,今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繁多。而旧时人们喝的多是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无法切割开来。也许你只需一盏茶、一壶酒,就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与中国的茶道同脉同宗。

  “和”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源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茶的生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我很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你可以得到些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人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

  最后一个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这种“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寂。
 

关于茶的散文文章:

1.关于茶的唯美散文

2.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3.精选关于茶的散文

4.茶道优美散文

5.关于茶的美文优美散文

推荐访问: 最新关于茶的优秀散文 关于茶的散文 写茶的散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