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3日 20:25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立春习俗戴春鸡_

发布时间:2018-09-09 05:57:21 浏览数:

  立春这天,陕西、鲁北和鲁西南一带,年轻的母亲用彩色碎布头扎制或缝制成“春公鸡”、“春咕咕”、“春娃娃”等小玩具,给孩子们作为节日饰物。其中,流行最广的要算给孩子们戴“春公鸡”了。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立春山东给孩子戴春鸡

  山东《邹县志>载:“妇女剪彩为鸡,儿童佩之,日戴春鸡。”春公鸡大约一寸长,钉在孩子的左衣袖上,以“鸡”谐“吉”,象征孩子们吉祥如意。有时候把春鸡戴在给小孩(一般男孩为多)缝制的花花绿绿的虎头帽子上。虎凶猛顽劣,能避凶兆,加上春公鸡带来的吉祥如意,更能够保佑宝贝儿子健康成长了。

  立春“春鸡”的做法

  如果说春燕和春蝶是妇女和姑娘们立春时的饰物,那么春鸡则是儿童的饰物。

  一般来说,春鸡的做法是:用花布裹棉花。

  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做鸡的眼睛,另一角缝几根与身等长的花布条做尾巴。有的春公鸡的嘴上还要叼一串豆粒。

  或一串于辣椒种,孩子几岁就叼几粒,以鸡吃豆隐寓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

  戴春鸡的时间一般从立春之日起延续好多天。在山东一些地区,春鸡要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由于民间艺术中,祛除蜈蚣、蝎子、蟾蜍、蛇、马蜂或者蚰蜒等“五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而鸡又能降服这五毒,因此春鸡便成了儿童的护身符,寄托着儿童不受任何毒虫伤害的良好愿望。这一点也与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正是立春之后,气候转暖,各种毒虫出现,所以让儿童戴春鸡以祈避毒虫。至于扔春鸡象征扔掉疾病,犹如某些地区放风筝剪断线放掉晦气的习俗;人们相信,断线的风筝可以把病灾带走,其寓意是一样的。

  如今,民间儿童戴春鸡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了,只是在那些受现代文化影响小的偏远(有时是贫困)的乡村还多多少少地存在着。

  现代工业文明或农业生产压力,占用了年轻母亲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难得从母亲那一辈继承下来做春公鸡之类的手工艺技巧。孩子们新年的新衣新帽也不再像他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人那样是人工缝制的,而是机械化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这种极少个性的童装似乎与妈妈手工缝制的春公鸡不相配,因而这种不伦不类的饰物也很少见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世界再也不像他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那么单一了。他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有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大小玩具,他们极少知道农历的节气,也很少有人告诉他们立春和春鸡跟他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不过,在小时候戴过春鸡的人的脑子里,虎头帽上戴着春鸡跑到左邻右舍到处玩耍的情景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立春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亲耕措田的礼仪。精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典籍中记载,天子有精田千亩,诸侯百亩。《礼记·月令》关于孟春载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来耙,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参,即所乘之马。这句话是说,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护君王,农具放在马匹与驾车者之间。汉文帝、景帝时,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联躬耕以给宗庙粟盛”,又说“联亲耕为天下先”。

  从那时起,皇帝于立春皆亲自在精田耕种,祭祀先农,又建造精田仓,把收上来的谷物全都用来祭祀,作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历代遵循这种规矩,只在时间上小有差异,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汉章帝、唐太宗、晋武帝时都用正月,汉明帝、齐武帝则用二月。

  到了清朝,从雍正五年开始,京师以及各府、州、县都要在当地东郊选择洁净丰腆的田地,修建先农坛。坛内开辟有措田四亩九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副,挑选勤劳谨慎的农夫两名,免除他们的差役,酌情给予口粮,让他们在农坛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为粟盛。每年二月,挑选一个属吉的亥日,在黎明时分。由官员率领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农夫代表,在先农坛恭敬致祭,祭祀完毕,官员脱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行九推礼,农具为赤色,牛为黑色,种箱为青色。在县上,由知县扶犁,典史播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牵牛,奏庆贺丰年的礼乐,九推九返,最后由农夫将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种子,应悉数按照当地的土地性质,精心挑选。仪式非常隆重。

  立春理农具

  立春过后,即将开始耕种。农家须把农具归类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齐,不能使用的重新购买。宋朝陆游有诗道:“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农家在试验农具的时候,敲鼓庆贺,叫作长秧鼓,意在希望秧长禾秀,收成丰盛。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