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2:4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岜沙,中国唯一的佩枪部落 岜沙部落

发布时间:2019-01-18 06:21:20 浏览数:

   饱览了桂林的龙脊梯田后,我们开车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贵州从江县,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岜沙苗寨就座落在这里,它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村寨,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也是全球21个最神秘的原生态部落之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进入了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境内。这里是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接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居住着苗、侗、瑶、水、壮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古老的文化被崇山峻岭拥抱,每一个云雾缭绕的山峰下都隐藏着无数神秘。
   进入黔东南后道路变窄,原先的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变成了二级水泥公路,一些地方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显得十分难走。因此,不得不放慢车速。在这里,第一次有了“地无三尺平”的感觉。
   沿着321国道一路东行,道路的左边是宽阔的柳江,右边则是如犬牙般的山崖。行进中座落在柳江两岸的古老山寨,时不时地向车窗扑来,在车上既可饱览沿途的柳江两岸秀色,又可以真切了解多姿多彩的浓郁民俗风情。
   经过三个小时的旅途颠簸,终于到达了从江县城。
  
  男人都有一杆枪
  
   岜沙距从江县城7公里。第二天早晨起了个大早,经过20多分钟崎岖的山路行进,7点45分,车子便驶进了苗寨。
   清晨,烟雾缭绕,鸡鸣狗叫,山寨似乎刚刚醒来。然而,寨子的道路两旁已有众多大巴引擎轰鸣,在这住了一宿将要离开的游客们提着行李在客栈内进进出出,十分忙碌。
   岜莎属于苗族黑苗的支系,是至今苗族最古老的一个苗寨,它由5个自然寨子组成,现有2100人。岜沙村是从江县丙妹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占地面积18.28公里,以种植水稻、果树为生。
   不曾想到的是,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部落。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政府在禁猎缴枪时芭沙人死活不交,颇有“人在枪在”的气势。考虑到芭沙人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自治州政府破例向上级政府报请拟同意保留枪支(狩猎用的火药枪),但不准再猎杀野生动物。后经中央政府同意,国家公安部特批,岜沙成为唯一可以保留枪支的山寨。从此,岜沙就成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漫步山寨,所见到的男人不论大小都是一身古代武士装扮,着统一的开襟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肩上扛一杆火药枪,身上挎着一把腰刀。
   岜沙的男子是苗寨一道奇特的风景。因此,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一到这里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岜沙的男人们在面对中外游客时,总是无比的大方、友好,因此,我们很乐意地作为感谢,将事先准备的练习本和签字笔分发给当地的孩子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带的数百支笔和本子很快便被分发光。孩子们手捧笔记本高兴的样子,令人难忘。
  
  男人留发髻
  
   岜莎苗寨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过去,因为交通闭塞,很少有外人涉足,因而保存了完好的原始生态和民族文化。这里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尚存……有如一幅古朴的图画。走进这里,你不仅会感到空间在转移,而且时光在倒流。这里的成年男子除人人肩扛火药枪、身佩腰刀外,头上还留有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里叫做“户棍”,是男性成人的标志。“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盘发为髻。据说,这种装束是由苗族先祖蚩尤传下来的,男孩在7至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剃洗礼,由族长用煮蛋水把镰刀磨利给男孩剃头,仅留着头顶部头发绾髻,并终身保持这种发式。
   岜沙人也因此自认为是最正宗的苗族。“户棍”发式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他们的剃头工具是镰刀。
   “国庆节”期间的苗寨十分热闹。每天上下午都有两场民族风情表演,每场表演时间约为一小时。早上八点半,山寨的中心广场上便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游客。在“叭”、“叭”“叭”的一阵火药铳声中,演出开始了。首先是欢迎歌舞,数百名穿着节日盛装的山寨男女们跳起了欢快热烈的舞蹈,喜迎八方来客。尔后表演的是赋有魅力和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山寨娶亲》和《斗牛比赛》,它不仅令广大观众捧腹大笑、鼓掌叫好,更把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最后出场的是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他们表演的是《成人礼》。老人手提一把镰刀上场,示意年轻人蹲下。年轻人蹲下后,老人一只手扶着他的头,另一只手便用偌大的镰刀给他剃头。这一举动令全场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那一刻,大家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只有照相机、手机快门的声音。为了顾及四周的观众,老人和年轻人过一两分钟便转换一个理发的角度,以便大家都能看清“剃洗礼”的细节。用不了多久,年轻人的头上除了中间所留下的一撮头发外,其它的头发便被镰刀剃得干干净净。用水简单的冲洗后,年轻人揪住自己头上所剩不多的头发盘绕了几下,便成了“户棍”。他幽默地用手掌拍拍头,绕场一周,引来广大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就是岜莎人特有的成人礼!
  
  生前种棵树
  
   岜沙苗寨至今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不仅植被完好,古树参天,而且岜沙的苗家世代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
   千百年来男子仍然穿着自织自染的开襟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肩扛火药枪,腰上别着旱烟袋、鸟枪弹葫芦、牛角、砍刀。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色古香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美丽的树。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荫庇。他们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据当地老村长介绍,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次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
   岜沙只有过唯一一次砍树“行动”,那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毛主席无限敬仰的岜沙人,毅然将寨前小山头上一棵全寨人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止,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在芭沙,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芭沙人死后是不留坟丘的,而是装入棺木中埋葬于大树底下。因此,在这里见不到一个坟茔。

推荐访问:中国 部落 岜沙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