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9:5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

发布时间:2019-01-24 06:15:10 浏览数:

  摘要:本文基于2009年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得出两点主要发现:第一,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概率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都重要,不可或缺;第二,决定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社会资本,即人力资本更为重要。上述发现表明,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机制越来越回归新古典模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领域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如果任由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状况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从长远来说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结果;起薪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27-07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已有文献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从三个视角来进行的:第一,有少数文献利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第二,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从外部因素人手,讨论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就业环境的变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更多的文献从个体差异角度出发讨论决定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个变量都得到了重点关注。
  按照“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规律,我们认为个体差异可能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之间就业差异的更为童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也从个体差异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讨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何种作用。另外,本文在分析方法上将只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这与已有的实证文献有所不同。现有的实证文献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多使用流行的计量分析方法来进行。虽然在实证分析中也有描述性统计,但是描述性统计通常都很简单,只具有过渡性价值,是为进一步的统计推断(因果判断)做铺垫。我们不倾向于在本文中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原因有二:其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都认为,文章通过统计推断得到了因果关系。但实际上,现实世界是十分复杂的,要想得到因果关系十分困难。就像陆铭所说,“这种因果关系在经济学里是非常难确定的。”其二,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的研究受众面较窄,通常只适合于专业人士阅读;而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不仅便于发现问题、全面和详细地讨论问题,而且可以使数据显得直白、不僵硬,便于读者直观地了解,从而使文章易于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课题组的抽样调查。课题组于2009年6月对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所高校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25份,回收有效问卷29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调查采用定向抽样方式进行,均通过毕业班班主任的现场指导来实现问卷的发放和填写。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统计信息,其中男生占46.60%,女生占53.40%,女生略多于男生,这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性别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分别为81.78%和18.22%;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占11.10%,本科及以下学历毕业生占88.90%;从学校层次看,毕业于“985”高校的学生占17.38%,“211”高校的占24.60%,一般高校的占58.02%;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地区的样本占55.85%,农村地区的占39.58%。从样本基本信息看,本次抽样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结果和起薪分布
  (一)就业意向
  我们从地区、城乡、所有制类型等方面来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析(详见表2)。第一,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时,有54%的大学毕业生回答“愿意”,46%回答“不愿意”,所以从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放宽选择的地域范围;第二,从对就业地域的城乡选择来看,愿意去农村就业的人数只占40.39%,有高达59.61%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显示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倾向,这一点与前些年的毕业生相比基本没有变化;第三,在回答“您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这个问题时,有34.79%的人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27.64%的人选择“东部地区大城市”,21.44%的人选择“就学所在地”,而选择其他地区的人很少。由此可见,对就业地区的熟悉程度或者说适应程度是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讲,大学生在家乡及附近地区和就学所在地生活时间长,而且有较多的社会联系,所以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来自亲戚朋友的较多帮助,增强就业后生活的稳定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在东部大城市就业依然是他们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在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东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有更加优越的就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这些城市就业的意向十分强烈;第四,在就业单位的所有制类型方面,就业意向最高的是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别占31.88%、28.85%,其次是外资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占9.83%、7.98%,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在国有单位就业,以享有稳定的工作和更高的福利。
  (二)就业结果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调查主要通过“是否找到工作”和“是否有可签约的单位”两个问题来考察。一方面,在对“您现在是否已找到工作”的回答结果中,有43.84%的毕业生回答“是”,有56.16%的毕业生回答“否”;另一方面,在回答“截至目前,明确表示可以与您签约的单位共有几家”时,有85.34%的毕业生回答“1个或1个以上”,只有14.66%的回答是“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从有无就业机会来讲,占85.34%的毕业生拥有至少一个能够签约的单位,是可以就业的;但从是否愿意接受现有的就业机会角度讲,只有43.84%的毕业生愿意就业,并落实了工作单位。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未落实工作单位,并非是因为没有就业机会,而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问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前都拥有就业机会,是可以就业的,但最后是否愿意就业还有一个对工作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寻找,直到搜寻到匹配工作才就业。如果没有满意的工作,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行为。这一点,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三)起薪(工资)水平
  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是反映其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经初步分析,我们将起薪水平划分成四档:月工资为1000元及以下、1001至2000元、2001至3000元、3001元及以上。从 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53.58%)的起薪水平在1001至2000元之间,而起薪低于1000元的占比很小,起薪水平的均值为2447.8元/月。那么,与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相比,起薪水平是高是低?数据显示,在“考虑您的个人情况和目前的就业形势,您可以接受的最低月工资是多少元”一题的答案分布中,保留工资值在1000元及以下的占15.62%,1001至2000元的占63.24%,2001至3000元的占14.88%,3001元及以上的占6.26%。将各档的起薪水平与之相比较,可以看出,已落实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要明显高于自己的保留工资水平。保留工资的均值为1912.9元,月,也远低于起薪水平的均值。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趋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所落实的工作是符合甚至高于自己的心理预期的。
  
  三、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按照人力资本的本义,我们选择了学历层次、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学习成绩、奖学金、各种证书、党员、学生干部、兼职经历作为衡量人力资本变量的主要指标,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状况对其就业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状况与就业结果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教育背景方面,从学历层次来看,与人们的预期一致,研究生学历落实工作单位的比例为65.86%,远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占41.09%);从学校类型来看,呈现学校声誉越好、就业结果越理想的状况:“985”高校毕业生有60.42%落实了工作单位,“211”高校这一比例为50.07%,而一般高校仅为36.26%;从专业类型来看,就业状况最好的是信息管理专业,然后依次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经济、公共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市场营销。
  就学习成绩与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而言,成绩很好的大学生中有41.04%落实了工作单位,另外58.96%未落实;而成绩一般的大学生中有44.26%落实了工作单位,另外55.74%未落实。比较来看,成绩越好的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比例却越低。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并非表明学习成绩好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而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着更高的就业期望,当无法获得匹配工作时,他们宁愿采取自愿性失业行为。这一点从保留工资指标也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平均保留工资为2174元,比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的平均保留工资高299元。同时,获得过奖学金的毕业生中55.21%实现了就业,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毕业生的就业比例(43.47%)。
  另外,从所获得的各种证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来看,获得了专业四级及以上英语证书和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的大学生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概率最高,表明此类证书对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具有积极作用。就政治面貌的作用来看,在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大学毕业生中,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比例为53.31%,明显高于非党员(占36.53%)。同时,有学生干部和兼职经历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都明显好于那些没有相应经历的毕业生,表明这些人力资本因素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人力资本状况与起薪水平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状况之于起薪水平的影响,我们将起薪分为两档:3001元及以上为高工资,3000元及以下为低工资,据此将各人力资本因素与起薪水平之间的关系统计出来(见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中拥有高工资的比例为48.23%,本科及以下学历毕业生中这一比例仅为7.16%,差距非常明显,表明学历对工资的影响作用很大;分学校类型看,“985”高校有更高比例的毕业生获得了高工资(占47.68%),而“211”高校和一般高校则仅有5.31%和4.23%;分专业类型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信息管理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拥有高工资的比例最多,这与经验观察也是一致的。
  从直接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学习成绩、奖学金等指标来看,成绩好的毕业生的高工资占比(16.85%)高于成绩一般的毕业生(12.95%),获得过奖学金的毕业生的高工资占比(33.33%)也高于未获过奖学金的毕业生(12.49%)。与其他证书相比,拥有托福等外语考试证书和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的毕业生中,拥有高工资的比例更高一些(分别为27.59%和21.63%),表明这两类证书对工资决定有积极作用。同时,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大学生中拥有高工资的比例为17.90%,明显高于非党员(8.78%)。但是,有学生干部和兼职经历的毕业生中拥有高工资的比例并不明显好于那些没有相应经历的毕业生,说明这两个人力资本因素对工资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四、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我们从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和使用状况这两个角度考察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社会资本拥有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根据问卷中对“春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期间,与您以各种方式(包括打电话、发短信、写信、送贺卡和登门拜访等)互相拜年的亲戚、朋友和认识的人大概有多少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将样本中大学毕业生的亲戚、朋友和认识的人加总,得出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见表4)。统计结果显示,65.28%的人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在50个以内,23.21%的人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在50至100个之间,只有少数人(占11.51%)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在100个以上。就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关系来看,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数量越多越有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就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与大学生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社会关系数量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社会资本利用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我们认为,与考察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相比,考察社会资本的利用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更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与人力资本和其所有者人身不可分离的特点不同,社会资本是大学生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便其拥有规模很大、质量很高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使用这些社会关系,那么也不会对大学生就业结果产生实际影响。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在找工作过程中动用过周围的关系吗”,有385人(占12.92%)表示动用过关系,并认为动用关系具有很关键的作用;有910人(占30.53%)表示动用过关系,而且认为有一些帮助;有316人(占10.60%)虽然也动用过关系,但认为没有帮助;有1263人(占42.37%)靠自己努力寻找工作,没有动用关系;另有3.58%的人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动用了关系。下面我们分别考察社会资本利用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结果和起薪水平的影响。
  1、社会资本利用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
  第一,从联系强度指标来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动用的社会关系,有83.78%属于自己经常联系的人,即联系强度大。通过强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本 中,有46.03%实现了就业;而通过弱关系寻求就业帮助的样本中,只有35.22%实现了就业。这说明强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更重要。
  第二,我们用提供帮助者与被调查者是否存在亲戚关系来反映亲近程度指标,如果存在亲戚关系则认为亲近程度高。值得注意的是,动用亲近程度高的人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占比(42.02%)并不比那些利用亲近程度低的人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占比(45.25%)更高,相反还低了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亲戚关系在大学生整个社会关系网中只占少数,仅利用亲戚寻找并获取工作的机会远不如利用熟人、朋友更大。
  第三,对职位高度方面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利用较高职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6.51%,而利用职位较低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2.01%。这一差异显示了职位较高的社会关系对获取就业机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对帮助力度方面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在关系人所提供的帮助方式中,“提供就业信息”这种帮助方式的占比最高,为58.54%,“向有关方面打招呼”的比例为20.46%,“帮助解决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比例为16.50%,其余诸种帮助方式占比均较低。从上述帮助形式对获取就业机会的作用看,“直接决定录取”的效果最大,通过该方式帮助后实现就业的比例为52.87%,而其余各种方式帮助的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别。
  
  2、社会资本利用状况对大学生起薪水平的影响
  第一,从联系强度与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通过强关系寻求就业帮助后获取高工资的样本比例为13.88%,而通过弱关系寻求就业帮助后获取高工资的样本比例为11.32%,二者差别不大,这说明强关系对毕业生获得高工资的帮助并不明显。
  第二,从亲近程度与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动用“亲戚关系”获得高工资的毕业生占比(10.19%)并不比那些利用“非亲戚关系”获得高工资的毕业生占比(15.72%)更高。这可能是因为仅利用数量较少的亲戚寻找工作,获得的就业机会本来就较少,在此情境下获得高工资的就业机会则会更少。
  第三,对职位高度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利用较高职位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工资的毕业生比例为12.48%,而利用职位较低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工资的毕业生比例为14.10%,表明职位较高的社会关系对获取高工资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与职位高低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决定工资水平方面的作用逐步凸显,因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决定也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在这种环境中,社会关系有可能会通过某种作用机制来影响就业机会的获得,并不能真正影响工资水平。在具体的帮助方面,通过“帮助报名、递交申请”、“帮助解决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帮助整理申请材料”这三种方式获得高工资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4.83%、14.17%、14.00%),但与其他方式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别。总之,可以推断,社会资本的利用状况对于大学生获取高工资应当没有明显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对于获得较高工资而言,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发挥主要作用;但在获取就业机会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的作用更为明显。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我们专门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进行了询问:“您认为自身能力和社会关系,哪一个对找工作更重要?”回答“自身能力更重要”的占33.37%,比回答“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比例(18.23%)更高,但是回答“两者同样重要”的比例却高达48.40%。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有较多的人认为自身能力比社会关系更加重要,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取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对寻找工作有积极作用,但仍有几乎一半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样重要,或者说二者存在互补关系。这一事实表明,大学生就业领域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中仍然存在制度性分割、竞争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如果任由大学生就业领域存在的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状况发展下去,不但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从长远来说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是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完成的,该方法的优点是贴近问卷设计的原始问题,数据计算简单、直观,所揭示的现象也较容易理解,对趋势性问题的分析很有帮助。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同时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所以看不到这些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关联,从而无法揭示各因素对就业影响的贡献度大小和使用社会资本的条件。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恰恰是相互作用的,并且使用社会关系的帮助也是存在一定条件的,在此情况下,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于这种相互作用和前提条件的检验,这也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所在。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主要通过较为缜密的计量分析来考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机制。
  
  

推荐访问:统计分析 问卷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本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