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00:24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浅谈《江南的冬景》中的对比手法]江南的冬景阅读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01-24 06:20:54 浏览数:

  《江南的冬景》写于1935年12月,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后收于散文集《闲书》。它是郁达夫继《故都的秋》之后,又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传世名篇之一,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中。对于这篇文章,大家一般比较重视它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和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等的写法,而较少涉及其他方面,其实对比手法也是本文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之一,文章通过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以及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
  文章的对比主要集中在开头前六段,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段落与文字来谈一谈。
  一是第1、2两段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
  北国的冬天,自有它的好处,如可以“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可以“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但毕竟是“蛰居”,不能有尽情外出玩耍的乐趣,尤其不能有缓步外出漫步聊天的乐趣,而江南就可以。例如,“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太阳一上屋檐”,“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这在作者看来是“可爱得很”的。江南之于北国,最大的好处就是摆脱了“蛰居”,可以有自由活动的空间,这是郁达夫尤为欣赏的。此处的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了北国的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二是第3段江南的秋天与冬天的比较。
  此处作者未作具体比较,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有一种“明朗的情调”,是要胜过秋天的。郁达夫对秋的喜爱尽人皆知,《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国之秋的韵味,将这种喜爱推向了极致,但在这里作者的感情天秤却偏向了江南的冬景,可见他对江南的冬景的一往情深。此处的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天的美丽与奇异,甚至超过了作者喜爱的晚秋,
  三是第4、5段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
  闽粤之地“和暖原极和暖”,但已经完全没有了冬天的样子,“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作者认为“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早已经不能算是冬天了,“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因而,压根儿和江南的冬天就没有可比性。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江南”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以南”,闽粤及其以南地区是不包括在内的。作者是浙江富阳人,“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所以这里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就是江浙一带。
  江浙的冬天,妙就妙在既没有北国的冬天的冰天雪地,一片肃杀,人们蛰居在屋里出不来,只能躲在屋里自得其乐,也没有闽粤的冬天的“不像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长”,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冬天的味儿,它处在二者中间:江南的冬天冷则冷矣,但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白色、红色、绿色,着色丰富,精神饱满,哪里像是毫无生气的冬天?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三处的对比,最能看出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精准,以及在对景物的随意点染中透出的诗情画意,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不言而喻。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江南的冬景的生机和绿意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这是南国的冬天所不能给的。这处的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天明朗与生气。
  四是第6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
  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作者说寒郊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这里所说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具体是指上一段所说的“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江南的冬天寒郊散步,可以在品味冬景中感受到江南冬天奇特、悠闲以及勃勃的生机。
  作者想象德国南部的冬天和江浙差不多,这处正面对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生活之美、情调之美、闲趣之美。
  文章前半部分的这四处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的冬景的主要特征,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行文如行云流水的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美学特征。普通的对比手法在郁达夫的笔下也焕发了江南似的无穷魅力。
  (于秉飞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12400)

推荐访问:江南 浅谈 手法 冬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