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9:47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汴梁灯笼logo【汴梁“灯笼张”大灯笼高高挂】

发布时间:2019-02-06 06:28:22 浏览数: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大红灯笼是喜庆的象征。千百年来,红灯笼流溢的光辉笼罩着中华大地,温暖着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情感,激励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富贵、团圆的追求。即便远离故土,高高悬挂于唐人街上的红灯笼,也依然年复一年地将游子的情思化作梦幻般的光辉摇曳在异乡的夜晚。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红灯笼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符号影响着世界。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英国,柏林顿宫以及牛津、丽晶等主要街道沉醉在一片红灯笼的海洋中。伦敦,巧妙地用红灯笼营造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欢迎氛围。
  灯笼,源于汉代宫廷,兴于隋唐,又称“宫灯”、“灯彩”,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据记载,隋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洛阳城里摆宴唱戏,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此后,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城里灯如海、人如潮。盛唐时观灯的场面更加宏大,“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是唐朝诗人张萧远《观灯》中对当时盛况的描绘。
  到了宋代,赵匡胤于乾德五年将上元观灯这一活动确定了下来,灯笼也从深宫大院挂到了寻常百姓的门前。这一时期,制作灯笼的材质较唐代多样化起来,人们将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巧妙运用,制成各种形状的彩灯,代表作品有琉璃灯、无骨灯、羊皮灯、走马灯等。每年的上元日,“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灯节盛况为当时的宋都汴梁城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流光溢彩的灯笼凝聚着历代灯笼制作艺人的心血和智慧。自宋代以来,制灯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制作工艺、材料及内容题材上得到发展与创新,至晚清,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制作流派,汴梁“灯笼张”就是其中之一。汴梁“灯笼张”的第一代传人张太全,在书画及装裱方面造诣颇深,他将自己的专长与制灯工艺相结合,在对宋代民间彩灯深入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将灯笼的制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代名家。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在历代传人的探索创新下,“灯笼张”的制灯技艺不断发扬光大。第二代传人张艺广制作的鲤鱼跳龙门灯,巧妙地利用了走马灯原理,静止的画面在旋转中现出皮影戏的神奇艺术效果。第四代传人张弘,于光绪年间受命带领三个儿子及众工匠为光绪、慈禧装饰开封行宫的经历更令张氏后人难忘,据文字记载,装饰后的行宫“陈设庄严,慈禧入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
  “灯笼张”如今已经传到第六代传人张金汉的手里。张金汉生于1941年,8岁随父学艺,勤奋刻苦。在传承的同时,他借助现代科技,将机械、声电、电脑平面制作等技术移植到花灯的制作上,赋予花灯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他创作出的立体景观“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继承宫灯的传统,精致美观,典雅不俗。他还为清明上河园设计制作了正店灯、角店灯、折子灯、客栈灯、马路灯、五连灯、九连灯以及气氛彩灯。他创作的齐天大圣灯、猪八戒吃西瓜灯、天将神犬灯、文武财神灯、龙王祝福灯、戏剧脸谱灯等诸多主题彩灯,个个能“说”会动,活灵活现。1992年,张金汉创作了灯中极品“千手千眼佛灯”。该作品取材于开封名刹大相国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大小与原物相差无几,佛像体内有大灯,每只手上还有一盏小灯,连在一起灿若星辉,下方的莲花宝座是盛开的莲花灯,辉煌亮丽,萦绕着清净的祥瑞之气。这个现代科技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已经被载入彩灯发展的史册。
  2004年11月,张金汉的“敬文斋灯坊”被命名为“开封市宋都彩灯艺术研究基地”。头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以及河南省授予的“河南省十杰工艺美术大师”桂冠的张金汉虽然已年届古稀,但他壮心不已,继续走在自己热爱的灯笼制作艺术之路上。
  彩灯兆祥,民富国强。张金汉相信,一只只亮丽的灯笼不仅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还承载着华夏子孙祈福美好未来的虔诚之心。
  (本栏目责任编辑:侯夷)

推荐访问:汴梁 灯笼 高高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