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12:22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10大最赚钱的手工艺品_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手工艺保存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2 06:24:53 浏览数:

  摘要:临海市地处浙江省台州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是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传统民俗以及传统手工艺。泥人、刺绣、织带、草编……这些民间手工艺对于临海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泥塑工艺流传于临海杜桥一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临海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泥塑文化正为日益推进的城市化建设浪潮所吞噬。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它的消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传承传统手工艺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泥塑;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前言
  泥塑,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塑造的模型,也称之为“泥人”。泥塑工艺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在制作工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戏剧经典、服饰搭配,泥塑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浙江省临海泥塑而言,这一手工艺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状态。本研究为笔者关于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保存现状研究的开端,旨在从泥塑工艺保存现状审视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临海泥塑工艺目前保存较好,技艺纯熟,然而该工艺正呈现“独门”传承的趋势,逐渐消失在临海人的视线与记忆中。泥塑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笔者希望通过对临海泥塑手工艺发展的情况作出细致的描述,同时展示该工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传承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临海泥塑手工艺的保存现状
  临海杜桥老城区街道上一户不起眼的人家里,就藏着一位做泥塑的高手――朱吕贵。这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已经坚持从事泥塑艺术创作长达60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所创作的泥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人称“泥人朱”。
  就在一个仅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个黑色的玻璃柜占据了整面墙。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色彩鲜艳,华美动人。近观这些泥塑时会发现,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些彩绘泥人从头到脚以及衣褶均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精致灵动,栩栩如生。
  在色彩绘制上,泥塑采用大红,大蓝,正绿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滑,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在测光的照射下,泥塑呈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彩夺目。
  细观人物的衣冠,衣服及腰带上的花纹尺寸和色泽均一致。勾勒花纹的笔触细腻流畅,简练灵动。每一个泥塑作品,无论是远观、近看还是从细节着眼,似乎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每一尊泥塑的灵感均来源于一段历史典故。朱吕贵平素酷爱观看戏剧,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以京剧中的典型人物为塑造对象,加之以情境模型的渲染,将戏剧中的精彩场景定格,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007年9月20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国镇江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邀请赛,获得了“绝技奖”。他的作品婺剧《十五贯》还获得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朱先生的泥塑作品为他迎得了无数荣誉,而他本人却说,他最感激的,是泥塑创作带给他的充实与愉悦。
  三、泥人朱的学艺历程
  朱吕贵自幼喜爱玩泥巴,经常和哥哥逃课到学校附近的寺庙。兄弟俩把书包往门口一搁,就在寺院门前开始挖土,把泥土运进寺庙后就比着神像的样子捏。这一捏,就是60年。这60年里,兄弟俩遍游临海乡间、邻县三门等各地雕塑神像,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兄弟俩逐渐掌握到塑泥人的技巧,捏起泥来一拿一个准。在成年后,他曾跟随父亲做过戏帽,就在这项工作中,他竟也无意间将戏剧人物的服装烂熟于心,为后来创作泥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来又当过油漆工,为色调搭配、均匀上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72岁的他从事此艺已近60年,由于天性聪颖好学,善于钻研,又经长期磨炼,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套泥塑绝活,在临海沿海一带名气很大,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烂乌泥”。
  朱吕贵泥塑以取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纯净青丝泥土为原料,掺水经过一小时左右反复捣炼,直到韧软为止。然后按人物大小上泥积坯,再按照人物个性表情、衣纹折理刻划装塑捏出各类人物形象,再经火烧熟,上色即成。
  三、手工艺的传承
  当问及手艺的传承时,朱老先生说,自己有四个儿子,但时逢文化大革命,捏泥人就成了封建迷信。在这种情况下,又谁敢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泥塑呢?就这样,四个儿子错过了学习泥塑的最佳年龄,后来,四个儿子有的进了公司,有的做建材生意,竟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这一手绝活。
  儿子没有继承朱老先生,而年轻人因嫌弃这传统手艺又苦又累,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朱老先生对这手绝活快要失传的现状很担忧。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再加上眼睛又患有白内障,视力比早几年有所下降,记忆力也不如前。再加上政府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所以,他很希望这个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但学泥塑最好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起,而现在的父母谁愿意把孩子的学习精力放在这老手艺上?除此之外,还要孩子有此方面的禀赋和很好的耐心,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得好的,也不是花3到5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的,因为除了泥塑创作外,还需要了解戏剧艺术,比如要对戏文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的着装要烂熟于心等,而这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朱老先生说,他曾应临海文化馆多次邀请进城彩塑各种人物,进行展览和宣传教育,得到好评。1996年,他的泥塑作品还在北京的故宫进行过为期两年的展览。当问及是否有将泥塑安置于博物馆展览的想法时,朱老先生笑谈说,如果手艺无法传承,至少要将这些泥塑流传下来。
  前几年,台州市的老年大学曾邀请朱先生开设泥塑课;也曾有一位来自金华的教授专程请他担任大学教授。朱老先生说,自己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况且自己又不识字,怎么能担此重任呢?“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人和我一起把临海泥塑整个制作工艺整理、记录成文字材料,制作成教材,这才是一个长久之计。”朱老先生说。
  
  作者简介:潘诗航(1993―),女,浙江省临海市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

推荐访问:手工艺 沿海地区 东南 现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