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7:13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杨照史记百讲【杨照:莫把自己受的折磨复制给子女】

发布时间:2019-03-03 06:27:13 浏览数:

  演讲人:杨照,本名李明骏,台湾作家、评论家,媒体人   时间:2012年1月7日   地点:雕刻时光咖啡馆(三联店)   背景:1月份,《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是杨照为女儿所作。杨照从这本书的写作缘由出发,与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分享了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大概是最不知道怎么教小孩的一代,为什么?
  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过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从我们的父母跟我们相处,到今天我们跟我们的小孩相处,时代改变了多少、社会改变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变了多少?父母跟小孩的关系,过去认为很多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好像在我们身上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当我们有了小孩,当我们面对小孩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变成预言家,小孩拿起笔来画了几笔,画完你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将来是大画家。小孩开始写字,写了一篇作文,你就想将来一定是个大作家。每次看到小孩,我们的思想突然之间投射到很远的未来。
  我开始当爸爸的时候,心情也是这样。所以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觉得好像自己应该整理一下,我打算写“给女儿的十二封信”。
  十二封信,十二个题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当时认为最重要的十二件事,那么当她15岁的时候,她会知道爸爸怎样看待她,希望她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书大概写了快一半,我放弃了,这个大概是我二三十年写作生涯中放弃的最决然的书。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个现实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当中都跟我互动,而每次写作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想的是未来的孩子,到后来自己觉得没有这个道理,我与其花这个时间告诉未来的孩子,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现在,跟孩子玩。
  本来放掉就放掉了,等她到了小学三年级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却重新想要为她写一本书。那个时候有几件事情连续发生。一是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情记得非常非常少。我跟女儿聊天,讲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情,发现她也已经在遗忘当中了,我就觉得我可以帮她记录下来。
  还有一件事情,我自己的父亲去世。这当然是生命当中很大的一个冲击,我很深刻地感觉到女儿不认识她的祖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跟祖父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还有一个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也不太知道要怎么样跟女儿说,我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可避免我会不断地在想,我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我?
  我回想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亲最常讲的一句话,是“这种事情如果不会自己想的话,一辈子没有机会,一辈子没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错,妈妈快要处罚我的时候,我爸爸会制止我妈妈,他会讲这句话。
  你教小孩不是要教他做什么,而是要教他学会为自己想,学会自己想。
  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会给我们很多的答案。所谓叛逆,最大的姿态就是――你们一定要塞这个答案给我,我就越是不要这个答案,可是每一次我都没有尝到叛逆的快乐。
  
  当我在想给女儿的十二封信的时候,我以为我当然知道要怎么做一个父亲,我想要把女儿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很自信的父亲。可是等到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后书名变成《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我就变成一个很没有把握的爸爸。
  面对一个真实的生命,她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我的感觉、态度完全是180度的逆转,我甚至可以倒过来说,我干吗要弄清楚我要做什么样的爸爸,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我能决定的,或者是不应该由我决定。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对于跟孩子相处的前提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反省。
  在台湾,我曾经跟十几岁的孩子说,我敢跟你们打赌,有一句话爸妈常常跟你们讲,就是“这件事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另外一句话是,“我们这是为你好”。
  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稀松平常,为什么父母总是跟孩子这样说?这后面牵扯到一个有问题的假设――因为我是爸爸妈妈,所以我讲的什么话,我的孩子就一定会听进去,而且听到了就会做。
  我在跟女儿相处的过程中,类似这种很根本的东西,我在反省,或者是她在逼我反省。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在跟孩子说“这事我早就说过了”,“我这是为你好”,这里面都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对于父母的假设,代表着我们认为我们完全理解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完全知道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女儿,因为女儿一天到晚给我各式各样的惊奇,我每天跟女儿相处最大的乐趣是她一直会展现出来我不知道的或者无法想象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接女儿放学,她说今天学校写作文,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三件事。我就问她说你写了什么,她就很敷衍。我又问她,那如果老师出的题目是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你会怎么写?
  我为什么会问女儿这个题目?因为我女儿是个学音乐的小孩,学音乐最早是我跟她妈妈决定的,她4岁的时候开始送她去学钢琴,我的立场其实很简单,我自己小的时候学过音乐,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拥有演奏音乐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
  可是当时把她送去学音乐之后,我有一种最大的焦虑,就是我不太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喜欢音乐,还是只是我们帮她做的决定,她习惯了。
  小孩会自愿、快乐地练琴,诚实地说,我没有碰到一个,快乐不在练琴上面,是因为习琴拥有的能力而快乐,这是两回事。
  我女儿也不喜欢练琴。我们在车上听音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她在后面深深叹了一口气,那时候大概10岁了,她说爸爸我最大的梦想……我说是要会弹柴可夫斯基,她说不是,要不练琴就会弹柴可夫斯基。所以那段时间我在焦虑,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欢音乐。我问她生活当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其实是想知道练琴排第几位,我想无论排在第几位,练琴一定在其中。可是她后来给我的答案,超乎我的想象。
  她说第一件事情,我最讨厌别人叫我杨小妹。更讨厌人家问我,你爸爸是杨照,你怎么会姓李呢?我的笔名叫做杨照,我的女儿跟我本来的姓,姓李。她说怎么会有这么笨的问题呢?第二件讨厌的事,你跟妈妈一起催我,你们每天讲得最多的话是你可不可以快一点,赶快。第三件讨厌的事,为什么每一个老师都问我你不是杨照的女儿吗?为什么你不会写作文?我女儿完全不会写作文。你让她把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好好写完,对她来讲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一辈子最喜欢文字、阅读、写作,她妈妈年轻的时候也主修文学,为什么我们两个生出来的小孩不会写作文?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必须要承认,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如果我们用那样的态度――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我这是为了你好。那么我一定非常焦虑地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学会写作文,你怎么可以不会写作文呢?但是她不需要,而我必须接受。
  
  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最过瘾的一件事是重新去认识他。
  每一天都觉得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样的父母是好父母,但这样的父母太辛苦,自己辛苦,孩子也辛苦。你自己为什么辛苦?因为很怪,如果你要当这样的父母,你永远都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孩子不符合你想象的那个部分。
  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准备得最好的导演,他每次拍戏之前,做非常仔细的分镜,每一个镜头他都写过、画过,所以希区柯克最大的痛苦是戏开拍,他的乐趣就结束,每一样东西都想好,拍戏就是把它执行。
  我们常常觉得要这样子才是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把每一样东西都想好了,看着孩子按照我已经写好的剧本来走,那样你就不会看到这个孩子真正最快乐的地方、他真正最有能力的地方。他这个台词背错了,这条路走错了,你会看到很多错误,你把每一天跟孩子互动交往的时间全部花在矫正错误上。
  我自己一点点经验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一点点,真的有不一样的选择。我的孩子教我最重要的事情真的是谦虚。你去欣赏孩子跟你原来预想不一样的东西,回过头来可以让你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走向中年,开始往老年走。很多怕老的朋友说,明年我50岁了,再过5年,我55岁了,我说不是这样想的,明年孩子15岁,再过5年,孩子20岁,我一点不怕老,我从来不会想阻止或者延缓时间来临,因为我多么好奇,我想知道她明天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我好奇她20岁的时候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我不断地好奇,所以时间的来临我觉得非常划算、非常值得。

推荐访问:子女 折磨 复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