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2:3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大理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意蕴初探]大理白族凤羽 本主文化

发布时间:2019-04-09 06:37:41 浏览数:

  摘要:大理白族服饰异彩纷呈,同一个民族,因地域的不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差异,服饰也呈现出一些独特性。本文从历史源流、审美风格、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方面对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意蕴进行初步的挖掘和探讨,旨在对白族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凤羽白族;妇女服饰;文化意蕴
  一、凤羽白族妇女服饰是凤羽悠久文明历史的折射
  服饰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凤羽白族妇女服饰虽也随着时代潮流在变化,甚至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改装”现象,但现存的妇女服饰足以让人们见证昔日凤羽悠久的历史。
  (一)凤羽历史文明之见证——凤凰帽
  凤凰帽曾是洱源县凤羽镇妇女挚爱的头饰,如今。在某些偏僻山区妇女和古老照片中仍能找到。“这种帽子的帽身用两瓣鱼尾形的帽帮缝合,似凤凰鸟一般,帽的后檐有六厘米长,稍稍向上翘的帽尾;帽前檐正中有一颗红光闪闪、白银绿玉饰器,五色斑斓、光亮闪闪;帽花上方还插着一朵玉丝彩花宛如孔雀头顶的花冠。”[1]从探究凤凰帽的来源问题上可直接让人联想到“凤羽”这个地名。关于凤羽地名的由来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无一例外地都与凤凰有关。其中一个是:凤羽原是一片大湖,某天,天空中划过一只美丽的凤凰恰巧其羽落入凤羽湖,顷刻间原来无边无际的大湖消失了,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群山环抱的凤羽坝。从此原居住在湖四周山上的先民便下山进入坝区开发生产,过上了犹如仙境般的世外生活。
  因此,人们便认为凤羽这个地名由此而来,加上凤羽西边罗坪山上“百鸟朝凤”的凄美传说,当地人便更加笃信凤凰与凤羽的不解之缘。凤凰的古老传说深化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与理解,丰富了白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凤羽鸟吊山“百鸟朝凤”神奇传说在历代史书中都有史料记载,“《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广志》载:‘鸟吊山,(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阜山,众鸟千百群共会,鸣呼啁哳,每岁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则止,岁凡六至。雉鸟来吊,特悲。其方人夜燃火伺取,无嗉不食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2]。 “根据现代科学考证,凤羽的百鸟朝凤现象之说是白族人们创造的优美传说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巍山的‘鸟道雄关’一样都是候鸟迁徙的必经路线。”众多五彩斑斓的神话传说和确凿的史书记载道出了凤羽与凤凰的关联,让世人更多领略了凤羽的悠久历史,其直接外在表征形式——凤凰帽,作为服饰中的头饰部分承载着弘扬凤羽白族悠久文化历史的责任。
  (二)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的历史考据
  隋唐以后的人口流动现象虽然因各种因素继续存在,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已基本成型。促成人口流动现象的最直接因素是战争,“据高公张氏墓志碑记载可知:现在凤羽镇的居民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大理迁来的,大理白族居民被流迁到凤羽后,又引发了原居住在凤羽的白族居民往西山迁移。西山白族居民至今还说他们的祖先是凤羽的老居民”。从这个史实可知,由于人口流动,大理地区白族文化必然对凤羽当地白族文化有一定影响。“人口流动还往往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移动的同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在服饰上,大理地区的民族服饰对洱源县凤羽地区的民族服饰的形成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从目前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现状中仍可找到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原形,只是凤羽白族妇女服饰在形成演变中依据当地特有的社会自然环境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巧妙地吸收了大理喜州地区的蓝白相间的扎染帕作为当地民族的包头帕,这种包头帕常由黑白或蓝白相间的扎染帕成月形绕于额前,是一种高雅、大方的象征。
  二、从凤羽白族服饰透视当地白族审美风格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当地民族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追求。“白族妇女服饰不仅直观地反映出大理白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手工艺水平,而且也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甚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模式、民族心理活动和社会礼仪制度”。
  (一)重古朴、尚清雅的民族审美风格
  古镇的悠久历史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凤羽白族人民对服饰的审美追求。凤羽镇虽作为滇西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阡陌交通,但长久以来凤羽四面环山的地形决定了外界的喧嚣很难打破这世外仙境般的沉寂。正因如此,人们重古尚古的思想很浓,表现在服饰上就是求简、求素。从服饰面料的选择到服饰整体搭配都体现出这一点。白族妇女喜用刺绣图案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另外,传统扎染工艺的巧妙运用,凤羽白族妇女用一块蓝底白花的扎染头巾替代了其它民族繁重、艳丽的头饰装扮。
  凤羽白族妇女服饰和大理地区的其他民族相比较,色彩偏重于素雅型。蓝色和白色是白家人喜爱的色调,白色是美丽、纯洁与坚贞的象征,也有吉祥、孝顺、善良、道德高尚的寓意。白族尚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进而“尚白”也成了他们的审美倾向。白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若要俏,一身孝’说的就是白族服饰以白为美”。凤羽白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包头帕也是白蓝相间。可见白族服饰虽以白色为主色调但并不排斥其它色彩的运用,深蓝色、青蓝色和白色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同样的装饰效果。凤羽白族人从骨子里认定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这种观念反映在白族民居门坊上为“清白传家” 而反映在服饰上则是色彩的选择与整体搭配清雅的审美风格。
  (二)点缀精致的民族审美风格
  白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相比配饰显得精又巧,凤羽白族妇女服饰就较好地体现出这点:整体上的简洁性决定了配饰的精巧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节日盛装和服务于宗教活动的特殊装束上。节日盛装的装饰除了主要的银饰品外,还有让无数人惊叹的白族刺绣手工艺。刺绣图案有较强的层次感,精而不乱。同时再巧妙地搭配上一双色调和谐的绣花鞋。简而巧的配饰给服装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同时为愉悦的节日氛围锦上添花。而服务于宗教活动中的背饰给整个装饰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背饰是由一长串的各种饰品搭配而成,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片和象牙饰品,二者较好地突出了宗教活动的祈福、保平安主题。素色服装与特制挂件巧妙地搭配,浑然天成,成就了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点缀精致的审美风格。   三、凤羽白族妇女服饰是其民族心理的物化
  民族服饰是人类文明的窗口,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物化形式。“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但是服饰作为人的创造物与穿着物势必带着人的意识、情绪与情感。有意选择并穿着服饰的过程就是服饰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一)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凤羽白族妇女服饰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服饰整体搭配的和谐性;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心理折射。首先,作为服饰它不是被当作装饰品而脱离人体,它的美正是透过人这个个体衬托出来的。“中国服装单仅衣物到形态上看,就是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然而将其与人结合起来后则更显现出特有的魅力。中国服装与中国人所组成的形象具有独特的神韵,表现出着装的气质、风度以及精神面貌”。人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个“合”字,人展开双臂为合,披上色调和谐的服装便达到对称、整齐的审美效果。因而着于人身上的服饰也必然呈现出得体、和谐的审美效果。凤羽白族妇女服饰从整体搭配到每一组件的选择甚至色彩、配饰的搭配都体现出一种协调性。凤羽白族妇女喜用玉手镯来装饰,玉石历来有吉祥、幸福的象征,与整套服装搭配显得既美观又大方。其刺绣图案多以自然物居多,如菊 花、梅花、茶花、牡丹、芍药、姊妹花、莲花、桃花、石榴花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卉。另外,各种小动物图案也以别样的表情与姿态点缀于各种刺绣组件上。白族人喜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同时也是表达出他们渴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二)不自觉渗透的宗教观念
  宗教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服饰领域也毫不例外地受到这种神秘力量的影响,它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而不自觉地渗透到人们选择服饰的心理上。在凤羽镇最有宗教色彩的是观音崇拜和本主崇拜,还有体现白族包容性的 “儒、释、道”三家文化共融。每当“莲池会”、“观音会”到来,来自不同村舍的拜佛老大妈们便齐聚一堂,在寺庙进行颂经、祈福、保平安等各种宗教活动,不论是当地各种求吉保安的祭祀活动还是一年一度的迎本主活动,当地白族妇女的服饰搭配都会成为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整套服饰的色彩均是深蓝色,从头饰到脚饰都是以素色为主,鞋饰有些带艳丽色彩,这一搭配更能凸显她们对宗教活动的虔诚心理。总体来说,参加宗教活动的服饰与生活装、节庆装略有不同却又相融合,头饰略比生活装讲究却比节庆装简洁、素雅。所有入会的老大妈均取掉了平日穿戴于各种场合的蓝底白花头巾而都换成了蓝色头巾或放弃头巾而直接绕发成髻后用一个黑色或深蓝的包头巾包着,这种头饰在别的场合似乎很难看到。上衣选择深蓝色衬衣外加一个深蓝色领褂,下身裤装也是以深蓝色筒裤为主外加一条深蓝色围腰。不论从色彩的选择上还是从头饰等各种组件的选择上都可看出,对宗教的虔诚心理已成为一种民族心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当地人的意志。或许宗教本身只是作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默默地感化着人们。
  结论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诠释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及优秀文化传统,凤羽白族妇女服饰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通过本论文对凤羽白族妇女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意蕴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凤羽白族妇女服饰从整体上看具有简洁性,并且色彩素雅、配饰精巧以及宗教色彩浓郁等特点。凤羽白族妇女服饰是当地白族文化的一面折射镜,它透视出当地悠久的历史,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古朴、清雅、庄重的民族审美风格以及白族民众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白族服饰作为白族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心理的物化,真实地反映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心理。加快对白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正是弘扬白族文化、建设白族文化大州之所需。
  参考文献
  [1]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05页.
  [2]赵寅松.茶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凤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9页.
  [3]肖丽琼.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起源与历史[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第100页.

推荐访问:白族 大理 意蕴 初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