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3:1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不拍了

发布时间:2019-04-15 06:40:51 浏览数: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一直高负低效、事倍功半,而目前推行的十年的课程改革也一直争议很多,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感慨:语文难教,而且是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平心而论教语文的难度的确超过其他的学科,这是因为首先我们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语文就像针线笸箩,千头万绪;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十年中似乎转变并不大,总有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还有中国的语文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记得以前听过一位老师讲鲁迅的《风筝》。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三个步骤:你掌握了么?检查生字读音;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又让孩子读课文,谈感受,以感知课文大意,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接着让孩子探究文本,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从哪看出他们的不同态度?结合课文中语句回答。让学生先自己读书,划出句子,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客观上讲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内容的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因此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只能是认定它是在“教课文”。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那么再看看是“教阅读”还是“教语文”?我们知道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一环,听说读写是语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阅读,所以语文包括阅读。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也许阅读大于语文,为什么?阅读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敲门砖,阅读是解决求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天都会透过阅读获得资讯。所以从一个资讯时代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乃至是提高我们生活素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教阅读”比“教语文”更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的不应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应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的提高。
  培养语感重于内容分析;掌握方法高于语言理解;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重于学习知识。因此《风筝》一文可做这样的教学设计:本文是鲁教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可布置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以便课上交流,实际上这也是让孩子学语文。因此课前可先提前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划出难解词句,并制成问题卡片,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上课前可针对学生难解的语句了解一下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是导入:你们放过风筝吗?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接着走进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全文,看看鲁迅先生在哪儿,看见什么,回忆起了一件什么事?教给学生回忆性散文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找出文中生字词;重点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交流前先小组讨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然后全班抓住“恍然大悟”走进对人物的描写,重点理解“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子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和被我发现的惊恐。然后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人物的这一感情么?怎么读出来?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再从第7—9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自责和悲哀之情。把课文中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掌握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同时在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最后抓住哥哥的追悔莫及,弟弟的全然忘却体会手足情深,还可补充资料体会鲁迅的良苦用心。
  这样多角度解读课文,多方面理解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鲁迅带给我们如此深沉的亲情,那亲情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课下走进其他作家,感受他们笔下的亲情吧!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孩子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推荐访问:敢问 路在何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