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0:3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倾慕之心 [心有倾慕赵之琛]

发布时间:2019-04-16 06:40:27 浏览数:

  前些天在台北朋友给我看了一方印章,一方让我久违但是印象深刻的印章。说久违是因为这方印章曾经是西泠印社拍卖首个篆刻专场(2006年秋拍)的拍品,那个专场366个标的800方印章,两三个小时下来,各有得主,悉数拍出,轰动了艺术市场和篆刻界,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专场上的任何一方重要印章。而印象深刻是那个专场取名“犀象印萃”,主打拍品是出自近现代篆刻名家之手的犀角和象牙印章,比如张钧衡的35方龟钮犀角收藏印、吴昌硕刻“人生只合住湖州”象牙印、方介堪刻张大千闲章“潇湘画楼”象牙印等等,也有少数非犀角象牙章,其中包括这方赵之琛刻寿山芙蓉羊脂白石章。
  芙蓉石产自福州市郊月洋乡,为寿山石的一种,是印石名品,因其色质和洞坑的不同,有白芙蓉、黄芙蓉、红芙蓉、芙蓉青、上洞芙蓉、将军洞芙蓉、芙蓉冻等品种,其中白芙蓉又依各自所白有藕尖白、羊脂(猪油)白、雪白诸区别,明代中期之后特别是清代乾隆朝以来极为篆家印人喜爱。赵之琛这方羊脂白芙蓉石章,长2.7厘米,宽1.5厘米,通高2.9厘米,料虽不大,但凝脂若玉,纯净温润,而且印文边跋内容好,刻得也好,在这个以犀象印材主打的专场里一点不输人眼睛。我嘱朋友关注此印,果然朋友以20余万元的价格竞得,收入囊中。一眨眼六七年过去了,印长年龄添的是包浆,人增岁月留给生命的是记忆,忽然在台北重睹这方印章,拳握把玩,便有一种心情缠绕,那份感受就不仅仅是快慰两个字了。
  我于赵之琛是心有倾慕的,不仅因为他与我同里,都是杭州人,也不仅因为他印章刻得好,名列西泠八家,艺高执时代牛鼻,更因为他为艺的同时为学,至晚年刻章,无非将烂熟于心的篆法、刀法、章法服务于所刻印章的内容,故赏其印读其跋,丝丝入扣,字里行间都有营养。比如此印,印面所刻为“忍辱波罗蜜”,边跋则是对印面文字作阐释,五六十字,疏义释理,读来亲切如同家常聊天:
  佛说六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金经所谓忍辱波罗蜜也。愚谓忍字尤为学人入手要法,企云亦以为然。因作此印,并记数语于上,次闲。
  所谓“忍辱波罗蜜”,句出佛教经典《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有七种汉译本。“六波罗蜜”是梵文satparamita的梵汉并译,也译为“六波罗蜜多”,意译则为“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无论哪种译法,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即六种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者途径。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而“忍”也可译作“羼提”,二者的不同,一为意译,一为音译,意思就是“忍”或者“忍辱”。《金经》(即《金刚经》)采用的是意译,赵之琛这方印章依的是《金经》译本。寥寥数语,把这个佛学概念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可见赵之琛对佛学知识的了悟和熟稔。
  此印无上款,显然不是为人所作,而是赵之琛自用自励的闲章。但是跋文中提到了一个人——企云。企云是谁?不知道。2010年上海博古斋秋拍曾经拍过一方老坑芙蓉朱文长方印“木雁斋”,也是出自赵之琛之手,并有百余字长跋,刻印缘由据跋文所述,是赵之琛的朋友持一方丁敬所刻“木雁斋”小印来访,丁敬是篆刻浙派的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也是赵之琛崇拜的印学圣贤。摩挲前贤遗珍,赵之琛自然欢喜,于是两个人有一番与篆刻相关的精彩对话:
  赵:“研叟(丁敬,字研林)……篆法醇古,直诣秦人,余谓习斯技者,以秦汉为宗,而参以研叟刀法,始克纯乎。”
  企云:“是矣!然须得汉人印法为耦(耦:读“偶”声。意为两人各持一耜骈肩而耕,引伸为骈肩并行),子曷不为余成之?”(曷:读“何”声。此句大意:先生何不以此为我刻一印?)
  赵:“走笔刻之,非敢与研叟抗衡,亦聊应企云之命耳!”
  丁敬与赵之琛,一个开篆刻浙派风气,一个继学先贤,中兴浙派,前者自然不知来者有赵之琛,赵之琛却唯丁敬是贤,礼敬不违,真是西泠佳话!于是明知朋友激将,赵之琛依然为其刻了一方“木雁斋”印,而边跋所刻就是上述对话。读者朋友一定注意到了,这位朋友就是企云,与“忍辱波罗蜜”印边跋提到的那位“企云”是同一个人。在“木雁斋”边跋的开头,赵之琛称“企云”为“梁六企云”,由此我们知道了“企云”是赵之琛的一位既懂得篆刻又理喻佛学的朋友,姓梁,大约排行第六,所以赵之琛称他“梁六企云”。此时是“己巳秋仲”(嘉庆十四年,1809年),赵之琛29岁。
  那么“忍辱波罗蜜”印是赵之琛什么时候的作品?这方印上赵之琛没有刻年款,我们只能从印章内容以及篆刻风格上来加以推断。我认为是赵之琛中晚年时期的作品,理由如下:
  一是赵之琛研佛,普遍的说法他读佛经、摹写佛像是晚年的事,这与印章的内容相符。但是何谓晚年论家没有定论,60岁?赵之琛生于1781年,卒于1852年(另有1860年卒说),享年72岁。如果是60岁,可我们至少在赵之琛50多岁的时候已经看见他在作品上署“补罗迦室”斋号了,比如他曾为友人绘一帧奇石图扇面,款署“道光乙未秋仲晓坐补罗迦室”,“道光乙未”即1835年,其时赵之琛虚龄55岁。以“补罗迦室”取代“寄萍室”(赵之琛原有斋号)作为他的常用斋号,是赵之琛研佛的标志。与之相对应,赵之琛摹写佛像的画作也是50几岁时开始出现,笔者就曾见过。所以,赵之琛读经摹佛并非晚年的事,而是50多岁的中年时候已经开始了。因此,说这方印为赵之琛中晚年所作,符合逻辑。
  二是比对他的存世作品也可以得到证明。比如收藏于浙江博物馆的“钱唐汪氏迈孙所得”印、收藏于西泠印社的“贯洋桥畔旧茆庐”印,前一印朱文,刻于1834年,后一印白文,刻于1847年,1834年赵之琛54岁,1847年赵之琛67岁。前后相差13年,但是篆法刀法不仅二印相仿佛,与“忍辱波罗蜜”印也相仿佛,尤其后一印。赵之琛篆刻师承陈豫钟(字秋堂,西泠八家之一),筑基秦汉,兼蓄浙派众家之长,其运刀尤以仿汉人切玉法为最,深具功力,当年他与陈曼生一样,是西泠八家后四家中楷模印坛的大家。切玉法治印是他最显著的风格特征,伴随他的艺术历程通贯一生,在印坛留下一道长长的印迹。由此来看“忍辱波罗蜜”印的创作年代,我们既然不能确切断代它的作年,就不如宽泛些,定其为中晚年,即五六十岁这个范围,应该是合理的。很巧,这与赵之琛的创作涉足佛教题材,也相一致。而奏刀那么有力,边跋那么精微,他那个时代没有老花眼镜,真要是晚年(老年)是刻不出来的。

推荐访问:倾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