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6:0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写生的真实性把握】 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9-04-18 06:47:51 浏览数: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写生注重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摹,但真实并不仅仅指现象的、表面的真实,还包括画者在写生过程中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体验,是情感的真实,也是心理的真实。  【关键词】写生 造形 笔墨 真实性
  写生,无疑是艺术创作中研究生活、认识自然物象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写生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技法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包括构思、意境审美表现的思维过程。早在唐代,张璪就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法则,指出客观现实必须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因此,通过写生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现场形象、景观、意境,锤炼自己的表现语言,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新的艺术感受力。也正是因为写生的现场性,即便在图像时代,写生依然是任何现代技术和手法都无法替代的。写生重感性,并注重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摹,但真实并不仅仅指现象的、表面的真实,还包括画者在写生过程中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体验,是情感的真实,也是心理的真实。因此写生中最终所呈现的亦不仅仅是生动的客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写生过程中的新鲜感受和激情,也只有在这种真实的客观感受中,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表现语言。
  一、造形
  一幅画中的“形”不仅是指被描绘的物象实体的形貌,也应该包括物象的结构形态、画面的结构形态以及笔墨形态。造形就是塑造形象,通过艺术手法创作新的结构和笔墨形态。当然,“造形表现的目的在于观念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感觉”①。新的造形观念,往往是建立在时代的最新思想和观察认识的角度等基础之上的。只有思想观念现代化了,才能够接受当代艺术,也才有可能找到或形成自己新的造形观念,所以在绘画实践中,画者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造形观念很重要。黄宾虹先生曾说:“写生之道,不外法理。法为法则,理为物理,各有运用之妙。”“法则”即指笔墨、构图、章法,“物理”指草木、山水、云水之属性。一张写生画的完成,应该是以上两者之和。一个物体、一个人物、一个场景,其形象、结构等构成要素,在画面中若遵循透视法则以符合透视法则的比例关系、色彩来造型,无疑能提供追求物理真实的标准,但这只是对物质世界的逼真模仿,只是在外形上的相似,却并非真实。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认为画家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不可执华为实”,如此方能达到“图真”。法国雕塑家罗丹则认为:“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②真实的造形是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艺术情感中来的。
  写生造型虽来自现实之物,但它是对现实之物的再解释。当我们谈到“真实”的时候,往往会把它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写实”以及“现实主义”联系到一起,甚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以“客观”来表达它对“真实”的接近程度。诚然,艺术的真实性表现在再现的真实中,但是再现不等于复制,它同样包含了画者主观能动的作用和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即便偏重于写实,追求现象的真实,依然参与了画家的主观性和技艺经验,使得作品的真实比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生动、深入的特点。
  写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观察,然后进一步思考。这一过程通常因为画家的不同思维方式造成不同的观察结果。看得整体则画得整体,看得琐碎则画得琐碎。造型不是主观造作,而是写生中面对物象时主观的心理意象。面对我们所要描绘的人或物,暂时忘掉已经掌握的那一套技法和学会的一切造型规律,去认真感受面前的这个人或物,他或她不同于他人的外形、不同于他人的衣着、不同于他人的气质……有了对人或物的真实感受,画者的笔、墨、线条才会随之改变。
  二、笔墨
  在中国画中,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造型离不开笔墨,笔墨作为视觉形式语言,其认同标准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不同的时代,面对新的物象、新的景观,传统笔墨如果固有形态不做改变,则无法彰显其“现场”性。在写生中,“感受”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的主要因素,是绘画语言的生发之源,也是画家个性体现的依据。比如在水墨人物写生中,客观生活中的人的形象是非常具体、复杂和精致的,而笔墨的价值追求是要讲究情绪性、流畅性的,深入具体的形象追求势必抑制笔墨的流畅性,这就需要在写生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适合的笔墨语言。
  中国画的基本审美观念不是追求写实,而是写意。形象表现是意象的,意象的观念提供了笔墨价值的追求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笔墨语言要适时地服务于塑造生活形象及对生活感受的表现性需要。这种表现,不是通过传统的形态和语言来得到,而是通过画家不断的探索才可能呈现出新的笔墨语言形态,这种语言形态与画家在写生“现场”面对的景、物是相应的,与画家当下的心境、意气也是相吻合的。比如,画家李可染对景写生的过程,也是他根据现实感受对传统笔墨的整合过程。他把对传统笔墨中那些纯粹质感和表现力的体悟代替了传统的皴法程式。此后,他的创作,是用积墨语言去放大加强这两种现实感受,并力求提炼、升华到浑厚、苍茫的精神境界。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用个性的笔墨切入自然时空,如何从写生状态提炼升华出个性的符合此情此景的笔墨语言是写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可染、黄宾虹、石鲁、陆俨少等,他们把现场视觉的真实性转换到了感觉的真实性上,在感受的真实性中,对于特定地域的山石结构、质地、空间关系的综合感受,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提炼、概括并重新组合而使其特征更加明显。因而,在此感受的真实性比视觉的真实性更加主动、深刻,更富有个性。
  真实性在画面的呈现离不开造形和笔墨等因素,但是要想真正获得笔下生动鲜活的形象,在把握了造形、笔墨的原则后还要忘了这些原则,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这种真实在普通人眼里也许是变形的、夸张的,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超越的,是艺术的真实,绝不是主观随意性的,是突破现象的真实,又要不脱离现象的真实。画法和表现方式都只是手段,只有在画者真实的感受中,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表现语言,而不是用已有的程式套路去模写丰富多彩的对象。
  (注: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K09116)
  注释:
  ①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1.
  ②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388.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推荐访问:写生 真实性 把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