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9:32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与开发] 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

发布时间:2019-04-25 06:48:05 浏览数: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力资本。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新型人力资本培育与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2
  一、文献回顾
  国际上,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1960)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了全新解释。他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而人力资本是对人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1]。此后,卢卡斯(1988)提出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模式”。他通过对有关国家经济史的考察发现,在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世界银行在1991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某国或地区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平均增加一年,GDP就可增长9%[3]。
  近年来在国内,胡鞍钢等(2003)认为,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人力资本持续积累需要有一个完备有效的体系;教育的加速发展来源于制度上的创新[4]。刘晓越(2003)认为,我国教育经费与适龄人口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缺乏,教学条件落后;另一方面,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低,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镇还有很大差距[5]。李恺(2006)认为,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劳动者素质对收入的影响呈递增趋势,受教育年限对收入水平的边际效应递增①。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指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6]。蒋寿建(2007)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职业化教育的多元化供给体系[7]。
  以上研究成果大多强调人力资本在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部分成果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存在的问题,而鲜见对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本的特征的讨论,对农村新型人力资本培育和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的关注则更少,也缺乏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这就大大影响了上述成果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党和政府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是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现阶段度量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状况的具体尺度。
  (一)文化素质方面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可以通过学习意愿和实际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得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而在1985年,上述各层次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27.87%、37.13%、27.69%和11.8%②。但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还不容乐观。从不同年龄段受教育年限看,15岁及以上人口中,我国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岁到64岁人口中,农村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而城市大概为14%。可喜的是,有研究成果(彭希林,2008)已经表明,我国农民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增强,学习意愿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但该成果也指出,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和农村子女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学习意愿[8]。
  (二)科技素质方面
  科技素质是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具有的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相对于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更注重对农民实用技能的开发。农民科技素质低下往往导致农民陷入“科技素质低——智力投资少——贫困——科技素质低”的恶性循环(杜传忠,1996)[9]。我国平均每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1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率也很低,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80%左右,而我国仅30%左右。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利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农村、农民对不少先进的科技成果,难以认识和接受。我国目前每7000亩土地仅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两万亩森林才大概有1名林业技术人员[11]。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阻碍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具体实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经营素质方面
  从长远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产业化链条中,农业生产者将不仅承担着生产者的角色,更承担着经营者的角色。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进行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竞争观念、管理观念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很多地方订单农业中出现的“引进新品种——签订订单——农户违约——引进新品种”怪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民在经营与客户的关系等参与市场的基本素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农村新型人力资本培育与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我们不仅仅要通过教育资源的增加等方式提升社会的开发能力,而且也要营造重视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环境,创造人尽其才的需求氛围。
  (一)经营规模和产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规模相对狭小、经营分散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实现规模经营、走产业化道路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的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外延型向现代的内涵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内涵型增长方式是由劳动、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资源转移、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是一种效率型增长方式。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集约化,关键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为支撑,持续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营效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显然,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产生对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引致需求,进而强力推动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与开发。
  (二)教育培训投入
  有研究(舒尔茨,1958)对人力资本的成本值进行了估算,推测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是明显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12]。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文化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全面振兴农村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根本。我国农民虽然数量庞大,但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从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参与市场的能力,影响了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的提升。从长远看,培育和开发农村新型人力资本就是要加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以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1955﹚已经论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现实劳动生产率,而且由于工业部门收入一般高于农业部门,因此,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直接增加农村家庭的总收入水平[13]。而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民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也自然就对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培育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工业化大生产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在技术操作和组织管理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必然会学习和吸收一些相应的适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这一部分农民回到农村后,往往成为农业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经营的先锋。最后,正如前文所讲,在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过程中,改造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旧有观念是当务之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是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理念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汲取新思想、新观念。这对于改造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认识,树立与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推动农村现代化、法制化、民主化、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农村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村民合作社等形式,采取“政府扶持、企业牵头、能人带头、自愿参与”的原则,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搞规模化经营,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创造条件,强化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将广大农民打造成为具有较强抵御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新型人力资本。
  第二,加大涉农教育培训投入,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合理分割教育培训项目,为多方筹资奠定基础,适当引入非公资本参与农村教育培训项目,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以适用技术为核心,扩大涉农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强化从业能力。
  第三,逐渐打破城乡壁垒。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打破城乡壁垒,将有利于优势资源向农村地区平衡和聚集,为农村新兴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奠定制度基础。
  注释:
  ①即收入水平对受教育年限的二阶导数大于零。
  ②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12](美)西奥多·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34-51.
  [2]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J].货币经济杂志,1989(04):7-11.
  [3]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2-54.
  [4]胡鞍钢,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5-7.
  [5]刘晓越.中国农民问题路在何方[J].中国国情国力,2003(03):4-8.
  [6]李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6(5):193-194
  [7]蒋寿建.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培育新型农民[J].唯实,2007(12):63-64.
  [8]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38,39-42.
  [9]杜传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理性思考与机制创新[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24-28.
  [10]斯蒂格里茨,著.黄险峰,张帆,译.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148-149.
  [11]王雅文.提高科技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9(04):104-106.
  [13]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3-80.
  作者简介:郭 聪(1967-),女,河南南阳人,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WTO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牧业补贴政策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聚居区为例》(07CJY016)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同机制研究》的资助,在此谨表谢意。

推荐访问:新农村 培育 人力资本 开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