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7:0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大学生圈子化特征及管理初探] 呼和浩特大学生圈子

发布时间:2019-05-03 06:35:35 浏览数:

  摘要:当前很多作为独生子女个体存在的大学生,圈子化特点越来越普遍,他们因为共同的需要或爱好等形成圈子,在高校已成气候。如何掌握圈子化形成特点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引导管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圈子化;大学生;特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01-02
  近些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数量繁多、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小圈子”也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存在着“草莓一族”的很多特点:自我,不太屈就自己、不太迁就别人,喜欢有自己的圈子,对他人和社会较缺乏服务意识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良好的引导教育,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圈子化的基本形式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发起者马斯洛将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归纳为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论,最底层的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之后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就进入了人的高级需要层次,在马斯洛来说,就是人开始越来越倾向于他所力所能及的那个独特的人。
  扮演社会重要角色的大学生也同样也面临着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在这种高级需要层次里,人类的日常情感不容忽视,大学生普遍住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思想沟通比较少,由于大学学习的特点,大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德育教师的接触不多,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接触也远远少于跟宿舍和班级同学或同乡等的交流。即使和老师有频繁接触,由于年龄、经历、背景不同,也极少进行融合。大学生在自我追求中会自然的寻求志趣相同的人作为同伴,因此“圈子”也就应运而生。一般来说,大学生圈子化基本有两种大的类型:显性圈子和隐性圈子。
  显性圈子即高校的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是高校活跃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力量,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纽带,为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成就需要而结成的同辈群体中的非正式团体”,具有自治性质,运行模式基本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但由于政治社会化的原因,目前高校社团一般是在党团组织的领导或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至始至终受到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引导和约束。
  隐性圈子多为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的倾向,平常不予流露,基本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宿舍圈子,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因为有更多的时间朝夕相处,很容易嵌入到彼此的生活,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小圈子团体。
  (二)同乡圈子,从高中升入大学,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群体,很多学生会产生“孤独感”,因而会很容易对同乡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感,对故有环境的依赖促成同乡小圈子的形成。
  (三)爱好圈子,一度被称为“口味圈子”,这个圈子的形成大多是身边或周围同学由于对同一样事情的喜好,如对一类型的音乐、舞蹈、某项体育运动等有相同的看法和爱好聚合起来。
  (四)虚拟圈子,这类圈子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网络给虚拟圈子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需要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详细背景,而且在虚拟环境里任意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进行情感交流或网络游戏等活动。
  二、大学生圈子化的特征
  (一)自由性。大学学习时间的自由性特点使大学生有了比中学时期更多的业余时间,业余生活如何支配则是大学生自由化选择的结果。新一代青年人大多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不拘泥于陈旧模式,因此不论显性圈子还是隐性圈子,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充分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圈子。
  (二)自主性。圈子大多吸引价值观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成员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圈子成员可以共同管理和运行圈子,每个圈子成员地位平等,因为性格相似,或者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志向、信仰等,成员在圈子里可以充分行使其自主权利和义务。
  (三)多样性。显性圈子即社团组织还能显现其鲜明的特点、明确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形式,而且通过学校党团组织的备案能很好的进行掌握动态;隐性圈子则不同,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促使了圈子群体不断的充实、变化、离散或重新组合,而情绪的变化同样可以造成圈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不易捉摸。
  三、大学生圈子化的管理
  人是社会的存在,无论以哪一种方式,都必然要和他人建立联系,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表明,人们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的思想政治需要。圈子化生存已经慢慢渗透到社会,渗透到高校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做到实效,必须了解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群体现有的种种特点,在工作中进行合理引导,做到处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一)教育者要树立崭新观念,转化角色,合理引导
  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了“镜中我”观点:认为自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间彼此互动,从别人的观点间看到自身,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取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库里认为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并说“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高校学生显性圈子具有明显的目的明确、凝聚力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显性圈子有意识的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求心知、求技能、求娱乐、善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由于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社团成团很好的表现了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且显性圈子大多在成立初,制定和规范了约束性的相应规章制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大学生中间的显性圈子应该加强管理,进行科学化引导,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隐性圈子则具备更多的模糊性和不易捉摸性,高校思想工作者不能对此类圈子进行轻易定性,片面的划分为好和不好两个截然对立的对立面。应该更多的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加以观察,深入宿舍、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日常活动场合,敏锐的发现问题,鼓励有益的圈子存在,对于颓废、逃避的圈子加以剔除,隐性圈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通过群体的心理、思想潜移默化中接收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等,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沉下心来,增强对问题的敏锐度和分析力,转化自己角色,要学会深入到各种隐性圈子,用心去关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进行科学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圈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思想家可以引导人们如何思想,但是思想家不能代替人们去思想。人到青年阶段,自我意识日趋于成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日趋丰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此时若不尊重青年大学生的自我特点,片面的进行强制性管理,则不能达到很好的师生交流,更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自我管理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在这种自我的认知中,圈子成员通过对自我成长的修正,带动其他圈子成员向良性状况发展。
  但是强调学生自我管理,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降低标准,或者逃避责任,而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把工作做的更加细致,学会更好的启发引导,让各式各样的圈子在启发引导下沿着设定的目标进行,让管理和自我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圈子中培养一种积极的自我管理氛围,增强大学生圈子各成员对教育者的信任感,提高大学生圈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力量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伴随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他们勇于挑战,勇于创新,他们对权威、传统都持怀疑甚至是排斥态度,对空洞的说教有着本能的反感,相反、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却是巨大的。很多青年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表现出一定的特立独行和崇尚自我,一方面又在内心深处和别人进行比较对比,因此如何发挥大学生圈子内部学习和圈子之间相互学习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把握的重要一环。良好的示范作用能促使圈子内部成员和圈子之间认识到差异,大大推动集体意识和群体效应,诱使大学生圈子形成一种合力,培养良性的竞争机制,形成更好的包容和合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为学生榜样搭建平台,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榜样,造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大学生圈子的形成,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群体的依附感和对集体观念潜意识的认同,因此,要学会引导学生的个人主义,大学生里有不少是带着变了味道的个人主义,缺乏对人生价值追求的习惯思考,没有自由、绝对价值等真理性观念。新道德的引入和创建是这个时代的课题。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责意识。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在今天的校园里有着很大的空间,大学班集体的涣散性,使集体意识缺乏培养的园地,大学生在小圈子里却有着不同的经验。他是由不同背景的人,因着相似的原因走到一起,人们更容易彼此接纳,并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人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学会包容和合作。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和教育功能,校园通过学校的校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大的环境会使每个成员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大学生圈子成员是作为大学生的独立主体,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价值主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态度、修养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这些影响一旦被学生内化,便会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发挥出强大的导向功能,从而影响周围同学,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圈子化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状态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掌握特征,合理引导和管理,通过营造好的小环境,创建校园的大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剑.学生社团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J].消费导刊,2007,(5).
  [2]吕云峰,朱白薇.高校德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建筑类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WYYB11003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莹(198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教育硕士,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公外教学。

推荐访问:初探 特征 圈子 大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