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22:3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新课堂不可忽视四种倾向]纠正四种倾向

发布时间:2019-05-11 06:37:23 浏览数: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随着各种新的教育理念、课改经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交互推行,各种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优质课堂纷纷呈现,给基础教育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风,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开放灵活,教学手段更为先进多样,学生的主体性也更为凸显,课堂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但也有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热衷于追求“时尚”,随“风”起舞,使课堂变得花哨、浮躁,远离了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本真要求,应当引起我们警惕。
  一、过分营造课堂的热闹,课堂难达预期效果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要求教师要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要“动”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开展情况、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也就成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些教师就认为,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越多,课堂越热闹课就越成功,将打造“热闹”的课堂当作追求的目标。于是课堂虽然没有了“满堂讲”、“满堂灌”,却呈现出“满堂问”,有的课堂一节课45分钟时间,教师提出的问题竟然有二三十个之多,这样多的提问学生显然是“动”了,但由于问题没有经过用心设计,难免会提得不科学,甚至于肤浅,学生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学生“动”而不思,或“动”而少思,“动”的效果没有达到。这样的课堂因教师局限于把学生外显活动理解为互动,看起来是师生互动了,但效果同样不够理想。
  二、缺少有效问题的引领,易让小组合作变成作秀
  近年来,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新要求,小组讨论成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但在一些地方却被当作追求课堂出彩的“时尚”。于是,我们看到有的课堂上,学生课桌被改成组团式布局,一堂课上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多达五六次之多,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即按小组“有模有样”地讨论、探究,看起来学生讨论热热闹闹,课堂是真的“动”起来了,但以笔者所见,很多小组讨论课,由于教师对讨论的设计“用心”不够,学生在讨论时也就难以“用心”,感觉学生在配合教师“演戏”,小组讨论成了有其“形”而无其“实”的课堂作秀。
  三、对课件过分依赖,使课堂因缺乏生成而显呆板
  课堂中适时科学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不容低估。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的平台,设计过于细致的、缺少发挥空间的课件,会像程序一样禁锢着师生的课堂发挥,导致课堂僵化死板。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度依赖,会使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退居次要地位,教师成了课件的附庸,最终课堂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四、照搬式学习,让课堂缺失自己的风格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名校名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对于加快课堂改革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但是,如果对先进的理念、模式,不能深挖其内涵,吃透其精神,做好与自身实际的结合文章,而是采取生搬硬套的做法,有时不但不能帮助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反而拖了教改的后退。几年前,当洋思经验吹遍华夏校园时,有的学校将课堂讲授时间写在课堂评价标准的首要位置,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实行“一刀切”限制,讲课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既为不过关。当杜郎口“旋风”席卷全国时,有些学校又撤掉了教室的讲台,在教室的四周装上了黑板。这种近乎“断章取义”、“套公式”式的课改,结果却是教师学生均找不到感觉,最终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尴尬,课堂改革真的成了一阵旋风。
  应当说,在课改过程中,各地推出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均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是教育者要戒除蜻蜓点水式学习,要“用心”研究新模式、新策略、新方法,力求全面把握其实质和内涵,并与自身实际做好结合文章,力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生搬硬套的做法。同时,还应不断钻研自己的业务,拓展学识视野,经常对课堂进行反思:课堂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只有不为课堂的虚华和时尚“遮望眼”,始终追求课堂的本真价值,不盲目跟风,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育自己的教学风格,课改才能“拨云见日”,走出困局,走向正确的路。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推荐访问:四种 不可忽视 倾向 课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