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06:02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_老子“返朴归真”思想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5-12 06:35:39 浏览数:

在当今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却带来了不可抵御的负面效应:人们急功近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天真无欺的本性,每个人都在这崇尚物质的时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已经严重地被林林总总的物质欲望束缚住了,彻底地“物物而物于物”。在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只徒具形式而且变形的道德说教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深处,触及他们的心灵,或许我们可以从老子的“返朴归真”中找到一点启示。一、以人性之提升为道德教育的导向老子作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将守护人的本性即人性视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人的本性,老子称为“朴”,“朴”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朴”与“伪”、“欲”相对,指人的自然状态即本初之性;“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见素抱朴”的意思是保持原有的本色,也就是老子主张人应当返朴归真,保持纯洁朴实、恢复其自然如婴儿般的本性。我们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正是忽视了对孩子自然本性的引导,其德育内容缺乏预见性,不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容成人化,使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使学生难以接受。并且,学校德育“仅仅把德育看作是为社会即时利益服务的工具,无论把德育抬高到怎样的位置,它也只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附属品”,因此,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自始至终就迷失了方向,被即时需要及社会价值牵着鼻子走,越是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德育功效就越低下,越低下就越向外求,继续忽视本体价值即人性价值,结果离德育的本性越来越远,不自觉地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完全丧失了德育的“真”。当然,转变德育理念、鼓励学生发扬主体个性,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无限制地任由其发展,因为学生毕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地加以引导,将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性的具有自然主体的独立人格之人。二、以协调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利益关系,各种价值观念交错而又冲突。“人们开始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从而也逐步摆脱了由血缘、地缘和由依附群体所联结起来的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与隶属关系,开始可能一种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中来”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面对广大的中小学生,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爱心及对他人的关心。现在一般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家长难免过分地溺爱孩子,致使孩子从小养成颐指气使、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他人给予、奉献,却不知关心、帮助、体谅他人,在学校不能与其他孩子很好地相处。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陷所造成的,但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次,嫉妒、心胸狭窄、缺乏宽容。不能悦纳他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他人优于自己的地方耿耿于怀,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而是排斥他人。“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现状,这样的学生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鉴于老子丰富的德育思想,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应当自觉地对其思想加以借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其现代转化。三、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除此之外,德育环境也很重要。要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必须呼吁整个大的德育环境的改变,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所培养的结果却出现了两种相对立的品德表现: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情境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爱父母、爱老师的基本素质方面都无可争议地表现出绝对的言行一致;另一方面,在非学校德育情景下,又实实在在地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等等奇怪的现象。”所谓“5+2=0”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孩子一周上学五天,接受了包括文化、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在家过了两天周末之后,在学校五天所接受的教育全都作废,几乎为零。家长往往不注重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行反而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能上重点,能考上大学就是他们眼中的“好孩子”,完全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健康人格与心理的教育与培养,还有社会上各种媒体及不良娱乐业充斥着他们的头脑,都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不好的影响。社会上的这些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到学校,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学校德育过程的环境来看,我们应当让校内全体职工,各种学生组织及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要求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一种纯净的道德生活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良好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诸多矛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德育的客体是学生,其主体就是教师,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他们在思想与道德上出现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多,因此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采用的方法是灌输、说服,具有明显的规定性,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这样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建立和谐的关系。(一)顺性而化老子的“返朴归真”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的一种体现,他强调对待一切事物、一切人都应当顺性而化,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反对强其所难、随意妄为。由于世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脾气、秉性、性格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差异很大。教师所面对的孩子也同样如此,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当以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对待他们,应当看到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差异在哪里,以便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采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对中学生就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对大学生应当进行人生及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理解老子的“顺性而化”时,不能认为是无限度地顺应学生,而应是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适合其性格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教育。(二)以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是老子在君王如何治理国家方面阐述的道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同样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今天的教师就如同老子书中的圣人,今天的孩子就是其百姓;教师也应当像老子期望的君王那样,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护、教育他们,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4]。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够从内心真正地尊敬、爱戴老师,并且乐于倾听其教诲,模仿其品行,有意识地、积极地做一个有道德和良知的人,老师也会从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才会向着和谐的方向良性循环下去。教师也应当懂得,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实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无所不知,学生俯首恭听、一无所知。当然,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是不可动摇的,但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地位,才更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心去聆听孩子的心,用自己的心去引导和启发他们,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才能认真地听取老师的教导,才能和老师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参考文献[1]《道德真经注》卷一,《道藏》第12册.[2]李建新.《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3).[3]吕锡琛、龙振军.道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简论[J].舟山学刊.1996,(2).[4]魏饴.《道德经》德育功能三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2).[5]孙培青、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6]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闻章.中国人的老经验:老子讲生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0.

推荐访问:返朴归真 道德教育 老子 启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