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4:54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译者视界、作者视界与公共视域的磨合与冲突|视域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9:53 浏览数:

摘 要:本文结合阐释学的术语“视界融合”和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公共视域”概念,以《山楂树之恋》张末的翻译引起的争议为例,论述了译者视界、作者视界与公共视域的磨合与冲突,并提出了衡量重译译文的标准。关键词:译者视界;作者视界;公共视域;译者地位作者简介:石开妍,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第二十一、二十二和二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英译汉获奖者。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2《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描写的是文革末期家庭成分不好的城里姑娘静秋和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 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部“‘才情女王’艾米献给所有红尘男女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 (编辑导读语)在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后,因为艾米在媒体上公开指出电影的18处硬伤而备受争议。艾米把这18处硬伤归纳为三点:1.英语翻译忽悠人2.改编失实笑死人3.台词语病雷死人。本文仅讨论第一部分,即影片的翻译部分,拟从阐释学“视界融合”和近年来学界提出的“公共视域”角度探讨该片的字幕翻译问题。该片字幕的翻译由导演张艺谋的女儿张末操刀。张末出生于1983年,初中毕业后就被张艺谋送到美国学习,是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原作者艾米提到的18出硬伤有3处是针对她的英语翻译的。具体如下:1、一开篇,演职员表放过之后,就来了这么一个字幕:“……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这里的“开门办学”被译成 “build classroom in the fields”,……是 “在田野建立教室/课堂”的意思,很忽悠人。2、西坪的张队长在车站迎接八中的师生,他手里举着一张红纸,上书“欢迎市八中教育革命实践小组”,下面的英语是“Welcome to the City Academy No. 8 Secondary Education Revolution Team”。这里的英语翻译就更搞笑了,“welcome to”的意思是“欢迎你… …到(某处来)”…… “welcome to”后面跟的是八中的名字,那就变成“欢迎你们到八中来”了。还有“八中教育革命实践小组”的翻译,我怀疑是直接扔进google里捡回来的译文,academy 有“学院”的意思, “city ?academy”不知道指什么,直译是“城市学院”,secondary school是“中学”的意思,但这里的secondary后面又没有school这个词,那就是“第二”或者“二流”的意思,紧接其后的是Education Revolution Team,那就变成“第二(或二流)教育革命小组”了。把这一部分直译出来,就是“城市学院第八第二(或二流)教育革命小组”,这都什么玩意啊?3、罗老师说:“从第一个抗日志士被日本侵略者枪杀在这棵树下,无数的抗日英雄前仆后继地在这棵山楂树下牺牲。”[1]笔者也曾经把这三个句子布置成翻译作业,学生对艾米提出的第3条和第6条争议不大,认为这两处考查词汇用法居多,只要对 “welcome”和 “sacrifice”的用法谙熟于心,译文问题就不大。而如何理解“开门办学”,对他们这些九零后简直是太难了。因为这种提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需要查很多的资料。笔者归纳了学生的作业,他们的答案主要有这三个版本:(1)open doors to outside world (2) open doors to all (3) broader schooling。 学生的理解和张末的译文对比,区别更凸显出九零后的群体特征。随着教科书的更新,有关改革开放之类的词汇频繁在课本中出现,也对他们英语选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版本和原作者期待的译文差距更大。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第3条“教育革命实践小组”的翻译,如果不去查阅相关资料,仅凭自己的知识结构所得的译文无异于若干个英语词汇的胡乱堆砌。除了艾米提到的三个翻译问题,笔者又找到以下几个典型的句子:[1] 你文笔很好,不过,让你写这些东西,真是可惜你的才华了。(You write well,. But writing writing propaganda is a waste of your talent.)[2] 我这种人能有什么工作?( With my background, who’d give me a job?)[3]我好好表现,争取能够留校。(I have to show great enthusiasm so I can get my school’s approval.)[2]以上三个例子的共同点是指代虚化,考验译者的理解能力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容易出现“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如何翻译和原作者的期待距离更近?如何翻译在懂英语的观众中引发的争议更小?这牵涉到几个译届热烈讨论的术语:阐释、视界融合和公共视域。“阐释学” (hermeneutics),有时也被称为“释义学”、“传释学”、“解释学” 或“诠释学”。词源来自于hermeneutikos, 以为“解释”、“阐明”、“ 翻译” 和“宣告”。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神学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提出并发展了阐释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阐释学的发展进入哲学阐释学阶段,主要以伽达默尔(Gadamer)的名作《真理与方法》的出版为标志。原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文本和创作意图为读者所理解,作为作者的译者阅读原文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原文意图。作者有创作时的初视界,而译者有自己具体的年代环境形成的视界,伽达默尔将文本拥有的过去视界和译者主体拥有的现在视界的叠合称为“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这一概念的提出改变了长期以来文本意义唯一不变和原作者地位至高无上的认识模式,赋予了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肯定了一个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原作者和译者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这种融合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伴随着冲突和争论的磨合。同时,学术界的另一种声音也从未停歇。随着译者的阐释度越来越大,文本意义似乎成了可以肆意开采的矿藏。杨柳(2009:109)认为对多义的追求也使阐释学理论受到了质疑。金敬红、李思国(2003)就提出了“阐释是否有限度?阐释离原文应该有多远?阐释的程度能否量化?”等问题。朱建平(2005)通过对公共视域和规范的比较,说明了公共视域是影响翻译解释的限度的关键。他所认同的公共视域,是指译者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视域,即共通感。“公共视域”的提出将译者的阐释拉回到相对有章可循的客观轨道上。综合译者视界、作者视界与公共视域的磨合与冲突关系,我们再来审视张末的翻译和艾米的批评,作为读者的我们就会有更客观中立的看法,而不会人云亦云地支持艾米或张末任何一方。不可否认,张末在艾米提到的三个例子中理解有偏差,这种偏差不仅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也和普通读者的认知有偏差。和原作者的偏差源于译者和原作者有不同的视界,张末的经历、环境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无疑对她对文本的理解产生着影响,尽管她也在努力达到“视界融合”。翻译“开门办学”和“教育革命实践”所反映的她历史资料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公共视域”的存在是读者译本有自己最基本的判断依据,而不是接受任何版本。[2] [3]两个例子中对“这种人” 和“好好表现”内涵精准的理解体现了译者和“视域融合”不断接近的探索。再看例[1]中译者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new edition)对“propaganda”的释义为:false or partly false information used by a government or political party to make people agree with them , 即意为(政府或政党为了影响民意的虚假或部分虚假的)宣传。张末所选的“propaganda”一词会让有坚定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的老一代翻译工作者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对这类词不敏感的。换成 “this”或 “it”可以有效化解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向作者视界靠近,更是向公共视域靠近。阐释学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公共视域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阐释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我们对其局限如阐释限度的困惑。两者的结合回答的不仅仅是如何理解《山楂树之恋》翻译的争议这样的单个问题,也是如何理解译者地位和作用的大问题。注释:[1]、语料来自于艾米的新浪博客:评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硬伤篇(1)(2010-09-24 08:48:51)[2]、语料来自于《山楂树之恋》张末的字幕翻译,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参考文献:1、金敬红、李思国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2、杨柳。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朱建平公共视域与翻译的有限性——兼论公共视域与规范的异同外语教学,2005(6)4、Gadame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 Vol 1[M].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推荐访问:视界 视域 磨合 译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