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5:26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把小学《科学》教学引入第二课堂]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9-05-14 06:42:07 浏览数: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强化“课程的开放性”。显然,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之间,课堂之中,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同时打通课内、课外,力求作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旁,是鲜活的,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第二课堂的开展1.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一个重要手段。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科学地组织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课堂设计和开展要具有:1.1.1科学性。计要紧扣教材并高于教材。书中的知识点参照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补充大量课外知识,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有步骤地安排知识内容,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手段。1.1.2多样性。要依据教育教材、班级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小学生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使书本知识与活动的开展带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1.1.3信息性。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反映中国和世界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的有效信息,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信息量,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的认知、适应能力。1.1.4综合性。在活动中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与知识的联系等等。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1.2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索意义的经历”。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动手、思维、想像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参加实践是发展能力的根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新课程标准》就原来单纯知识性到具有教育性,从偏重书本知识到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因为只有充分的感知,才能升华到理性认知,再从理性认知到实践。实践活动基于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使小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因而在脑里会冒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异想,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体念到失败的教训。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结合指南针的学习,让孩子们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制作指南针;通过植物的种植与栽培学习——让孩子们亲自种向日葵或其它植物;结合书本知识制作动植物标本、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如:学习《影子》一课,让学生在阳光下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等。又如:学了《植物的繁殖》这课后,让学生试着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月季花、菊花;学了《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后,去考察河水污染情况,找一找污染源在哪里,谈一谈控制污染源应采取何种措施。这样书本知识与探究活动有机结合,随着年级升高,自然知识的积累,学生独立研究事物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1.3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要进一步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把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法国在1996年引入这个项目。实践证明,二者都已获得成功,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动手的能力。由于科学实践活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激“愤”促“悱”,以“悱”促“动”强化实践活动的启发性,努力使探究活动中出现的现象或研究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并非每一项科学探究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尤其是占有较大比例的测量性、验证性实验更是如此。由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的惰性,一些学生在实验中懒于思考,或思考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容易浅尝辄止。为防止和克服学生在实验中这种有“手”无“心”,或不求甚解而满足于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教师就需在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性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多去实践。实践与探究离不开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以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效果。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2第二课堂教学的评价 2.1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就是肩负起对孩子从小具有的这种科学探究的意识的使命。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激情。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兴趣也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也就树立学习的信心。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便失去了主动问题的意识,而没有了问题意识,兴趣定然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例如:《怎样接亮小电珠》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准备电池、电珠、导线、开关,引导实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把小电珠接亮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沙和粉士》一课时,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颗粒、粘性的手感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用沙写字、画画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安排,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始终能保持精神饱满的情绪并投入探究学习。这些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2.2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江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启动器”的作用,想方设法点燃儿童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来源于实践。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在实践中获取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李时真到大自然去实践写出了巨著《本草纲目》、有爱迪生的亲自实践才有那么多的发明和创造。到大自然中捕捉,社会活动中寻求更多的第一手感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实践过程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个自己操作的成功,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怎样加快溶解》的活动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找到三种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处处注意相同和不同的对比实验,从而探究出搅拌、加热、切碎可以加快溶解,三种方法同时用溶解最快。这样,学生突破了的常规办法,提出了新的、不同的方法,这些见解都是创造能力的萌芽。又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还出乎意料地提出了“导线的粗细”“铁芯是否生绣”和“通电时间的长短”三个不在本课计划讨论范围内的因素。2.3利用第二课堂使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知识来源于儿童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尽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迁移,自觉实践等获得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精辟地概括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他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坚强理论依据。实践经验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生产出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探究出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实验、动手、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小学《科学》教学将第二课堂的引入,其目的和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发现指的是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及内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的学习方法。从而为今后作知识和技能储备。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总之,《科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给学生一批问题,让他去探索。相信自然(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能更快走向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蕴蓄的蔚蓝天空。

推荐访问:引入 小学 科学 第二课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