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0:4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_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文化民生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17 06:37:36 浏览数:

  摘要:文化民生是以全体人民的文化幸福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对文化民生及其建设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民生;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86-03
  文化民生是以全体人民的文化幸福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鼓励人民发挥各自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追求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文化民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也是民生建设的根本内容,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民生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科学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重大课题。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对文化民生及其建设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和指导作用。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文化民生问题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文化民生根源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文化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民生产生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受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一)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是文化民生的历史根源。文化民生扎根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就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对以前愚弄人的意识形态进行的一场彻底革命。文化民生首先是满足人们的吃、喝、住、穿等物质资料的民生。
  (二)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后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物质产品的分配。物质产品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社会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发展文化民生必须首先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构建民生主义的上层建筑。物质生产决定着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着物质生产,思想意识领域也自然反映着文化民生的内涵。民生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生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只有构建民生主义的上层建筑,才能真正得到全体人民的真心拥护,使人们真学真信真懂真会。
  (四)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民生。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全世界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一律平等,认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资料的彼此交换活动所构成的经济关系。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实际上民族、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民生,首先要确保各民族经济状况的共同繁荣。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民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二、文化民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性,要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民生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不仅推动了经济的世界历史进程,也使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了世界历史性。文化民生是关于人的民生,也同样具有世界历史性。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民生。
  (一)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各个人的全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劳动的形式,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群众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自己。所以,需要用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和发展的力量转化为对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
  (二)文化民生是关于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和发展的民生形态,同样具有世界历史性。文化民生是反映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民生形态。人的物质生产的变化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文化民生的变化发展状况和水平。当今世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使人们的普遍交往建立起来,并且伴随着普遍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民族的变革和发展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和发展,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也由原来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人的思想观念由原来较为狭隘的地域性的思想观念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思想观念,文化民生也将由原来的较为狭隘的地域性的民生形态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民生形态。
  (三)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民生。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都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代表着全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如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需要相应文化民生的支撑,这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民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追随世界历史前进的潮流,跟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成为很多先进人士的共识。欲建设世界最强大的中国,必须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高度来观察中国、分析中国,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文化民生建设同样需要站在这个高度。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使文化民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立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和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生,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使文化民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阶级斗争推动着一切社会历史的前进。因此,无产阶级的历史重任就是建立一个新生的国家政权,进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这个国家政权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和捍卫,确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继承前人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是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最终的目标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建立无阶级社会。我国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就是要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二)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马克思看来,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四个时代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开启新社会形态的历史先河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民生作为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决定因素归根结底也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主义形态是当今人类社会历史演进形态的最先进的形态,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当今人类社会历史演进形态的最先进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显然,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历史演进形态的最先进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民生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权与其他政权不同的地方是:一方面,在不同的民族发展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通过共产党人的行动,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具有的资本属性,它们的社会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真正自由的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存在变成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体,文化民生也随之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只有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进作用,物质产品才能极大丰富,民生才能极大改善,文化民生才能极大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的学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但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论述不是很多。历史发展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了科技革命,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从来没有过的信息时代。邓小平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的世纪,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造就强大的中国。
  (二)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要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实际上是靠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来支撑的,而发展高新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推动文化民生建设。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民生建设根植于社会历史的进步。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推动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推动着文化民生的繁荣与发展。
  五、文化民生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引领各种发展思想的潮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民生科学发展
  任何真正的文化民生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文化民生是一种发展的、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民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民生的科学发展。
  (一)文化民生要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各种社会思潮的前进方向。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社会政治文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以前的任何的整个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形态是高度文明的广义上的历史形态,完全改变了以往任何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起到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完全改变了以前的任何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民生形态,体现出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前进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哲学,是当今世界各种发展思想的引领力量。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在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哲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和需求。人民群众变革的实践逐渐使经济社会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具有一致性。这将彻底改变“物本经济”和“物本社会”形态,把它们转变为“人本经济”和“人本社会”形态。这就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各种发展思想的引领力量。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民生科学发展。文化民生实际上也是民心工程。只有切实改变民生,才能深得民心,全面地、可持续地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党一贯主张,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也是长远大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可持续地推动文化民生科学发展。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坚持群众史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形成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合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合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文化民生建设的雄厚伟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单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着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民群众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整体概念。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文化民生建设的雄厚伟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坚持群众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哲学的迫切任务就是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祛除彼岸世界的真理,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使人摆脱神灵的束缚,成为真正探索和发现真理的人。这世间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能够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力量就是人本身。科学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旧的物质力量只能用新的物质力量来摧毁;新的物质力量将要被更新的物质力量所代替。所以,我们要坚持群众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合力。群众史观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文化民生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体现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终极价值理念的实践成果。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推动文化民生建设的先进力量,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最终形成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合力。
  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文化民生建设起源于人类诞生的历史时期,发展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成熟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历史唯物主义始终重视文化民生的改善和发展,给人们以终极人文关怀。我们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同时,更要积极有力地推进文化民生建设。
  责任编辑:林华山

推荐访问:历史唯物主义 指导下 民生 建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