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2:4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解析文本_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19-05-20 06:46:18 浏览数:

【关键词】语文 课程标准 文本【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17-02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课前,教师应先和文本对话,即读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一、文本的多元解读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阅读教学不等于学生完全自由阅读,必须有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施加积极的影响,使阅读朝着一定目标行进。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如教学《生命 生命》,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情味加以涵泳。师: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同,你从“挣扎”这个词读出了字的背后对求生怎样的思考?生1:我从“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可以看出,因为它极力鼓动双翅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也要拼命地扇翅膀,想从作者手中逃脱。生2:我从“挣扎”可以看出来,它在作最后的努力,不想就这样不明不白死在作者的手中。生3: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去。生4:就算到了绝境,我也不放弃,我一定要逃出去。生5: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活着,就算残废也不怕,不能让人捏死我。……师:原来它就是要表达自己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呀!是的,飞蛾用“挣扎”这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顽强。你们也用自己各自的体会说出了飞蛾想说的话。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从“挣扎”这个词,学生从飞蛾的动作感受到生命的欲望,从而感受到文章对飞蛾的赞美,对生命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触摸文本中角色的情感脉搏,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文本解读的融合性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新课标强调“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原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于”改成更确切的“渗透于”,从而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呼应。那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避免硬生生“讲道理、贴标签”,又如何让学生把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呢?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写的《珍珠鸟》,文末有一句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但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学生要解读它,必须通过感悟和体验。“感”文字创设的意境——文中多处描写了人与鸟相处的情境,最精彩的是“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这小家伙竟伏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短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珍珠鸟的可爱所吸引。该怎样“悟”出它的深层含义呢?在联系生活实际和电视、书上看到的事例后,有的同学认为:“人与鸟的和谐相处是因为人用爱心为它们营造了宽松安全的生活空间,信赖是双方的,是爱心的回报。”有的说:“信赖能创造人与鸟的美好境界,更不用说人与人的关系了。”还有的说:“现在是和谐社会,如果没有了信赖,那就谈不上和谐了。在春运期间,有大学生志愿者在车站帮乘客提行李,如果不信赖对方的话,这个活动就没办法开展,也就没有美好的境界了。”教者抓住了这短短的一句话,将课文和现实进行联系,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理解本句的关键,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简洁明快,顺畅自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同时完成鉴赏名句、品读名句的指导。其实,文本中文以载道的“道”,不是标签式的,而是含蓄的、模糊的,要学生用心去体会文字,在头脑中浮现情境。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经过碰撞和交融,阅读入情入境,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之后,体验和感悟就能到位了。三、文本解读中想象力的培养这次课标的修订,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加入了“展开想象”,正是出于对想象力培养的充分重视。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而优秀的诗文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作者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的意境。如以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课件播放滔滔江水和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的孤帆的背景和动情的音乐)师:望着那远去的帆影,李白久久伫立在江边,他想对老朋友倾诉些什么?生1(挥手作别状):孟兄啊,你孤身一人在异乡,可要多保重呀!生2(声情并茂):老朋友,今日一别,我们何时再相见?生3(眼含热泪):以后我们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吟诗作对了,我会思念你的。生4(双手作揖,身子向前倾):再见了,朋友,来年我还会在黄鹤楼等你的。……师:真是难舍难分呀,此刻,你们通过吟诵诗句,带着想象来表达李白内心的情感吧。就是在这特定的场景里,学生通过他们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黄鹤楼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情境中,领悟了诗人的心境,从而真正激发起读诗的兴趣,也陶冶了思想情操。此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咀嚼“诗眼”,在辨析揣摩中诱发想象;整体把握,在品味意境中引发想象;含蓄“留白”,在余韵补白中挖掘想象;改编续写,在拓展训练中促进想象。 四、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新修订的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如以下的《触摸春天》教学片段。师:“多姿多彩”是什么意思?生:丰富多彩,什么都有。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们的眼前是什么颜色?生:黑色。师:盲童眼前只是黑色一片,作者却用了“多姿多彩”这个词来形容盲童的内心世界,合适吗?生:合适。师:为什么能说一个盲童的内心是多姿多彩的呢?生:因为她的心中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师:她的心中有些什么?生:有鲜花、蝴蝶、小树、小溪、叽喳喳的小鸟……师:是啊,她的心中装着整个春天,怎能不说她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呢?你从哪个词感受到她的内心有这些想法呢?生:“张望”。师:做个张望的动作看看。她看得见吗?(生演示“张望”动作)生:看得见。她是用心来看的。师:原来,她的心中有一双眼睛呢!想象一下,她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她仿佛看到了蝴蝶飞翔的样子。生:她仿佛看到了在春天里开放的五彩缤纷的花朵。生:她仿佛看到了青翠欲滴的叶子和湛蓝的天空。教师抓住“多姿多彩”和“张望“,让学生品味语言,从而体会到安静是多么热爱春天,热爱小生灵,从而升华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样既抓住了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够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意。教师只有经过这样细致深入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才能更深刻独到。教师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习得语言,必要时候给予提示、点拨,避免了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局面,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从“文本”走向“生本”。新课标强调语文修养是在语文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强调语文教学要增强语言意识。因此,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入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字词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地体验到揣摩语言文字的愉悦之感。这样的语言习得伴随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关键的语言文字要逐层推敲,不光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怎样写”,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应对自如。(责编 黄鸿业)

推荐访问:指导下 课程标准 解读 新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