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18:24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怒江州产业结构演替及生态环境效益研究】产业结构效益

发布时间:2019-05-23 06:42:08 浏览数:

  摘要:怒江州在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从中等逐渐向偏弱变化,个别地区逐年升高,但近期得到一定控制。怒江州产业结构变化总体上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但个别地区仍需严格调整控制。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替 生态环境效益 纵向岭谷区 怒江州
  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怒江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从云南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以来,旅游业成为怒江州的主导产业。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单一产业(旅游业、采矿业、水电开发)角度,对怒江州的发展状况、策略进行研究(蔡运龙,2004;赵同谦等,2006;郭凯峰等,2010),也有的探讨了怒江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问题(李益敏,2007;尹海红,李益敏等,2009),但尚未有怒江产业结构演进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本文对怒江州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近三十多年的演替情况进行分析,参照彭建(2005)等人所构建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基于云南省怒江州的实际情况,从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干扰、环境 影响角度,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对怒江州四县产业结构演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一、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横断山脉北段,总面积为1470 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为534337人,其中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白、彝、景颇等22个少数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12.35%,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65%。全州四县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2.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7.9%。至今还是云南乃至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最贫困、最落后地区之一,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五位一体”的民族自治州。
  怒江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能源等区位因素,导致工农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但同时怒江大峡谷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所以,如何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及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高黎贡山世界生物圈等生态环境,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显得具有特殊意义。
  二、怒江州产业结构的演替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既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产业结构演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演替是指产业结构和内容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而产业结构演替的程度主要依据生产对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产业结构的演替一般有以下规律: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从迅速增加到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产业结构的重心则出现由“一、二、三”、“二、三、一”(或“二、一、三”)到“三、二、一”的顺序。当产业结构处于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又可以迅速吸收新技术时,就意味着产业间和产业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最优的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从历年怒江州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恶劣的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匹配,即能源的缺乏对于工业发展的制约,在云南全省大力发展工业的时代,怒江州错过了机会,以至于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可是随后的三十年里,怒江州的工业化发展仍然没有跟上云南全省的步伐,唯独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未遵循一般规律。1978年到2010年怒江州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三二”到“一二三”直接转化到“三二一”,即工业产值始终未在总产值中占主要地位。而且近十年来怒江州第二产业的产值主要贡献来源于兰坪县的矿产开发,其余三个县的工业化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从怒江州各个分县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从“一三二”直接跨越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唯有兰坪县的产业结构则从“一三二”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是怒江州唯一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
  从产业内部变化看,全省的种植业比重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他产业逐年升高,全省的轻工业比重从逐年上升发展到缓缓下降,重工业逐年上升并趋于稳定。相比之下怒江州的轻工业水平始终处于未发展阶段,而重工业比重因为受兰坪县矿产开发的影响较不稳定,其中泸水县、福贡县除了种植业和其他产业的大幅度变动,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发展均较为缓慢,可以说产业发展较为单一;贡山县从种植业、其他产业、畜牧业、工业、建筑业均有所发展,最终也发展成为其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占据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兰坪县改革开放初期种植业和其他产业为主要产业,随后工业产值迅速增长,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到2004年以后,其他产业和工业产值占据了全县产值的主要比重,同时也说明了怒江州的工业产值主要来源于兰坪县(图1)。
  三、怒江州产业结构演替的资源环境效应评价
  (一)评价方案与模型
  在建立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时,根据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以及怒江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克拉克三次产业的分类基础上,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各类产业再次具体地细分为以下8种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和其他产业。进一步采用彭建(2005)所构建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在[1,5]区间内赋值,定义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表1),反映各产业单位产值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系数的数值与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正比关系。   就怒江州产业结构演替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时,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为权数对各产业类型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指数(influence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 IIISNE)(见表2),该指数反映一定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程度和干扰强度。其公式为:
  ■ (1)
  式中:ISE为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指数;
  ISi为i产业的产值比重;Ei为i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二)结果分析
  1、怒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根据云南省和怒江州IIISNE及SE的变化可以看出:(1)云南省的IIISNE属于中等,且在研究时段不断下降,产业结构整体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持续降低,表明云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正态的生态环境效应,怒江州的IIISNE总体均低于云南省IIISNE的平均值。(2)怒江州的IIISNE由中等向较弱转变,其过程中出现反弹而又下降趋势,说明怒江州种植业比重的下降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工业产值的升高,又引来新的环境破坏问题。(3)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的IIISNE均呈直线下降趋势,这与以上地区种植业大部分转换为其他产业有关,其中由于资源和交通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得到缓解。(4)兰坪县的IIISNE先上升又下降,但始终处于中等水平,高居各县之首,也影响了怒江州的IIISNE值,这主要缘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其较高的重工业比重,其数值基本与云南省的IIISNE相持平。(5)从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来看,怒江全州的GDP持续增长,说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未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但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兰坪县,其经济增长模式在1978—1998年是不可持续的,IIISE一直呈上升趋势,1998年以后开始有所下降,说明政府对其生态环境影响已经有所重视,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2、产业结构布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怒江州是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也较为脆弱的地区,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大力发展种植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以水土流失为主,同时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区位条件限制了工业的发展,而其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迅速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
  怒江州境内已查明具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产矿点220个,其中金属矿163个,非金属矿57个。其境内兰坪县矿产资源丰富,储有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所以,以采矿、公路交通为主的系列人类活动对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使得境内地质灾害频发,根据《兰坪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统计资料和汛前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兰坪县已知2009年可能造成一定危害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61处,其中重要隐患灾害点131个,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矿山采空区塌陷为主。可见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对兰坪县矿产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工作,鼓励发展绿色产业,以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怒江州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怒江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构建了产业转变的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1978年到2010年怒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研究时段内怒江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但始终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所以怒江州的经济发展并未以严重的生态破坏作为代价,反而以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怒江州所辖四县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表现为泸水、福贡、贡山三县与兰坪县差异显著,泸水、福贡、贡山三县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其影响较弱,兰坪县发展矿业其影响中等。
  基于目前怒江州立足怒江水电开发,以兰坪铅锌矿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以畜牧业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作为怒江州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应总结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根据各产业间前后相联系,通过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链、产品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①胡树光,刘志高,樊瑛.产业结构演替理论进展与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②彭建,王仰麟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5(9)
  ③赵同谦,欧阳志云等.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以怒江中下游为例[J].生态学报,2006(9)
  ④尹海红,李益敏,叶志强等.云南怒江峡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原则与特色优势种植业空间布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
  ⑤崔凤军,扬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02): 166—169
  ⑥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限制开发区产业结构演替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以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为例”(项目编号:2010Z076)项目阶段性成果〕
  (李嘉佳,1989年生,云南个旧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与开发。熊理然,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推荐访问:演替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效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