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2:37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沈阳3.8大案纪实全集

发布时间:2019-05-25 06:42:29 浏览数:

  (接上期)  “土八路”要学洋玩意儿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有关部门决定钱学森回国后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负责筹建力学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从表面上看,这个职务与国防技术并无直接联系。但实际上,钱学森从回国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的国防技术,与即将启动的导弹武器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1955年11月23日,钱学森一行抵达哈尔滨。钱学森提出要求,希望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看看,他在美国时的学生和朋友罗时钧、庄逢甘在那里执教。朱兆祥知道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保密要求很严,省市无权安排参观,便在第二天出发参观烈士纪念馆之前,把钱学森的要求电话报告了黑龙江省委,省委又立即向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报。省委请示了北京,很快得到了答复,同意钱学森来访。
  11月25日一上班,钱学森一行便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出乎他意料的是,出来欢迎的竟是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陈赓是有名的军中儒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听说钱学森要参观哈军工,他连夜从北京飞回哈尔滨迎接钱学森。
  接下来,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在陈列馆参观时,看到许多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飞机、坦克、带有无线电引信的炮弹陈列在那里,陈赓笑着说:“钱先生,这都是美国人的东西,对于你来说便不稀奇了。”
  钱学森说:“这是我们的战利品,我对它们很感兴趣,这跟我在美国见到它们的意义不一样啊!”
  陈赓陪同钱学森来到空军工程系,参观一枚苏制教练导弹的解剖。钱学森对这枚导弹的不合理结构设计之处提出了异议,但解剖教师说,这是苏联“老大哥”的产品设计,我们可不能随意改动。钱学森颇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陈赓见状问道:“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钱学森斩钉截铁地说,民族自豪感激情四射,令人鼓舞。
  “好!好!好!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陈赓点点头说。
  多年以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赶到哈尔滨来见他的。
  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从东北回到北京没几天,彭德怀就在医院里约见了他。仍然是朱兆祥陪同前往,在座的还有陈赓。
  彭德怀说话直截了当:“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主动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接着,他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这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造出来?”
  稍作思考后,钱学森回答说:“搞导弹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需要建一些地面试验设备,也需要有专门的加工制造厂,原材料可能需要全国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同合作。至于人力、物力,这需要仔细估算一下。而时间嘛,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五年时间我看是可以的。”
  彭德怀见钱学森这么有信心,非常高兴,又向他请教了一些有关导弹的问题。谈起导弹,钱学森讲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彭德怀听得很有兴趣,便对陈赓说道:“我们的军队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学点洋玩意儿,你安排钱先生给我们军队高级干部讲讲课,让大家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1956年初,陈赓遵照彭德怀的指示,把钱学森请到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给在京的所有校官以上的军官讲火箭、导弹技术,一连讲了三天,盛况空前,在军界迅即掀起了一股火箭、导弹热潮。
  就在军方在北京与钱学森频繁接触的时候,1955年12月27日,中央军委收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任新民等人的一个报告,建议国家研制火箭武器、发展火箭技术。彭德怀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看过报告后,立即指示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找钱学森讨论,听取他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意见。
  1956年初,彭德怀与陈赓会见了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表示希望苏联帮助提供火箭的图纸资料。总顾问答应向国内汇报中方的要求。
  1月20日,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万毅提出的《关于研究与创造火箭武器的报告》。彭德怀在会上说:“我们要解决火箭防空、海上发射火箭等问题,目前即使苏联不帮助,我们也要自己研究,苏联帮助,我们就去学习。”经会议讨论,决定向中央提出研制导弹的报告。
  2月上旬的一个周末,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在北京西海之滨的住宅宴请钱学森夫妇,陈赓作陪。席间谈话自然主要是导弹问题。钱学森介绍说,导弹技术是发展卫星的基础,既可以用于军事打击,也可以用于未来空间探索。美国已经在发展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技术,这种运载核弹头的导弹将轻易地摧毁一座城市,打击战略目标。关于飞机与导弹的关系,钱学森认为导弹技术更为尖端,更具有打击力,且生产较飞机简单。以中国的工业基础,应优先发展导弹,投入花费少,占用时间少,却更具威慑力。
  三人谈兴甚浓,直到掌灯许久仍意犹未尽。
  叶剑英深思说:“这件事应该尽早向周总理报告才好。”
  “叶帅,今晚总理在三座门,我看就直接找总理汇报一下。”陈赓说。
  于是,三人驱车来到位于景山西侧的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礼堂。陈赓找到周恩来,讲明来意。周恩来将钱学森让到休息室一张沙发上,听取他关于发展火箭、导弹的设想。然后,周恩来要钱学森写一个书面设想提供给中央讨论,并提示说设想可以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研究目标的规划等内容。还说要请钱学森给有关领导讲一堂导弹课。
  2月17日,钱学森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钱学森在《意见书》中就“国防航空工业”的组织机构、发展规划和具体步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外,他还开列了一张可以调训的21人专家名单,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屠守锷、庄逢甘、罗时钧等人,这些专家和教授日后都成为中国航天各领域的扛鼎之人。   2月21日,周恩来审阅了钱学森的《意见书》。第二天,周恩来将《意见书》送给毛泽东,并且致函说:“这是我要钱学森写的意见,准备在今晚讨论原子能时一谈。”
  22日晚,毛泽东在他的住处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彭真、李富春、薄一波、李雪峰、刘杰等。会上讨论了原子能工业问题,还讨论了钱学森的《意见书》。
  此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多次开会研究发展火箭、导弹技术问题。
  3月14日,周恩来在总参谋部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决定成立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会),来具体领导航空、火箭和导弹事业。按照会议决定,航委办公机构下设科研、设计和生产机构,主任由聂荣臻担任,黄克诚大将和赵尔陆上将兼任副主任,委员有王士光、王诤、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学森等。安东任秘书长。鉴于保密需要,航委对外不公开。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立即把研究结果上报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经高层讨论,一个月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正式作出了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决定。
  与此同时,国务院成立了一个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为国家制定科学研究的长期规划。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该委员会组织全国各技术领域六百多名科学技术专家,经过半年多的反复研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就是著名的“十二年科学规划”。
  “十二年科学规划”确立了57项重要科技项目,其中第37项就是由钱学森主持制定的关于建立喷气与火箭技术的规划。按照这项规划,中国要在1963年至1967年间,能够“独立进行设计和创造国防上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规划中的近期任务,是首先建立包括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综合性的导弹研究机构。
  在57项重要科技项目中,包括喷气与火箭技术在内的12个项目被确立为重点项目。喷气与火箭技术、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五个项目又被确立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被称为科技“五朵金花”。
  在中央正式作出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决策之后,聂荣臻立即在钱学森的帮助下着手筹划、实施这项计划。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聂荣臻在报告中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情况,建议立即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制造和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
  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聂荣臻的报告,决定立即开始导弹研究工作。会议还决定,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之下设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由钟夫翔和钱学森分别担任局长和院长。7月7日,经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导弹管理局改称国防部第五局,简称“五局”,导弹研究院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
  如果从客观条件分析,我国在实施自己的导弹计划时,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的条件。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发图强精神是中国人的时代精神,无论是聂荣臻元帅这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开国元勋,还是钱学森这种本身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而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甚至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不缺乏这种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得这一代中国人创造出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奇迹。
  面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钱学森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他建议说:“当前迫切需要集中一批专门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开展工作。人才涉及的学科很多,可以调集一些大学毕业生。我们从头做起,边培养、边学习、边研究。现在哈军工的庄逢甘、任新民、梁守槃、罗时钧都在美国学习过航空专业。我们这些人可以给大学生办训练班,学生只要有大学基础就可以培养。”
  面对相关专业技术的空白,钱学森还建议,在大学里增设与火箭、导弹相关的专业,把二年级相近的理工科学生转入新设专业,两年后到研究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按照钱学森的建议,聂荣臻开始调集人才。5月29日,他邀请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副总参谋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一机部部长黄敬、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三十多人,在军委办公厅会议室开会,研究为国防部五院调集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当聂荣臻讲明会议主题等待有关负责人表态时,会场上居然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因为谁也不情愿让自己手下的专家调走。有人还调侃说,搞尖端武器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可是,每年只给我们几个大学生,恨不得一个当三个用。老科学家是我们的老母鸡,大学生是新来的母鸡,我还指望他们给我们“下蛋”呢。百业待兴,整个中国都患上了“人才饥渴症”。
  陈赓是导弹事业的发起人之一,钱学森点名要调的专家中有好几位主要人物就在他领导的哈军工。他深知导弹在国防中的分量,第一个站起来打破了沉默,表示愿意抽调10位专家支援五院。
  在陈赓的带动下,各部门负责人也相继表态支持聂荣臻的调人计划。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又决定,选派一百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即将成立的五院工作。
  1956年10月8日,导弹研究院正式成立。院址选在北京西郊一个荒冢遍地、野兔出没的地方。这里原是空军的一个疗养院。聂荣臻选中这里后,空军疗养院立刻腾房,把地方让给了五院。疗养院的一座二层“工”字型的小楼变成了五院的第一座办公楼,原来的食堂则被改造成五院的礼堂。
  导弹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正式启动。1956年10月8日,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日,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向前的光辉起点。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导弹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从大洋彼岸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也许是一种巧合,而这巧合就是钱学森定让中国导弹起飞的钢铁意志的一种反映。(未完待续)

推荐访问:共和国 问鼎 苍穹 纪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