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15:08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

发布时间:2019-06-05 07:03:45 浏览数: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性   培养目标特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过程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
  2、自身素质特殊
  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工作经验不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首先,从年龄分布来看,21-30岁之间的辅导员比例高于65%,说明年龄偏年轻,工作时间短,大多数属于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群体;其次,从学历构成看,全国高校辅导员,专科及以下占9%,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总体学历层次偏低;再次,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看,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事本岗位工作时间4年以下占80%,4-8年占13%,8年以上占1%。工作时间短带来的经验不足也制约着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3、工作环境特殊: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配备比例不合理。当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方面,应与本科院校适当地做出区别性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高校大幅度扩招以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低于本科学生,因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要大得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达不到1∶200这个基本标准。
  4、服务对象特殊:高职学生素质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大,管理面临更多困难
  自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到2005年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生源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生源素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无论是从不同类别生源的横向比较还是同类生源的纵向比较看,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
  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阅读、自学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由于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持续学习力十分有限。
  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较长远的人生规划,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卫生、礼仪知识。
  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高职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也就是最基层岗位。而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毕业后的基层就业面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具备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只是盲目追求好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以致造成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指导学生就业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辛苦。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定位不明,职责不清
  虽然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明确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但和本科类院校相比,不少高职院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上比较混乱,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纷繁而复杂,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往往疲于应付各个工作部门之间,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在实际工作中,甚至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位置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没有精力提高业务能力,“无事即是功”已成为不少辅导员的“工作指导思想”。
  2、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健全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现在辅导员管理虽大多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但辅导员实际上在学校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 导致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其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问题存在,直接导致工作关系的混乱,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和对工作的盲目性;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由于从事高等教育周期较短,缺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陈旧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定位、操作、评价等诸多环节中不合理、不公正、不公平;三是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能量化,“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四是缺乏合理、健全的流动机制。辅导员工作繁杂,缺乏成就感和认同感,辅导员队伍中出现“干两三年就走”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最终影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3、辅导员队伍人员素质差异性大,自身状况还不能适应高职管理工作的需要
  辅导员自身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但是,从现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来看,人员素质总体相差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招聘的辅导员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工作实效;二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新任的辅导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上岗和岗后培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直接让新任的辅导员仓促上阵,导致了学生管理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的提高; 三是学历层次差异性较大。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历层次主要是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研究生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相对较低,甚至在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学历的人员也充斥在辅导员队伍中;四是部分辅导员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身份缺乏认同感,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敬业精神不足,只谈报酬,不愿付出,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
  三、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1、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式下,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国内外政治新形势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及科技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挑战。建立一支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是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以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走专业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首先就要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辅导员待遇。其次让辅导员在工作上建立“创新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体系,明确辅导员职责、待遇和发展空间。再次要加大力度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特别是做好岗前培训。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学习好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治及演讲口才等,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平时要按照工作职责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学校也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发展、待遇等方面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发展空间。
  3、完善工作考核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工作考核体系;采取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每月考核和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每月考核成绩和工资待遇相挂钩原则。学生评价和系部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测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建立一等系列的管理体系。中有在完整的体系制度下才能建立一支过硬的、有战斗力的、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辅导员队伍,这也是我们长期要解决和研究探讨的课题。
  

推荐访问:辅导员 浅析 高职院校 工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