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03:21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授之以渔”也要得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发布时间:2019-01-21 06:30:33 浏览数:

  张志公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文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而大多数教师只走了第一个过程,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章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也需要得法。
  一、把握教材本质,准确定位
  语文教学好似带着学生看风景。为了能让学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并有所收获,许多教师在渗透写法指导时力求面面俱到,将一篇课文从遣词用句、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各个角度挖掘可以教学的内容,恨不得一个不落地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课堂显得臃肿不堪;也有教师盲目追求“流行”,为了进行写法指导而“写法指导”,将文本主旨偏离、扭曲。这样的教学后果往往是“华丽”了课堂,却“误教”了学生。
  真正有效的写法指导应立足于文本内涵,准确把握文本主旨,把教学重点聚焦定位在一两个内容上。这样才能彰显文本内在的意蕴,引领学生“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贴近儿童心灵,关注学情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会越俎代庖,混淆年段界限,把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成了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严重越位;有时又会裹足不前,模糊年段职责,错过了将学生的感性了解提升到理性知识的教学节点,致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模糊,严重缺位。
  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个性也是有差异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尤其是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的需求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三、遵循教学规律,有效链接
  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如何转化为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这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将教学点由浅入深进行有序排列、有机整合、有效链接;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引领学生潜心走入文本,咀嚼、推敲、揣摩、比较,探究语言的美丽,研习文体的特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娴熟的表达力,使听说读写训练得到和谐的发展。其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一般指文章起笔就入题,或直叙其事,或揭示主旨,或简洁利落点明论点。在语文教学中也可采用这种单刀直入、直切重点的教学方法。
  如执教《老人与海鸥》时,就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开始就清楚地说明这堂课要学什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理一理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层层剥笋、咀嚼提炼,使学生在入文的过程中对阅读长文的方法有比较深刻的体验。
  2.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
  如《水》这篇课文,母亲给四兄弟浇水消暑的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这一小节“滑”字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质疑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某种特别的情感,往往会重复用词。作者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和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3.顺水推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学中,教师需要“顺水”,还得会“推舟”,这样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的“顺水推舟”,就是关注细节,把握好契机,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在学生思维泛起涟漪的同时适时地推进,这样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如《望月》一课中,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真是惟妙惟肖。的确,当乌云遮住了月亮,就好像天的眼睛闭上了;当月亮穿过云层重现天幕时,就好像天的眼睛睁开了。如果只让学生理解这一点,那就只停留在“教教材”上。教学中可这样处理:在带领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这句比喻句后,趁学生的兴奋点还未消退时,顺水推舟、借风行船,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是怎样的,能不能也用同样的比喻手法说一说?通过适时促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实现了写法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4.提纲挈领
  一般课文总有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独有的表达方式,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抓准教材的精髓展开教学。
  如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教师可围绕“神奇”这条主线巧妙地把写法指导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活用才有成效。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儿童的视角守护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索之旅、发现之旅、成功之旅和收获之旅!
  (责编 陈剑平)

推荐访问:得法 也要 之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