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7:17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结合变构机制【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

发布时间:2019-04-26 06:44:34 浏览数: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475则巧女故事文本进行总体“盘点”和形态结构层面的全面剖析之后,本文发现,类型之间的衔构是以调整事件发展的时序、因果等逻辑关系为基本表现,且以事件发生场域的转移和考验关系的变换为标志的。
  关键词:巧女故事 类型丛 类型组编 丛构机制
  在“五四”歌谣学运动的高潮之后,中国民俗学有一个对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各类作品逐步拓宽的研究过程。巧女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较早地成为了一个被关注和讨论的对象,但在当时这一讨论并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和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歇,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又有巧女故事的专题研究成果出现,而这一专题被多位学者所研讨的局面更是形成较晚。因此,目前尚不能说有关的研究已经达到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程度。但是,从中国民间故事库藏的实际情况看,巧女故事研究成果的匮乏与其文本储量的丰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巧女故事研究的发端时起,它一直被界定为隶属于生活故事的一个类型或是多个类型松散组成的类型群。但笔者在对数十个省475则巧女故事文本@进行总体“盘点”和形态结构层面的全面解剖之后发现,作为一个庞大集群,巧女故事的32个类型并非随意地排列在一起,而是以三种丛构方式组编聚合而成的。这三种形式分别为连缀式、拼合式和混编式:其一,连缀式,是指一个巧女故事由多个完整的故事类型顺序连接而成。这种组编方式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各类型中的范型序列均以完整形态顺序相连。其二,混编式,是指多个故事类型融合上述两种组编形式结成一个完整故事。以这种形式组编而成的故事要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它必须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类型。其三,拼合式,即多个类型的部分母题交叉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复合故事。依据拼合方法的不同,还可将这种组编形式分为拼接与镶嵌两种。鉴于这种丛构形式的复杂架构,以“故事类型丛”替代以往只强调平面聚合的“类型群”概念,将会使研究者更为切近地认清故事集群内部叙事结构的丛构属性,及其类型聚合过程的真实面貌。
  应该说,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迄今为止还鲜有对“类型丛”的学理分析。虽说类型学研究一直是民间故事学界的传统研究模式,但以往的学术重点主要集中在情节类型的归纳和母题异同的对比上。虽然也有对类型之间关联结构的关注,譬如,丁乃通在与欧洲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中,曾谈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联结现象。刘魁立也曾在研究“蛇郎故事”时,论及到类型组编的构成功能。瓜人遗憾的是,因学术视角与旨趣的不同,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或是止步于对现象的发现而未及深入,或是仅从类型集结的外部形态着手将故事集群认定为一个平面的聚合,极少涉及到一个庞大的民间故事集群内在叙事结构及其丛构机制等对认知集群聚合动因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本文进行的工作,是在反思类型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致力于发现集合整个巧女故事类型丛的特征性“结点”之间的结构规律,从而勾描出整个类型丛叙事构架的衔构规律。相信这种将“类型丛”的学理性解析聚焦于中国巧女故事的努力,不仅能够缓解其文本储量与研究成果之间的严重失衡,也会更迭以往研究对这一类故事属性界定的简化和一贯秉持的平面分析方法。
  类型组编的丛构规律
  问题的发现,实际上源于我们在聆听和阅读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反复而大量地接触到的一个现象,即一个故事可能只包含一个类型,也可能由数个类型组成,从而形成单一故事与复合故事。这一现象的广泛存在,使我们注意到,在探查故事内部结构的过程中,除了借由微观研究的视角来剖析类型的内部机制外,也可以从一个适度宏观的角度来探索类型之间的关联,以期达到对故事类型丛整体结构的把握。
  在一个民间故事类型丛里,各类型之间的组编有着难以计数的排列可能,但这种排列并不完全是自由无序的。本文对类型组编规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类型排列顺序的衔接原则上。需要予以说明的是,通览475则故事文本,其中有118则故事发生过组编现象。但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却不能穷尽目前所掌握的全部资料。因为以连缀式和混编式组编在一起的故事类型有较为明显的先后顺序,而以拼合式组编的故事类型,尤其是在单个母题的拼接和镶嵌式的组编中,很难判断类型的衔构时序。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类型的组编机制,主要是针对以连缀式与混编式组编而成的102则故事而言的。
  在分析现有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虽无法穷尽类型所有的组编顺序,但却能够找到类型在位置分配上的某些共通之处:在复合巧女故事里,曾经出现在故事初始部分的类型有13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家翁出谜题型、协助卖物或买物型和巧对无理问型。位于故事其它位置的类型情况比较复杂,目前尚不能明确掌握它们的出现频率。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隐语嘲人型是故事结尾部分的常见类型。
  一般来说,组编是各类型范型序列以不同形态的排列重组,简言之,就是多个类型的相互衔接。但是类型之间的衔接因循着什么原则?类型组编之后故事发生了哪些变化?当这一系列的问题被放置在我们面前时,需要的是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角度,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在爬梳了现有文本之后发现,每个类型都是对一类事件的叙述,类型之间的组编实际上就是将各类型所述事件加以统一化处理。鉴于此,可以确定,类型组编也是以调整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为基本表现的,即各类型是依据事件发展的时序、因果等逻辑关系组编为一个完整故事的。诚然,本文所有的阐释和引申都是以文本为重心进行的,但这不等于我们完全忽略讲述语境对文本的影响。因为我们相信,这里所强调的类型丛构原则,实际上是包含着讲述人能动地叙述事件的发展逻辑。换言之,讲述人会依据语境的需求选择能够强调讲述主题的事件,并遵循着时序或因果的逻辑关联将这些事件排列成为一个完整的巧女故事。这一动态过程呈现于文本中,就构成了叙事结构上的类型组编。除此以外,我们还发现,类型组编是以事件发生场域的转移和考验关系的变换为标志的。
  示例分析:《孔巧珍》这则故事由四个完整的范型序列连缀而成,其中连缀在前的两个范型序列分别为【三ⅡA】家翁出谜题型中的娶妻亚型和选当家人亚型,处于故事后部的则是【三Ⅱc】遇到和丈夫一样笨的人型·反讽亚型中递进组合在一起的两个范型序列。   【三ⅡA】娶妻亚型:Ai5→Bi5→c2→Dil→E8→F9→Giil→Hi→J3法是以谜语的形式说出对儿媳归宁的时间要求(Bi5)。儿媳们因不懂谜题(失利)而争执埋怨,就此引来巧女——孔巧珍的询问(C2)。巧女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将谜底告诉儿媳们(Dil+E8),使她们完成了田公公的测试(F9)。从整个序列结构上看,巧女出面破题,先后导致了帮助儿媳们解除困境和引起巧名外传两个结果。三个儿媳在回家后的说明泄露了孔巧珍的巧名(Giil),而田公公在得知此事(Hi)后,以娶孔巧珍为四儿媳(J3),表达了对巧女聪慧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娶妻”母题在故事整体结构中有两重功能:一是作为对“获悉”的反应,或者说是“获悉”巧名的后果;二是改变了巧女的身份,为转换事件发生场域以衔接后面的类型做了铺垫。
  【三ⅡA】选当家人亚型:Ai5→Bi5→Dil→E8→J2
  田公公想让她马上当家,还怕三个大的儿媳妇不服气(Ai5)。他找了个石匠,在沟底锻了个石磙。清明节那天,那天把儿子、儿媳都叫来,叫他们各拉一根绳,把石磙从沟底往上拉。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刚拉上坡顶,田公公说:“一齐松绳!”石磙又滚到了沟底。田公公站在那儿一言不发,想让儿子、儿媳们摸摸他的心思(Bi5)。
  四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齐埋怨田公公不该让松绳。孔巧珍说:“这是他老人家考咱们哩。老爹前半生治这个家,就像我们从沟底向上拉石磙一样,泥一把,汗一把,力上加力,创下了家业。要想穷,大家一松手,咱这家也像这石磙,就会再落下去。常言说,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人一条心,一定把家分。爹的意思是叫咱懂得创业难的道理呀!”(Dil+E8)大家听了都服气。田公公就叫孔巧珍当家(J2)。
  【三Ⅱc】遇到和丈夫一样笨的人型·反讽亚型:Ai5→Bii2→C2→Dil→E8→Giil→Hi-i→F6→Aii2→Bi5→Dil→E8→Ii→F4→Gi→J1
  孔巧珍当了家,一切都由她料理……孔巧珍又叫卖黄犍,买母牛。这头黄犍是田公公一手养大的,他有点儿心疼。孔巧珍说:“母牛生仔牛,三年两犋牛,比养牛犍合算。”田公公听了觉着在理,就叫老四牵到集上卖了。
  老四卖牛回来,一家人围上来问他:“黄犍卖了几两银子?”老四说:“五十两。”“啥时去讨账?”“月圆。”“买牛人姓啥名谁?”“姓西北风,名叫出串缠缸。”“住何村何店何门户?”“住憨皇帝殿,门前长颗狼牙树,树下卧个吃谷虫。”(Ai5+Bii2)
  问的人笑了,听的人愣了,田公公也怔住了。孔巧珍不惊不慌(C2),对公公说:“卖了五十两白银,不少。下月十五月圆讨账,时间不算长。买牛人姓西北风名出串缠缸,一定是姓韩名难缠。憨皇帝殿是韩王店,狼牙树是皂角树,吃谷虫是碾。这个人好找。他不认账,咱就找县官儿打官司。fDil+E8”田公公听了,一颗心算落了地。
  到了下月十五那天,孔巧珍叫她男人去讨账。老四到韩王店看看,走到门前有皂角树,树下有碾盘的那户人家,就喊:“韩大哥,难缠兄!”韩难缠真的从里边出来了。他见了老四,一问是要牛钱的,装糊涂说:“兄弟你走错门了吧?我根本没买过牛哇!”
  老四没法子,就到县衙去告状。县官儿听了老四前前后后一说,对孔巧珍的才智很惊奇(Giil+Hii)。他马上传来韩难缠审问。韩难缠认了帐,交出买牛银子五十两。(F6)
  老四官司打赢了。临走,县官儿拿出一包东西,嘱咐他带给孔巧珍(Aii2)。老四回到家,把县官儿送的那包东西交给孔巧珍。孔巧珍打开包一看,里面有一颗葱,一块臭肉(Bi5)。她把葱和臭肉摔在地上,对老四说:“狗官没安好心。葱比我,肉比你。这不是挑拨咱们夫妻关系吗?(Dil+E8)”她进厨房做了一罐子汤面条,让老四提给县官儿。
  县官儿嘴对罐边喝了一口,品品味儿,汤里没盐,又用筷子往下一捞,捞出一个瞎眼死老鼠。他心里明白,这是骂他瞎眼鼠辈不沾弦(咸)(Ii)。县官儿只好哑巴吃亏,落口暗气(F4),孔巧珍的名声越来越大(Gi),有人给她送副对联,上联是:韩难缠难耍赖县衙交牛钱,下联是:县太爷太轻薄鼠汤灌肚肠。横批:村花一朵(J1)。
  详读后续的《孔巧珍》故事,不难发觉,家翁出谜题型·选当家人亚型与遇到和丈夫一样笨的人型·反讽亚型的连缀,已经实现了场域和考验关系的双重转变。在该则故事里,巧女充当是助手和代言人,在她的帮助下,分别出现于四个完整范型序列的“困境”才得以化解。巧女在第一个范型序列中获得的“认可”,为她在第二个序列中充当代言人做了铺垫;而她在前两个序列中展现的聪慧,则为第三个序列中的“巧名外传”埋下了伏笔,从而引发了第四个序列的“困境”。可见,故事以“选当家人”和“获得财物”两个母题作为连接环节,完成了考验关系转换和事件发生场域转移。
  这两种转换标志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我们通常可以依据考验双方的关系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场域。具体而言,如果考验关系出现在翁媳、父女、妯娌或夫妻之间,那么该事件的发生场域实际是在家庭内部。如果考验关系出现在邻里之间,那么该事件的场域可以确定为在村落内部。如果考验关系出现在外村与本村之间或是发生在官民之间,那么该事件的发生场域就可以判定为村落以外。可见,考验关系的建立取决于考验双方——考验者与被考验者——能否进行有效的互动,任何一方承担者在地位或身份上发生的变化,都会引起考验关系整体的变换。而当考验关系进行变换时,事件发生场域也会随之转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转换标志并不一定都出现在同一故事中,它们可能会依据具体文本的需要只出现其中的一种。
  统观巧女故事类型组编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将考验事件发生场域的转移与考验关系的变换归结为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标示如下:
  (妯娌之间、夫妻之间、翁媳或婆媳之间)家庭内部→村落内部(邻里之间)→村落以外(非官民)→官民之间
  从这个转换脉络看,考验双方关系的变换是由近及远的,而事件发生场域的转移则是由内而外的。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依照这种转换特点将类型逐步组编下去,那么巧女故事的内部结构就可能呈现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圈。在这个结构循环圈中,各个类型可能在同一圈层以并列关系衔接,来重复对同一讲述主题的强调;也可能在不同圈层以递进关系衔接,来表达对不同讲述主题的转换。
  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
  笔者在故事文本阅读和相关田野研究的经验当中,能够深刻地感觉到“重复”——这个民间叙事固有规律在其中的运作。诚如我们所知,重复规律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以民间故事的稳定性特征为前提条件的。而这种特征主要通过对叙事话语或事件的重复表现出来。具体到巧女故事,这一类型丛对叙事话语或事件的重复是凭借两种结构模式完成的:第一,同一故事类型内部各范型序列的组合;第二,不同故事类型之间的组编。而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出故事类型之间连缀、拼合或混编的组编形式是如何以调整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为基本表现的组编规律。相较于以往侧重母题捕捉与类型描述的平面研究,这种关注故事丛构聚合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描摹出,故事集群内部层级分明的结构单元金字塔,是如何通过范型序列或单独存在,或通过并列、递进的方式构成故事类型,又怎样借由类型之间的组编结成了复合故事,从而聚合成为一个构架复杂的“故事类型丛”。如果我们将中国巧女故事类型丛比喻为一幢构造繁复的大厦,那么本文所进行的工作,就是通过摸索砖瓦之间的组合与楼层之间的勾连方式与规律,逐步描述出整幢大厦的结构轮廓,并理清它的丛构机制。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项目编号:07CZW036)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康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高荷红】

推荐访问:民间故事 机制 类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