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21:55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论以文化为视界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深圳海峡视界文化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5-17 06:28:25 浏览数:

  摘 要: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流派,其研究已从文化结构、文化功能等研究层面进入到了文化精神领域的深处,包括一些潜藏的文化心理流域。在这些研究中艺术人类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文化人类学之“文化”源流的梳理和评判,来探讨其文化结构和阐释中心、研究范围和艺术观念的变迁,继而考察其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特点和文化生态意义。
   关键词:文化;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本土化;文化生态
  
  一
  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学中研究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的过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文化”概念的描述,说法一直层出不穷。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学、民族学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给文化下过定义,并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过不同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描述得比较具有系统性。在泰勒看来,“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做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他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倡导文化探索,通过独创性的活动有机地在“文化”这一框架中构筑了“语言”、“神话”、“艺术”等一系列概念,并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②。在马氏的理解中,将文化或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或文化中的相互关联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在他的著作《文化的解释》的序言中指出,“人类是由自己编织的意义的网眼所支撑的动物”,“所谓文化,就是这样的网眼”进而对文化做出这样的解释:“总之,我所坚持的文化概念……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③格尔茨认为文化就是历史地继承由人类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系统,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对每一种文化的各种意义进行解释以达到能被理解的目的。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在总结了160多种具有影响的文化定义之后认为,文化体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有显型和隐型之分的行为模式,由某个人类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反映了群体的意识和行为状况。发展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则确立了有关文化的明确定义,他认为某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用以认识、联系、解释社会的种种模式,所谓文化便是包围某一社会的宇宙分类总体。将文化作为“知识体系”。
  从以上几个对文化的“经典性” 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几点相似之处: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它关注文化传播过程和互动中的各种关系,围绕着文化和历史发展这一历史方向性,可使人们获得更为确切的知识。第二,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构成要素处于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中,文化可提供一个空间和关系的基础,使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联系。第三,某一文化为某个人类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特定人类群体的意识状况和行为模式,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特定的意义。
  文化人类学对文化概念的理论界定大致来源于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观念,因此它尤为重视作为符号网络和意义结构的文化观念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结构的多种塑造作用。“艺术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尤其是着重研究艺术的发生机制和原始形态的科学。”④无论是文化概念的符号网络,还是文化观念的意义结构,艺术人类学总是指向文化结构对主体阐释和意义生产的各种规范作用。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侧重对文化范畴的深度描写,强调概念性的抽象理解效果,而艺术人类学则提倡对文化结构的厚度描写,以人类的文化场域为研究根基,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人类学对文化宏观建构、抽象演绎、哲学色彩厚重等论述特色,重视主体性的具体阐释过程,把研究融入到对文化艺术的题材、主题、特征、性质、价值、功能、传承、变迁等方面的分析中去,研究艺术与文化主体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艺术人类学既是文化的主体阐释学,也是阐释主体的文化学。
  二
  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中,既然意指符号的文化能力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类本性的特殊内涵,那么对文化符号的厚度描写则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群体差异和个体特征。正如博厄斯的文化人类学历史特殊论,主张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从而来构拟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由上至下的研究。博厄斯基于历史特殊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对文化结构的厚度描写,可彰显出阐释活动本身的历史意义。
  艺术人类学可从博厄斯的研究方法论中得到启示并确定自身的研究路径。由于每个民族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所以,人们必须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尤其是特定的历史过程来理解社会。而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重新构拟这一文化的历史,通过踏实稳健的实证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对原始资料进行细致入微的搜集整理至关重要。
  人类学家将艺术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典时期的泰勒到后现代时期的格尔茨,概莫能外。但是,与亲属关系、婚姻制度不同,艺术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文化现象,如果说艺术人类学是艺术与人类存在之关系的描写与阐释,那么从文化价值诠释的维度阐释艺术之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切入进行研究,它与哲学、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等学科都有关联。
  当代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人员的所属专业,既有人类学的,又有美术、音乐、戏剧等各门类艺术的,还有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专业的,这些传统的研究门类往往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的流脉,因此,我们应该将艺术人类学视为一个开放性的交叉学科,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在语言符号、文化结构与人性意义的复杂关系中,语言符号与文化结构是文化造物的研究素材,人性意义则是厚描阐释的艺术研究目的;通过符号结构的厚描阐释可以加深对人性意义的文化意识。按时间轴和空间轴划分成的种种文化蓝本,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周围社会文化的前后连续性或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具有选择性,产生了缤纷多彩的组合方式。这样,文化符号的描写领域就囊括了建筑、服装、宗教图画、祭祀仪式、杂耍等所有艺术人类学领域。这种文化符号的厚度描写在体现艺术对象个体差异的同时,也重视艺术主体性的阐释活动,强调了对社会个体和文化细节的理论关注。艺术人类学尽力结合具体民族区域的社会生活情况,尝试走进原初的生存与文化情境,努力拓展和探寻阐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情境相关性,将人性意义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对艺术主客体的活动过程进行形象与意义的文化还原,将艺术研究置于文化符号与分析主体的阐释共鸣,这正是艺术人类学不同于其他人类学研究的旨趣所在。
  三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从格罗塞、博厄斯到弗思,都将原始艺术视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依据人类学资料分析原始艺术的起因,探索原始部族艺术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往的艺术人类学主要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以及文明社会里的民间艺术或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⑤。一般认为,艺术人类学是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的学问,这对我国的艺术起源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又造成了研究视域的局限性,我国对艺术文化的研究水平曾长期停滞在对格罗塞等人的关于艺术人类学的引申和阐发上。后现代以来,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其中所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观引起了人们的批判。罗伯特·莱顿反思了进化论影响下的艺术观,他指出“原始艺术”一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史前艺术也不能被看做艺术的单线进化运动的一部分,“任何拥有艺术传统的社区在其文化中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⑥。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应该“尽可能地把自身的研究范围推及全景式的人类艺术”⑦,探究如何研究生活中的艺术与审美,充分挖掘艺术的审美内涵,把世界上各民族和各种文化系统内的艺术形态纳入自己合法关注的范畴,同时给予民族民间艺术适合的文化解释。如果还是继续像从前那样主要研究无文字社会的口头艺术,而此类社会的很多艺术形态和艺术传统正濒临式微,或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不断地被消解或解构,那么,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事实上是走向萎缩的。
  人类学家认为,艺术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整合中的凸显和超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注意力已开始从“美的艺术”转向“作为文化的艺术”,考察艺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相关观念:一个是“作为文化系统的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歌剧、小说和诗歌的创作;另一个是“技术系统的艺术”,如织物图案设计、家具设计、陶瓷制作、室内装潢等活动,亦可归类为艺术,一般被称为“实用艺术”或“应用艺术”;还有那些不是由专业人员创作或被大众所享有的艺术如“民间艺术”、“大众艺术”。这和原先美学里所面对的那个“艺术”概念相比,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实质性的差别。艺术像其他文化产品或其他文化创造物一样,其活动包含着文化准则,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风格或艺术传统。很多艺术研究者乐于评价不同的艺术传统的相对优劣,但事实证明很难找出鉴定艺术质量的客观标准。例如,如果一个精致的雕像是由于它的简朴,那么另一个精致的雕像则可能是由于它的繁杂;如果一首优美的音乐是由于它的和谐,那么另一首动人的音乐则可能是因为它的不和谐。⑧艺术普遍存在于人类各民族中,这使得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存在某种共同基础。艺术人类学已不再把“美的艺术”作为一个终极性的考察目标,而是把艺术视做“文化的表现”来考察,艺术在“作为文化的艺术”这个观念总谱的鞭策下,勘探人类艺术发展形态和传承观念上的复杂群落,注重发掘艺术与某种具体的文化气象、文化行为和文化技术之间的普遍联系,探寻人类艺术的生态文化特征。
  四
  以往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偏重于对艺术作品的静态描述,而忽视对艺术家的行为以及行为过程的动态解释,换句话讲就是缺乏对艺术作品生存状态与发展变迁的动态思考,未能将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特征、性质、价值、功能、传承、变迁等方面的分析与艺术家的行为和艺术作品的发展生态与流通结合起来,对艺术的研究总是习惯于针对艺术品本身,而制作、观看艺术品的人在研究视野中往往是缺席的。知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艺术活动当中的艺术行为和人的在场等环节,寻找艺术人类学的文化生态、形式观念与人的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纵向比较时间坐标中的艺术从原始到现代的传播生态变迁,由此可挖掘艺术表象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艺术问题逐渐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关注的重心,艺术的人类学研究实践不同于借重文学文本的人类学研究,而应形成源自田野的、展现艺术活动整体图景的艺术实践过程。当今的艺术生活和艺术作品均处于大文化环境中,文化生态日益成为艺术变迁过程中一支重要的表现力量,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文化生态意义在于考察艺术生长的环境及对人们的影响,揭示艺术家、文化受众与艺术变迁不可分割之密切关系,力图对各种文化情境条件下从事艺术制作、艺术生产和进行艺术交往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行为,以及艺术流通过程中的受众反应与心理等整体流程进行情境性的探究。这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
  当代艺术人类学突出的特征就是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特定的艺术行为是怎样蕴涵了地方性意义、以及如何保护当地艺术文化的自我品格、顺应正确的文化生态发展方向的。
  人类学是源自于西方的一种理论和学术研究方式,但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不应该满足于只是为西方学术或西方艺术提供一些有关艺术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而应该坚持强调具有和西方知识同样的价值、意义与普同性的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人类艺术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艺术的跨文化视域和实证性个案研究是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追求和研究旨趣。中国艺术人类学面对当代社会生活变迁以及各类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亟须进一步展开田野工作,即要求研究者深入田野、抛弃仅靠坐守书斋来截取片段的人类学材料进行研究的方式,以田野考察和实证材料做基础,以思辨的思维面对现实的社会情境提出问题。因而它的研究是充满着实验精神的,是不断的质询和不断的提问的,它是来自社会实践的动态研究,充满前瞻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正因如此,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学一方面来源于西方,另一方面又成为非西方国家解构西方中心主义,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传统和生态意义的有力武器。
  前几年就有学者认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应遵循其“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⑨。那么,在中国经济力量逐渐强大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理解中国的本土艺术,建构中国的本土经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⑩。以文化为视界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应将艺术和审美活动视为其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来理解,也就是秉承文化“整体观”的理念,相信在艺术和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研究者在关注艺术现象和艺术品本身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艺术和艺术品产生的社会体系和文化结构。这就需要立足于本土化的艺术实践研究,立足于本土艺术与本土文化关系和生态发展的研究。更要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关心民间乡土艺术和都市的现代艺术,以及这些不同层面艺术之间的互动和渗透。把握文化的整体结构,探究人类不同行为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以一种大文化观的视域,结合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根基的田野调查来观照作为人类艺术的整体与其文化生态意义。
  
  注释:
  ①[英]爱德华·秦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③[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④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⑤⑦郑元者:《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⑥[英]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李东晔、王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⑧[美]拉而斐·比尔斯等著《文化人类学》,骆继光、秦文山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页。
  ⑨郑元者:《“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述要》,《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⑩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玉兰

推荐访问:人类学 视界 化为 以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