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7日 06:43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贵州仁怀道场七天_川黔交界仁怀地区民间萨翁派道场音乐之考察

发布时间:2019-05-25 06:51:07 浏览数: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遵义,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属县级市,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全市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等9个民族,总人口60万人,属地少人多的山区内陆城市。萨翁派道场班子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
  唐朝武德年间与宋朝初年,佛教、道教相继传人仁怀地区,主要派别为正一道和全真道。明代,道教在黔北较快传播,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土官、流官、乡绅多奉道教,广创神祠、宫观。官绅信道教,尤其是土官奉道教,对长期处于其统治下的民众影响很大。道教卜阴宅、看风水等已经流行。民国10年以后,佛盛道衰,道家之坛,大半依傍佛教门户,借其名以作糊口之计,且习此道者,又皆知识低下,不易得其奥妙,故信道教者较少。除仁怀白马宫居住的两位全真派道士外,其他皆为民间道士,从业者或农或商,如有祭祀时才聚拢一起诵经超度。笔者调查的对象“萨翁派”正是这样一个半职业性“儒在、释、道三修”的道场班子。
  一、萨翁派及其道场活动
  萨翁派是现今活跃在川黔边界的几十个道场班子之一,自清朝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已传至第十四代,现在掌坛师为第十三代传人胡真源胡先生及其弟子第十四代传人胡常清胡先生。门派内有严格的戒律清规以及禁忌和人派之法度。萨翁派属于正一道,传自四川省峨眉派。传至第五代弟子胡道祥是本地的第一代宗师。
  萨翁派有两大特点,首先信仰万物有灵,相信鬼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祭祀时,将鬼分为家鬼、野鬼两类,对家鬼格外呵护照顾,对野鬼则抚威相加。其次是信“佛”、“道”两教,在佛教方面。有“佛”与“菩萨”之分,“佛”有如来佛、弥勒佛等,“菩萨”有观音、文殊等。在道教方面,有天界神仙。人间神仙以及地府鬼神之分。天界神仙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大小神仙,人间神仙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大帝等,地府鬼神有十殿左右二阁等鬼神。这些佛、神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超度亡灵是萨翁派的主要活动,目的是让已故之人的灵魂免遭苦难,早日升天。超度亡灵分六种类型,以下是每种道场类型所对应的天数与名称及功能:
  除超度亡灵外,萨翁派弟子还从事一些其他的活动,如为人驱赶鬼怪,安抚受惊之人的“收妖”,为人建房选择基地以及确定房屋“看向”,为新亡人选择墓地以及确定棺材座向的“选地”,为人去凶问吉,祛病求财的“推算”等等,这些活动规模小,往往是隐讳行为。
  二、萨翁派道场科仪及其音乐表演形式
  作为传承数代的道场班子,萨翁派具有自己严格的科仪活动,自该派产生到后来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目体系。这套科目包含了每种道场及每坛法事的程序、内容、规则、功能,还包含了佛、道两教的经文以及各佛神的功德和本门派的门规戒律。这不仅是每个科仪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也是门派内每个弟子的必修科目,共有49个科:《无常科》、《请圣科》、《开坛科》、《殊常科》、《起经科》、《诵经科》、《散花科》、《城隍科》、《十王朝科》、《招请科》、《安位科》、《十王发忏科》、《圆满科》、《送圣科》、《禳火科》、《停参科》、《功曹科》、《万灵科》、《演经科》、《拯济科》、《符书科》、《救苦朝科》、《血湖表》、《纳钱科》、《起师科》、《赞灯科》、《建坛科》、《九幽朝科》、《东岳科》、《森罗词》、《请光朝科》、《破狱科》、《赦招科》、《赞烛科》、《朱陵朝科》、《犒赏科》、《传戒科》、《安师科》、《树旙科》、《迎师科》、《扬旙科》、《阎罗朝科》、《息香科》、《酆都朝科》、《星主朝科》、《北斗词》、《三官表》、《敬诸天科》、《玉皇朝科》。
  萨翁派的六种道场,不管超度者故去时间长短,都可运用,根据是否有安葬情况进行个别程序的增减。此外每种道场的其他科仪活动均有特定的形式和规则,对科目的运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以下是超度新故亡灵的五天道场“炳烛道场”中第一天所使用的科目:
  萨翁派的科仪法事本是一种宗教行为,处处渗透着宗教教义。它以道场为舞台,以超度亡灵为根本,以科目为灵魂,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把一个个鲜活的节目展现给现场观众,从而引起“共鸣”。其中穿插少许舞蹈。加上周围挂满的神像。整坛科仪法事就是一个整合的艺术产品。
  和别的派别一样,萨翁派的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唱、念、吹、打,其中唱、念、打运用频繁,贯穿整个道场始终,而吹则运用较少,只有海螺一个法器乐器才是用吹的。“唱”是通过人声来演绎科目内容的一种形式。基本都用真声,讲究行腔流畅,各道徒们会根据自己的领悟稍作发挥。“念”用木鱼(有时也加铛)伴奏。音高变化不大。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多用于诵经拜忏及一些散文。“打”,用于支撑节奏的演奏。打击乐器是萨翁派最丰富的乐器。在科仪活动中一人可同时演奏几种打击乐器。演奏手法也是花样繁多,有开击(铰子)、合击(铰子)、双奏(铰子)、磨奏(钹)等等。
  三、萨翁派道场音乐的类别与特点
  萨翁派道场音乐的传承都是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在道场音乐方面没有相应的谱例书籍,在唱腔方面,他们统称为“九板十三腔”。大致可归为唱腔和器乐两大类。
  (一)唱腔
  萨翁派使用的唱腔有:《起师赞》、《玄元赞》、《上帝赞》、《仙家乐(1e)》、《十月怀胎》、《酒词》、《请九皇》、《开咽喉》、《交皇忏》、《薰表》、《赞灯》、《赞天》《入文》、《城隍赞》、《十王赞》、《救苦赞》、《无常文》、《玉皇赞》等100多种。基本上一个科目就有相应的一个调,如《十王朝科》就有对应的《十王赞》。以上几种“调子”在科仪法事中最常用。但会根据每种“调子”的高低起伏。悲喜程度不同,分别使用在不同的科仪法事中。萨翁派道场音乐的唱腔较固定,多修饰,教徒们会在实践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稍作发挥,这也导致了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变异效果,不过在词格、调式、调性、曲式等方面仍有一定规律。
  唱词来自科仪内容,多以五字或七字为句逗。中间穿插“yo”、“an”、“ei”、“ye”、“a”、“ya”等衬词。调式多为宫、徽调式,曲调多呈小调风格,节奏平缓,击节行腔,大多表现出大忏、大赞之风格。曲式多为上下旬一段体和四句式一段体结构。唱词是三句式、五旬式时,则重复后一句加以延伸,所以各唱腔曲式多为非方整型乐段。如《仙家乐》(片断):   (二)器乐
  萨翁派的器乐属于吹打击乐,乐器有法器类乐器和打击类乐器两类。有固定的曲牌。
  1、法器类乐器
  法器是每一个道场班子必不可少的。萨翁派所使用的法器有卦、令牌、宝剑、朝简、戒方、玉龙、印、木鱼、铃钟、海螺、等。其中大部分法器在科仪法事中也当作一种乐器来使用。
  朝简:木制,长1尺3寸,形似尺子,以漆涂成红色,在仪式中,高功登坛,双手捧朝简,如对天庭。
  印:铜制,上面刻有具有深刻教义的文字。印是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
  木鱼:木制、形似鱼。直径2—3寸,以漆涂两层,里红外黑,音色清脆,念经时使用,一字一击,在演唱时作节奏性乐器。
  铃钟:铜制,钟形,直径2—3寸,内有小舌,摇动碰内壁发出清亮的响声,上端为“山”字形,象征“三清”。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演奏时也作节奏性乐器。
  海螺:海螺的壳,吹响时发出“呜呜”声,如战场上的号角,只有在声势浩大的仪式中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如发丧(出殡)时,声势浩大。所有演唱演奏高潮迭起,这时吹响海螺,众人一声“起”抬起棺木,孝家便会哭得呼天抢地。
  2、打击类乐器
  在萨翁派道场器乐中,除法器类乐器外,还有钹、铛子、大锣、铙、铰子、鼓等打击类乐器。
  鼓:膜鸣乐器,直径为1尺2寸,下为木制。以漆涂成红色,上用牛皮蒙制而成,音色厚实饱满,延音较短,在表演中负责密集型的节奏。
  其余铛、大锣、钹、铙、铰子都为体鸣乐器,铜制,形状不同音乐也不同。分别放置经案两边,左边一般固定摆放锣、铛子、铙、铰子,其中锣和铛子由一人同时演奏。而铙和铰子由另一人同时演奏,但一般情况铙与铰子是替换着使用的,如铰子音色清脆且短小,平缓时用,铙音色刚硬,激烈时用。右边固定摆放鼓、钹和木鱼,由一人同时演奏,钹有时也被用来代替磬进行使用。
  3、曲牌
  萨翁派道场音乐的曲牌种类繁多,常用的有《四平腔》、《野马过桥》、《川一胡》、《川二胡》、《川三胡》、《上山虎》、《下山虎》、《上朝锣》、《下朝锣》等。在一坛仪式中会用到多个曲牌,运用起“间奏”作用的曲牌串联起来,每种曲牌较短小,多以两小节或四小节重复使用。另外《上朝锣》和《下朝锣》分别运用在一坛仪式的开始与结尾。以下是《四平腔》锣鼓总谱:翁派道场音乐的启迪
  (一)萨翁派道场音乐与蜀文化
  仁怀自古是“川盐入黔、商贾云集”的地方,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在北宋时期。仁怀原属于今四川泸州管辖,现与四川古蔺接壤。由于地理原因,仁怀地区深受蜀文化的影响。蜀宗教兴盛,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东汉时期,巴蜀产生了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宗教——道教。东汉顺帝时期,张陵(又名张道陵)率家人及弟子等到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并逐渐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覆盖西蜀东巴、北至汉中的传播区。大约在3世纪初,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四川也是正一道(天师道青城派)的发源地,元代不少正一道法师进入贵州,传播了较为丰富完整的道场音乐。萨翁派就是传自四川峨嵋正一道。
  仁怀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属于内陆地区。这一带的农民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易于满足,小富即安,不求宦达,延续着休闲的习性和传统,这与蜀文化的本质是一致的。蜀文化本质就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当地在萨翁派道场音乐唱腔中,常出现“yo”、“ya”、“ei”“an”、“ma”等衬词,这是本地居民语言习惯中常带的语气助词,这在四川方言中也是处处存在的。
  (二)儒、释、道三教合一世俗化
  明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盛行。三派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与整合,如“三教堂”的出现,即孔子、释迦、老子并祀于一堂。萨翁派的科仪中,仍有这样文化交融的存在。如经案正上方挂着的众神像,第一排是“三清”。第二排是道教众神仙。再往下的正中央是释迦牟尼,弥勒等佛像。吟诵的经典也有《金刚经》、《诸品经》等佛家经典。
  五、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的命运总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经历了兴盛衰败的过程。而道教在经历了数次劫难后,已遗失了太多的文化瑰宝,现如今的道徒多为识字不多者,因文化修养不足和口传心授的学艺方式,给道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作为音乐人,我们肩负着力保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的责任。逝者已逝,失者已失,民族音乐不能再迷失!

推荐访问:仁怀 道场 交界 考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