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6:56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及其在关联原则下的翻译] 陌生化手法的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19-01-19 06:20:01 浏览数:

  【摘 要】“陌生化”表现手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陌生化”翻译手法虽然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但译语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是渐进的,有些文化内涵由于牵涉的背景较复杂,往往造成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时的认知困惑。因此,在关联原则下进行陌生化翻译,能在把握好“陌生化”翻译的“度”和协调译文的“陌生化”的可接受性平衡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 关联原则 意象翻译 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8-02
  
  一、引 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原为文论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正式提出,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意指文艺创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艺术技巧,这种技巧“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从而尽可能地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除文论范畴外,“陌生化”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二、关联原则下的陌生化翻译
  针对文学作品的多元陌生化特质,其翻译无不需要译者的独具匠心和创造力。译者不能对原作的内容、形式及意象进行完全彻底的“创造性破坏”,使之“脱胎换骨”,也不能照搬原文。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语言交际就是为了获取某一个体的注意力。因而,语言交际就意味着所交际的信息具有关联性。“关联”主要用来指话语命题与语境集合{C1,C2,C3,C4…Cn}。具体体现在顺应翻译过程的语境成分、言语结构、翻译选择的动态过程。“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总是试图找出对方话语同语境的最大关联性,将因语境差异而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
  怎样在关联原则下实现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翻译并找到和作者最接近的认知语境和审美价值呢?笔者认为,既要兼顾到准确解读文本中话语的隐含内容,又必须合理地保存作品的形式和意境,并要解释和处理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多维的转换,以实现作品的形象再现。
  1.意象的翻译
  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这一概念,是物象与言外之意的结合体。本节讨论的“意象”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约定俗成的特殊形象。但是这种形象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传递这引起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威尼斯商人》第四章第一场景中的一段台词:
  SHYLOCK These be are Christian husbands! I have a daughter;
  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ra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We trifle time; I prey thee, pursue sentence.
  梁实秋译文:
  夏 基督徒的丈夫就是这样!我有一个女儿,我宁愿她嫁给巴拉巴的后裔中的任何男子,也比嫁给基督徒好些!我们是白费时间;我请你,快判决吧。
  注:巴拉巴,即让出十字架给耶稣的那个强盗。
  朱生豪译文:
  夏洛克 这些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丈夫!我有一个女儿,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基督教徒,别再浪费光阴了;请快些儿宣判吧。
  这段台词是夏洛克(Shylock)在法庭上听到格拉西安诺(Gratianio)希望她妻子升天后乞求天神诅咒时说的话,表达了夏洛克嫉恨基督徒的心理。在此例中,“Barrabas”这个意象源自《圣经》典故。“Barrabas”在原语中的语用意义能迅速激发原语读者较强的联想意义,但是中国读者却不能获得相同的联想。朱生豪将“Barrabas”一词译成“强盗”,力求忠实于原文之意但没有采用原文的表达,他译出了原有意象的语义信息,但是未将原有意象的文化审美信息译出。而梁实秋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并且文后加注的手法,尽可能保留原有意象以增加中国读者的经验,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意象的审美信息和语义信息通过这种加注的方式得到了传达。
  2.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种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提炼的、广为流传的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表达方式,包括广义上的各种谚语、俗语、俚语、格言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的翻译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文化对话,它的首要前提是对差异性的确认。对差异性的确认,并不局限于习语的外在属性,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价值话语、情感倾向以及意识形态立场的确认,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这种差异性,还要考虑如何在译入语读者头脑中建立起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间的关联。比如说梁实秋在翻译“midsummer madness”这一习语时就注意彰显文化差异。
  请看《第十二夜》第三幕第四场的台词:
  MALVOLlO If not,let me see thee a servant still.
  OLIVA why,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
  梁实秋译文:
  马 “否则,你还做你的管家。”
  奥 噫,这简直是夏天的热狂。
  朱生豪译文:
  马伏里奥 “否则让我一生一世做个管家吧。”
  奥利维亚 哎哟,这家伙简直中了暑在发疯了。
  这是一段豪富的女伯爵奥利维亚(Oliva)与管家马伏里奥(Malvolio)之间的对话,马伏里奥受女仆的愚弄,对奥利维亚异想天开,在女主人面前出尽洋相,奥利维亚认为她的管家很疯狂。从异质文化对话理论角度看,“midsummer”的汉译问题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深层对话。该词在中西文化体系当中具有截然不同的话语意义。“midsummer”与认知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套他所能认知的或通过推理可获知的全部事实,它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所追求的语境效果赖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如果我们以中国文化替换西方文化,该词所能产生的联想意义就消失殆尽了,因为夏日在中国的文学认知环境里是与炎热酷暑联系在一起的,读者对夏日产生的联想和情感跟英国读者不一样,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夏日带给英国人的联想主要是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生命精神。梁实秋将“midsummer madness”译成“夏天的热狂”,向中国读者传递出某种喜剧色彩。从心理角度出发去分析,梁实秋是借助“心理距离”来呈现一种显隐关系。“心理距离”是由英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的,布洛认为,“人在审美时获得的审美体验与‘心距’有关,要获得令人满足的美感,即实现移情,审美者必须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距。” 习语就是利用表里双层语义这一距离模式,使读者获取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这是习语的绝妙。翻译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陌生化”,从而引起读者对语言媒介本身作进一步的解读。梁实秋的译文正是产生了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虽然一开始也许会令译语读者感到陌生,但它们一般很快就会融入译语,并逐渐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以上以意象翻译和习语翻译为例,可以看出梁实秋处理具有明显异国文化内涵的内容时采取陌生化翻译手法实现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陌生化翻译手法虽然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但译语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是渐进的,有些文化内涵由于牵涉的背景较复杂,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译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补偿方法,比如说加注的方法。总之,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使翻译思维运作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认知语境,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最大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 翁显良.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5~204
  2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NewYork:Routledge, 1995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郑海凌、许京.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距离”问题[J].中国翻译,2002(3)
  5 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2003(4)
  6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48~51
  7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3):51~54
  8 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

推荐访问:陌生化 文学作品 关联 手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