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4:34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张成起 散文椅子 试析张成起新散文的主题

发布时间:2019-01-19 06:28:48 浏览数:

  摘 要:张成起人生阅历丰富坎坷,其作品感情丰富、坦率真诚,倾诉了一代人的苦乐心声,具有灵动深远的现实精神和趣味横生的阅读快感。作者具有文以载道的写作观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作品不是或不仅仅是写风月的美文,而更是写风云、写惨淡人生的警世通言。
  关键词:张成起;母爱;乡情;对腐败的憎恶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11-01
  
   张成起人生阅历丰富坎坷,其作品感情丰富、坦率真诚,倾诉了一代人的苦乐心声,具有灵动深远的现实精神和趣味横生的阅读快感。作者具有文以载道的写作观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作品不是或不仅仅是写风月的美文,而更是写风云、写惨淡人生的警世通言。试析张成起新散文的主题,主要显示了母爱、乡情、对腐败的憎恶。
   一、母爱―永恒的主题
   母爱是张成起重要的精神财富,以往的作品里多次写到母亲。在这本散文新作集中,《三个女人的命运》《童年记忆》《那年,我当了一次小买卖人》《唉……瞧我这命》等篇又都写到母亲,抒发了作者的爱戴之情。“一个目不识丁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农家小脚妇女,硬是挑起了一个七口之家(我们兄妹五人加上母亲和祖母)的生活重担。”(《唉……瞧我这命》)“如果说当年生产队记工本上价值仅够买一盒火柴的每一个工分中,浸透的是母亲的汗水,那一家老小七口人冬夏两季的衣帽鞋袜上,浸透的则是母亲带血的泪水了。” (《三个女人的命运》)母亲的辛劳、坚强与慈爱令作者深受震动,“用被子蒙住头,泣不成声。” (《三个女人的命运》)作者想辍学来为母亲分忧。老人知道后十分生气,坚决反对,“今天你看着妈苦啊,妈不怕,妈要对得起你那死去的爹,一个不少地把你们弟兄拉扯成人。想让妈少发愁吗?行啊,好好上学呀!妈盼着你哪!将来你要真有出息能上到大学,我到阴间里见了你爹也总算有个交代。” (《三个女人的命运》)在张成起笔下,母爱是朴素的,又是圣洁的,滋养了他的生命,培植了他的责任感,使他勇于担当,勇于负责。
   二、乡情―割舍不断的情节
   张成起作品中也写到醇厚的乡情。故乡的蛙鸣令他精神振奋,“晓风拂得寒星落,一夜蛙声到天明。”(《蛙声一片何处寻》)故乡的叫卖声让他终生难忘,“记忆中儿时的农村,几乎每一天总是从一声‘卖豆腐――’的吆喝声伴着晨曦此起彼伏的犬吠鸡鸣声中开始的。每当那一片黄土泥巴覆盖的房顶上一群高矮不齐、胖瘦不一的烟囱中升起炊烟由淡转浓时,卖豆腐的吆喝声便溜进了大街小巷。”(《依依村街叫卖声》)甚至连家乡的大白菜也让他赞不绝口,“我总觉得,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走兽飞禽,或是五谷杂粮,进口时刺激舌蕾的味感或有不同,而过腹后还田时的秽物味道应无大异。若非让我选出一种我最喜欢的菜,那就只有我家乡的那百吃不厌的秋冬大白菜了。”(《难舍难弃的白菜情缘》)张成起关于亲情、乡情的书写见证了传统精神资源向现代性转换的可能。五四以来,文化精英们普遍以张扬个性为旨归,家族文化、乡土文化被一再批判,亲情、乡情也随之变得可疑。客观上说,传统文化确实压抑个性,更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之进行改造有其必要性。但是,传统是人本身的一部分,与人须臾不可分离,改造的途径只能是导引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换。经过百多年的迷失与摇摆,中国人的现代化之旅逐渐找准坐标,步入轨道。在这样的语境下,张成起的散文写作,重申亲情、乡情的宝贵价值,对于孤独、疏离的现代人是一种精神拯救与慰藉。它显示了传统精神资源向现代性转换的某种可能性。
   三、对腐败的憎恶
  当下生活纷繁复杂,矛盾重重,是否能够真面人生困境,揭露百姓深恶痛绝的官场腐败等种种丑行,确实考验着作家的良知。尽管从一个个被媒体曝光的案例中,从中央公布的数据中,从百姓的切身感受中,人们已经清楚的知道官场腐败的严重程度。但是,直面这些丑行,却仍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在每一个贪官背后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有着官官相护的权力支撑。一旦把笔墨深入其中,把贪官的真实人生暴露出来,把其背后的东西全盘端出来,写作者也必须有为说真话付出代价的精神准备。张成起因《解读李真之死》《我与程维高的是是非非》等以反腐败为题材的散文独树一帜,引起普遍关注,他直面官场丑恶的胆识、对现象背后隐藏的黑幕的思考、对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的追问、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改变了许多人对官员作家的看法,成为人们钦佩的大勇者。如果张成起的创作仅仅停留在对李真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上,那么,随着李真的命赴黄泉,随着程维高的退出政治舞台,随着这一个案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以此案为题材而引起关注的作者也就会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是,丑行仍在发生,张真、王真们仍在铤而走险,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如此疯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善与恶、贪婪与恐惧之间的较量?张成起继续关注并思考着,写于2009年的《走进电网高墙》把这一思考推向新的高度。作品最大的力度在于作者已经从个案走向宏观,从腐败现象走向贪官的心灵深处,在强烈的环境反差和内心冲突中凸现心灵的扭曲和变形,其人性深度远远超出同类作品。腐败问题是社会的毒瘤,已经严重伤害了执政党的机体,影响了国家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尽管近年来整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铤而走险者仍旧络绎不绝,前赴后继。是什么动力让这些玩火者如此嚣张,如此欲罢不能?难道这些贪官就能够置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家人的幸福甚至身家性命于不顾,在犯罪的路上越滑越远? 张成起先生看到,这些高智商高学历的贪官绝没有“愚蠢到把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装进自己的腰包,还分不清是对还是错的程度”,而是“潜规则”把他们带向不归路。规则是一种制度性的制约,而潜规则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方式。“潜规则”不在明处,却是人人尽知。靠着“潜规则”,一些人一夜暴富,一些人“黑白两道”通吃,一些人甚至因此受到表扬奖励,飞黄腾达。更可悲的是,“逆流”并非支流,腐败并非个案。而“守规则几乎成了‘保守’、‘死板’乃至‘傻帽儿’的代名词”。于是一些本来并未有犯罪企图的人也“迷茫了,动摇了”,“卷进了难以自拔的罪恶漩涡。” 张成起追问:“今天的某些‘潜规则’已不是潜行于地,而是几乎横行于天了,到底是谁之责?”“我从不怀疑中央惩治腐败整肃政纪的决心”,“但反腐败的成绩却仍难抹去我心中的忧虑。”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批判,更是一种有勇气的追问。在这种追问和忧虑的背后是一颗盼望腐败能够得到根治,盼望党风真正端正起来的拳拳之心。
   张成起对这些扭曲的心灵的描述是真实,更是有人性深度的。让读者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腐败的代价,也显示了文章自身的力量。《走进电网高墙》中,作者走进这些贪官的内心,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他发现,他们一心一意的“挣分”,靠挣分减刑。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这是高墙外的人无法体会的心情。
   总而言之,张成起的散文是美好的。它为这个时代留存了一份亲情,一份乡情,一份真诚,一份正义。它为这个社会的结实、稳固提供了一份精神保障,为生活于其间的人提供了一份生活下去的意义与希望。这就是张成起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地方文化视域下的河北新散文研究》,课题编号:HB11WX001。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洞透人生与历史的迷雾[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白烨.中国年度论文选[M].漓江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散文 主题 张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