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8:47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你们有良心吗?专偷病人救命钱【陈菊梅:我对得起病人和良心】

发布时间:2019-01-20 06:22:18 浏览数:

  她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归国的医学女博士,87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传染病防治一线扎根63年      一提到传染病,你会想到什么?会不会敬而远之?   “传染病不可怕。”她坚定的微笑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平和。她慈祥的面容,柔和的话语,让患者忍不住去亲近她,寻求帮助和鼓励。
  她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归国的医学女博士,87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传染病防治一线扎根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她是新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拓荒者之一,中国最早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并应用到临床的第一人,首创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被纳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
  她为病人而科研,临床永远是她的课题来源。为了安心工作,她摘除扁桃体,割掉阑尾,拔光了所有牙齿。她不接“红包”,不谋私利,把病人当作亲人,为病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以病人快乐为快乐,以病人幸福为幸福。
  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我离不开病人”
  2011年11月的一天,自动叫号系统悦耳的女声已经响过多遍,无人应答。护士长走进诊室:“陈教授,叫了好几遍也不见个人影,要不把这个号作废了吧!”陈菊梅想了想:“等等吧,先看下一个。”
  上午11:30分,送走了今天预约的最后一位病人,护士长进来准备关电脑,劝道:“病人还是联系不上,今天估计不能来了,您下班回去吧!”陈菊梅摇了摇头:“再等等,患者挂一次专家号不容易,可能有什么事耽误了,我再多等一会儿。”
  中午12:40分,一位满头大汗的小伙子跌跌闯闯地跑进了五诊室,气喘吁吁地说:“谢天谢地,陈教授,您还没下班……”原来,他刚出门车就坏在了路上,手机也没电了。面对一脸愧疚的病人,陈菊梅轻声安慰他:“不着急,先擦擦汗,坐下歇歇。以后来复诊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一定等你。”
  面对患者,陈菊梅总是态度和蔼,细致耐心。
  每一个周四的7:40分,87岁高龄的陈菊梅都会准时坐在302医院五号专家诊室,等待迎接第一位患者。提前20分钟,是为了事先做好准备,不耽误患者就诊时间。
  当老病号们来院复诊时看到陈菊梅还在,心里除了踏实还有疑惑:陈教授怎么还没退休?特别是2009年陈菊梅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后,望着曾经步伐矫健的她一步步挪进诊室坚持出诊时,患者和同事们心里是又心酸又感动。
  陈菊梅的回答很简单:“我离不开病人。”302医院院长吕吉云感慨地说:陈菊梅教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工作了63年,可以说把生命和青春都献给了传染病防治事业。如果让她离开病人,她心里会一定“憋得慌”。
  陈菊梅的门诊一天定量是十个号,但往往会变成十七八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太多了,她只好尽可能多加几个。因为怕上洗手间耽误患者就诊时间,陈菊梅一上午通常不喝一口水,也不离开诊室一步。但毕竟出诊时间有限,尤其近些年因为身体原因,陈菊梅不得将一些患者委托给其他医生诊治。
  涉及到患者的事情,陈菊梅的态度永远认真。302医院军人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文瑾就收到过这样一张纸条,上面工整的字体写着:张文瑾主任,将这位病人移交给你诊治,请妥善安排,陈菊梅。看着老教授的字迹,张文瑾觉得,手里这张轻轻的纸条不只是前辈的一句嘱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别看83了,我也是一名战士”
  陈菊梅是一名军医,是医生,也是战士。无论前方是什么情况,只要人民有需要,战士永远冲锋在前,从不退缩,陈菊梅亦是如此。
  解放军第302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也是全军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每次突逢重大灾难,随着救援部队奔赴前线的总有这支特殊队伍。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302医院遵照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先后抽组1个医疗队和6个防治队奔赴一线,面向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执行疫病防治任务。当时83岁高龄的陈菊梅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到灾区了解情况。院领导劝她不要去,她却说:“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
  震后的城镇满面疮痍,在废墟上的一个满头银发的身影特别显眼。战士们看着陈菊梅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瓦砾堆上忙碌,便找来一根木棍给她。她拍了拍身上的军装,笑着说:“看到了吗,小伙子,就算我83岁,也是战士!用不着拐棍!”
  五月的蜀地气候潮湿而闷热,稍一活动,汗水就让厚实的迷彩服箍在了身上。“陈教授,您别累着,换件衣服再走吧”,怕老教授中暑,同行的302医院政治部主任杨清仁建议道。陈菊梅摇摇头,她不搞特殊化。伙食只有面条,简单的一碗,没有任何调味。她吃的很快,一会儿还要继续深入重灾区做实地调查呢。
  “不到一线看一看,我就不放心,就没有发言权。”她与几位将军一道,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到了北川县城、老北川中学、擂鼓镇、汉旺镇等废墟现场,查看部队营区、灾民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对卫生防疫机制和环境消毒等进行了全面评估。陈菊梅运用一辈子积累的传染病防治经验,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进行科学预测和客观分析,提出了“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三项重要的防控建议,主持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等书籍,下发到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手中,为灾区医院预防院内感染,确保灾区不暴发传染病提供了科学指导。
  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陈菊梅教授不单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在平时也敢于担当。”她经常提醒身边医务人员:“有一些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必须严密观察,当机立断,果断处置。怕担风险,当断不断,就有可能耽误时机,酿成严重后果。作为医生,首先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的努力。”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两岁麻疹患儿急诊住院,当时患儿呼吸困难,以往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但多耽误1秒,患儿就有可能一口气憋死。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动手,立即切开气管救人。
  “出了事怎么办,算谁的?”有人质问。“出了事,我负责!”病人是第一位的,只要对病人有利,陈菊梅不怕扛责任。1996年,一位肝硬化腹水患者,经过陈菊梅的缜密分析,最终确诊为:被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三重感染”,并且还是慢性重型肝炎晚期。这类患者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怎么治?用什么药?陈菊梅拿出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运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方法,破例给予服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中药,并加用扶正、补脾、补肾等方法……决战217天,这位病人最终起死回生、康复出院。
  
  藏在抽屉里的获奖证书
  几十年来,不论是当临床医生、科主任,还是当专家组成员、组长,凡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陈菊梅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但到了工作总结和评功评奖的时候,她总是见荣誉就让,见名利就躲。
  陈菊梅是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低转氨酶的第一人。1973年,她发表这项研究成果,却是用“302医院二科”署的名。论文发表后,军内外同行纷纷前来向陈菊梅请教,她都毫不保留地作介绍。不久,根据陈菊梅的研究成果,某药物研究所与某药厂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降酶药物,获得了国际金奖。看到陈菊梅的研究成果被别人拿去报了奖、赚了钱,很多人为她鸣不平。陈菊梅却淡然说道:“我研究药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不管是谁生产出来的,只要对病人有好处,得不得奖、谁得奖,这些都不重要!”
  发表学术论文或申报科研成果奖,她常把年轻人放在前面,有时她干脆就不署名。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在老师陈菊梅的指导下进行儿童肝脏衰竭病例课题研究。从选题、思路到研究、总结,陈菊梅亲自把关定向,从收集临床病例到协调研究机构,她亲力亲为。在申报医疗成果奖时,朱世殊理所当然将老师定为第一作者,却陈菊梅自己划掉了,并反复叮嘱:“绝不要署我的名字!”没办法,朱世殊只能在上交材料时悄悄将名字填上,再把获奖证书锁在自己的抽屉里……
  2002年春天,302医院党委考虑用老专家的名字对新病区的4个园林命名。可在征求陈菊梅意见时,她婉言谢绝了:“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都是些凡人小事,根本不值得张扬。活着,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死了,也不希望为自己留什么名。
  陈菊梅面对病人的各种“表示”,也是这样“固执”而又“婉转”。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的,治好病是应该的。只要你们的病治好了,满意了,我们这些当医生的也就放心了,满足了。
  302医院老院长吕占秀说,如果医生都像陈菊梅这样把病人当作亲人,社会上的医患关系怎么会紧张?在302医院老政委倪衡金的眼中,陈菊梅是“编外政委”,从组建学科到吸引人才,对302医院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在老伴儿陈国仕眼中,陈菊梅是好妻子,是孩子的好母亲,他外出工作十余年,陈菊梅一人将儿女抚育成才;在学生们的眼中,陈菊梅是好导师,从工作到生活都提供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采访的最后,我问陈菊梅行医至今有没有什么遗憾或后悔?她毫不沉吟地回答:“我最满意的是能工作到87岁,我没有什么遗憾,对所有病人都尽心了,我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良心。”
  责任编辑 张向永

推荐访问:我对 良心 起病 人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