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14:4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谢赫气韵生动_浅释谢赫的“气韵生动”

发布时间:2019-01-20 06:30:40 浏览数:

  摘 要:中国南朝齐、梁时代的画家、绘画理论批评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绘画理论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提出了“六法”,因此,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气韵生动”一词的理解作了阐释,如“气”、“韵”、“气韵”、“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关建词:气;韵;气韵;生动�
  
  谢赫�生卒年不详�齐、梁时代的画家、绘画理论批评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古画品录》一卷,南齐谢赫撰,赫不知何许人。姚最《续画品录》记有对他的作品所作的一段评论,从姚最评论看,谢赫是一位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有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他所画的仕女服饰多变,可大体判断他是宫廷画家。但他却留下《古画品录》一卷,主要乃品第二十七个画家的优劣,而将其分为六品。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绘画理论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提出了“六法”,因此,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什么是“六法”?文中已归纳: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但谢赫对“六法”未作详细的说明,这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群,他们有的以字释义,有的作随意的引申,一直争议不断。对“六法”的诠释,既要看到历史的继承性,又要看到它在当时的具体含义,既要注意具体品评中的意义,又要从总体上把握,各种随意的解释都不能是谢赫的本义。“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乃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容易理解的。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亦以微薄之言来略述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讲“六法”,第一就是“气韵生动”,但在评论历代名人画中,他并没有用“气韵”这个词,或用“气”,或用“韵”,拆开来品评的。并且说“气韵生动”时,到底“生动”一词,是作为某种独立的意义而与“气韵”相得益彰呢?还是作为一种自然的效果,并无其它的独立的意义呢?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1、“气韵生动”的“气”
  “气”,首先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组成天地万物、人身肉体、自然生命的物质性元素。《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同时,“气”也与人的精神、智慧有关。《论衡・论死篇》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气”这个观点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气”既然跟人的精神、个性有关,因此,很自然地把“气”的概念引入人物品评和诗文批评。常指一个人的品格、气概,以及作品中透露的力的、刚性的感觉。如曹丕“文以气为主”,其中的“气”主要指作家的主观气质在文中的体现。在当时有“气力”、“气势”的说法,也有常用“骨”字加以象征。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建安的诗“慷慨以任气”,钟嵘《诗品》谓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钟嵘所说的“骨气”实际上就是刘勰所说的“任气”的“气”,都同于“气韵生动”的“气”。谢赫对张墨荀勖的品评是“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这里的“骨法”,谢赫又称为“动笔”、“笔迹”,也称“用笔骨梗”,是指由线条的紧劲而给人以力之感。因此,谢赫的“气”,既是指线条形象的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指形象以外所表现的精神风貌。谢赫所谓“观其风骨”的“风骨”;“颇得壮气”的“壮气”;“神韵气力”的“气力”,也都是“气韵”的“气”。骨、风、气三字常是同义,大都是指作品精神方面的体现。
  魏晋时代,人物的品藻,也多以“气”作为标准。这在《世说新语》有记载:
  羲之高爽有风气。
  ①
  �有虚令之秀,清胜之气。�②
  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③
  从以上可看出,人物品藻中的“气”,是指一个人形体容貌中所显露的某种精神、气质或情调。这种“气”因人而别,或“高爽”或“清雅”,这是由于不同的禀赋而形成的。
  2、“气韵生动”的“韵”
  “韵”开始只同音乐有关,后来用于文学之上,由于人物品藻也把人的声音作为品评的标准,于是“韵”也用来品评人物。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流注于人的形象之间,从形象中可以看出来。例如:
  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品藻》)
  初若熙怡,容无韵。(《赏誉》)�④
  “韵”是人的才气、智慧、精神气质的体现。魏晋人物品藻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它常用“风”“神”“骨”“气”“韵”等这几个字组成词。如“风情”“风韵”“风姿”“风骨”等;“神气”“神情”“神清”等;“清韵”“情韵”“体韵”等。这些词都是通过视觉给人的感受,这是人的第一自然,但是这些视觉上的东西要反应对象的内在精神面貌,有时不免有些偏颇。把“韵”用在绘画上,神形相融,这是人的第二自然,如董其昌把“气韵”一词只当作“韵”来体会,用一个“淡”字来作“气韵”的内容,倒与谢赫的“韵”的原意是相符合的。因此,用单个的字词来解释“气”或“韵”,不把它放在实际的审美对象中,是很难说明白的。
  3、“气韵”兼举的含义
  “气韵”一词用在人物身上,其含义与单个的“气”或“韵”意思相差不大,都是指人的风姿神貌。谢赫的《古画品录》,只是就作品而言“气韵”,不曾把“气韵”的观念,应用到作品对象的人物身上去,但作品中的“气韵”,是来自作品对象的人的“气韵”。那么,谢赫说的“气韵”到底指什么呢?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品评人物画时,所提到的“气”的地方有六处,提到“韵”的地方四处。
  �一品�卫协,“颇得壮气。”
  张墨、荀�:“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二品�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
  �三品�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
  �五品�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
  丁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二品�陆绥:“体韵遒举。”
  顾骏之,“神韵气力。”
  �三品�毛惠远,“力遒韵雅。”
  戴达,“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从这些品评的用语看,所表达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不同词语所蕴含的含义也有所区别。所谓“颇得壮气”,指画面形象颇能体现人物豪壮的气概。“风范气候”意谓人物的风神气质,表现得极妙,到了神化的地步。形容描绘得精细,但人物缺少生命力,就是“乏于生气”。
  再看“韵”,“体韵遒举”,“体”指体态风貌,“韵”指从形体表现出来的风姿、神气。“力遒韵雅”,是生命力强盛、劲健,精神高雅的表现。
  这样看二者区别并不大,这都是线条形象以外的精神境界。谢赫没有在品评时使用“气韵”一词,但“气”“韵”单独使用与“气韵”的含义大体一致。但这也不能说没有区别,画家的性格有刚柔,注入到作品当中,当然也有刚柔。谢赫的所谓“气”,实际指的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而所谓“韵”,指的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韵”的阴柔之美,必以超俗的纯洁性为基柢,所以是以“清”“远”等观念为其内容。凡论“气”,均以“韵”为基调,也必有一定的“韵”,否则为“无韵”之“气”,或“死气”,“气”必显“韵”,“韵”以“气”为基础,“气韵”是画面极致之美的统一。谢赫的“气韵”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谢赫对“气韵”的品评,主要是对于人物的气质、格调、品貌等内在精神状态的评定。钱钟书对谢赫的“气韵”下了一个十分明白易懂的定义:“气韵匪他,即图中人物栩栩如状耳。”�⑤
  4、“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有的人把“气韵生动”解释成以“生动”形容“气韵”,“气韵”需要“生动”地表现出来,认为“气韵”与“生动”是主从关系,也有人持异议。那么谢赫的原意是什么?试将谢赫的《古画品录》加以分析,他对各家作品的评鉴,不断直接或间接的用到“气”和“韵”的观念,但除了对最后一名的丁光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的“生气”一词以外,没有应用到“生动”的观念。“生动”原是人物精神面貌的评语,顾恺之《论画》中,有“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仪容,不尽生气”的话,生气似乎可以解释为生动,但这只是对人物表情的品评,而把这意转化为作品的品评应是受王微的影响,他在《叙画》中写到:“横变纵化,故动生焉。”,王微在这里强调了绘画中生动的感觉是由画面形象左顾右盼,纵横斜正决定的,由此生发出来的整个画面凛凛然的风致和韵味。顾恺之“骨”“神”的概念和谢赫的“气韵”的观念,实际上都以“生气”为根柢。姚最的《续画品》评到谢赫时有“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的话,这话应解释为:在“气韵”上,还没有穷尽到“生动”之致,实际是说“生动”由“气韵”而来,“未穷生动之致”,即是“气韵”还不足。这样一来,“生动”一词,在当时只不过是作为“气韵”的自然效果加以叙述,没有独立的意味。就道家思想而言,“气韵”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力的升华,所以有“气韵”便一定有“生动”,有“生动”不一定便有“气韵”。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谓:“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这也说明了“气韵”是这一词中的决定者。画中有“气”即有活跃之生命,即有蓬勃之精神,即有“气韵”,故无需再要“生动”形容,一幅画,有“气韵”足矣。因此,“生动”只是对“气韵”的解释,它们应当是主从关系,这样,这句话应是:“气韵,生动是也。
  注释:
  ①《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6页。
  ②《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7页。
  ③《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4页。
  ④《语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⑤《管锤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54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史》,张建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中国画论史》,楚默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3]《中国绘画通论》,阮荣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4]《中国绘画史》,俞剑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
  [5]《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世说新语校笺》,杨勇著,中华书局,1984年2月。
  [7]《中国美术全集》,黄宾虹,邓拓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

推荐访问:气韵 生动 浅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