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14:15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官员精神状态之问卷报告】 状态焦虑问卷

发布时间:2019-02-06 06:16:55 浏览数:

   精神状态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而言更是如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那么,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是否需要再次强调“两个务必”?影响官员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官员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精神懈怠?……为此,本刊对福建省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做出分析和评述。
  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其中,对官员发放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对民众发放250份,收回246份,回收率96.3%。调查主要结论如下:
  对官员精神状态官民评价不一
   当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如何呢?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怎样”时,大部分官员表示“敢于负责、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此比例达到61.74%;有33.04%回答“一般,如果领导有交办,还是会认真完成的”;也有4.35%表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回避矛盾,得过且过,不去得罪人”;还有0.87%回答“管他什么,先推掉再说”。而百姓被问及“您如何评价当前官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时,55.84%回答“一般”;30.52%认为“很差,混日子、不负责任、推诿现象比较严重”;仅有13.64%认为“总体上是好的,工作主动积极负责”。由此可见,对于当前官员的精神面貌,官员的自我评价和百姓的评价结果不一。
  务必坚持“两个务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强调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呢?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必要”的官员占了65.22%;有33.04%的干部表示“应该提,可是作用不大”;还有1.74%的同志认为“没什么必要”。详见下图:
  
  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官员工作积极性
   当前,精神懈怠现象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所抬头,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最大危险。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查中,在问及“您认为影响您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时,官员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比例最高,达到53.19%;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困难多,负担重”和“工作性质按部就班,不需要太多创新,故谈不上积极不积极”,赞同比例分别为15.65%和14.78%;另外,“上级领导都不积极,我再积极也没用”和“干多不如干少,不出差错就行”的赞同比例均为7.83%。可见,做不到奖惩分明的工作风气和工作机制不但不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热情,还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激励机制和追责机制缺失
   精神懈怠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何为主要原因?调查中,在“您认为目前官员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题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追责机制,官员没压力没动力,‘居安不思危’”一项的赞同率最高,在官民中分别达到51.30%和61.69%;其次是“官员自身思想境界不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认同率在官民中分别占34.78%和53.90%;再次,选择“缺乏合理交流机制,长期单一岗位重复劳动,容易产生疲劳感”的官民分别有20.87%和18.83%;“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官员产生盲目乐观、固步自封的心态”认同比例分别达到6.96%和11.04%;此外,认为“工作压力过大、负担重,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的比例分别为18.26%和7.79%。如下图所示:
  
  克服精神懈怠之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竞争力度、严格监督机制
   我国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社会结构即将发生更为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这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而“精神懈怠”恰恰是改革攻坚的大敌,能否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个严峻考验。根治精神懈怠出路在哪里?调查结果为我们给出了答案。“综合运用组织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严格监督”的赞同率在官民中分别为51.30%和75.79%;“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官民认同比例依次为52.17%和44.16%;“严格问责制”依次为26.09%和29.87%;另外,“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教育、纪律教育”认同率分别为21.74%和10.39%。由此看来,要克服精神懈怠,主要办法是: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大竞争力度,三是严格监督机制。详见下图:
   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官员的精神状态与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坚决摒弃平均主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竞争力度,完善、严格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追责机制,克服精神懈怠。张朝丽(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
  
  解读1
  
  从“两个务必”谈起
  □游劝荣(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记得胡锦涛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第一站就去了河北西柏坡,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看来,这一举动,是颇有深意的。
   毛泽东同志这“两个务必”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间点上提出“两个务必”,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并引以为训的:其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业已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并没有被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表现出了足够的居安思危的反省精神,不断地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毛泽东同志把即将到手的全国政权和即将开始的进城执政,当作“赴京赶考”,把自己当作学生,接受人民的检验,接受执政的考验。这说明,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成绩,还保有足够的清醒,也展示出这个即将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定会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这一点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其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和即将取得的胜利,也并不满足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而是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因而强调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强调要继续艰苦奋斗。当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又有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和更加宏伟的目标,这是一个执政党永葆其青春活力的动力所在。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执政党,这样一个新生政权和这样一群共产党人中有的只是“积极向上”精神,有的只是“大干快上”的朝气,连恋爱找对象都得到“青年突击队里”找。在他们的辞典里,不可能找到诸如“精神懈怠”、“滑坡”、“慵懒”这样的词汇。
   6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单就发展速度而言,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果不算人均的话,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不可否认,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走向前台之时,正值我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为改革面临攻坚克难,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和加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执政党及其执政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也对我们形成了空前的压力。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客观、冷静地分析形势,评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就极有可能陶醉于成功的鲜花和掌声中,就容易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上。曾几何时,不是有些人整天津津乐道于举国体制下赢得满堂喝采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自诩自己赶德超日,已经成为世界“老二”,要跟美国一起平起平坐当“G2”了吗?有九十年历史,执政了6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长期执政并在执政中取得了辉煌成绩之后沉醉于鲜花和掌声之中,忽视了前进中的矛盾、问题与困难,只听得进赞扬,却容不得批评更毋论反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甚至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的状况,正是精神懈怠的一种突出表现。这也是历史上几乎所有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权最终难以为继甚至崩溃的重要原因。正是以史为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作为执政团队执政伊始,就带领执政党及其全体党员重温“两个务必”,足见其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
  
  解读2
  
  精神懈怠的病征
  □刘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环城工委)
  
   “精神”,相对于形骸而言,是指人的精气与元神。《吕氏春秋・尽数》有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就更深层次而言,即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等,哲学上通常称其为意识。精神是一个人健康、信仰、志向、勇气、意志、毅力、韧性的综合体现。而精神“懈”、“怠”,则行为松懈懒散、怠慢不敬。
   精神懈怠的病征,除上文所列之外,还有如下主要表现:
   其一是:对待党的事业,缺乏热情。在“懈怠”者心目中,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空、谈宗旨太泛,对现阶段亿万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热情。表现在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是认真执行,而是穷于应付;对待本职工作,不是全身心投入,而是敷衍了事;面对矛盾纠纷问题,不是直面应对,而是绕道而行;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是挺身而上,而是回避退缩;对待工作任务,不是审慎决策,而是“拍脑袋”行事,急功近利;出了问题,不是认真解决,敢于担当,而是上推下卸,甚至欺上瞒下。
   其二是:对待群众,缺乏热情。在“懈怠”者那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对待群众的疾苦,不是竭尽全力帮助解决,而是敷衍塞责,甚至漠然视之;对待公利和私利,不是公私分明,而是公私混淆,用公权换私利,把自己的私人利益置于人民群众利益之上;在处理同群众关系上,不是把群众当亲人,而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作威作福。
   其三是:对待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热情。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懈怠”者却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于“不学无以明智,不学无以广才”的箴言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的真理,他们或者充而不闻,或者搞表面文章。这些人往往不读马列、只信鬼神;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装潢门面,忽悠领导和群众;更不愿真心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指导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干。总之,他们在这些方面,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甘当一名庸者和懒者。
  
  解读3
  
  懈怠不懈怠老百姓说了算
  □黄洪旺(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本次调查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在被问及“您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怎样”时,大部分的官员表示“敢于负责、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比例达到61.74%;而群众被问及“您如何评价当前官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时,则有55.84%回答“一般”,30.52%认为“很差”。这样的反差耐人寻味。
   也许官员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但与群众的看法相差如此之大,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值得推敲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官员是否懈怠,是否积极有为,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这种与百姓感受偏离的“自我感觉良好”,说明官员们还不能从更客观更贴近群众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责和作为。
   应当说,大多数官员的勤政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吃三睡五干十六,五加二,白加黑”这样的工作强度在不少地方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曾做过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统计显示,观察对象总体平均每工作日工作时间为9个半小时,超过了国家法定时间;干部加班是常事,甚至周末的一些活动实际上也具有“变相工作”性质。媒体上也曾报道,一位副县长称自己 “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因此,要看到很多干部是真累、真忙、真敬业。那么,为什么老百姓还不买账、不认可呢?
   这首先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官员精神状态不对头,或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不讲原则,奉行“好人主义”;或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民间流传的“一杯茶、一根烟、看看报、聊聊天”的官员形象,并非空穴来风。还有一些官员贪图享乐、腐败堕落,近年频频有官员出事落马,影响恶劣,损害了官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声誉。更为关键的,忙得多,并不代表忙而有效、忙而有功。“忙”或许代表了多数官员的工作状态,但并不必然地代表老百姓的满意度,若是没忙到点子上,忙到百姓心坎里,再忙也是“穷折腾”。
   近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的,“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比如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一些地方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而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此次调查老百姓的评价不高,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们目前的制度和体制还需要改进。
   前面提到的社科院研究报告指出,“研究工作”、“会议”、“出差”和“批阅文件”等4种工作方式,占被观察对象周工作总用时的62%,而“走访慰问”、“接待来访”、“谈话”等3种需要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方式,一共只占5%。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领导干部用于“陪同上级领导或本行政区域外的来访人员视察调研、参观考察等接待活动方面”的时间占9%。这种工作方式及特点,正是群众中一定程度存在与领导干部的疏离感的重要原因,也是在“懈怠与否”问题上看法官民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官员的忙和累,不是体现在干事业、谋发展、尽责任上,而是忙在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看上去忙得不可开交,但就客观评价和群众需求而言,“无用功”太多,该干的却没干完,该干好的还没干好。这种形式主义,越忙越是南辕北辙,老百姓自然不会买账。更要警惕的是,一些官员政绩观不正确,只唯上、不唯实;只做显山露水、外表风光之事,不行打基础、利长远之为;没有把群众认可、群众满意放在心上、落到实处,群众对此自然嗤之以鼻。
   总之,只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解读4
  
  精神懈怠成因分析
  □徐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天下太平时,最大的危险就是懈怠。观古今中外,各国政党,特别是拥有辉煌历史的那些政党都会在守成时期面临这样的危险,不同的是能否正视危险的存在,找准原因,制定“对症下药”的良方。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产生精神懈怠原因不外有四:一是信仰动摇,二是制度缺陷,三是外部压力缺失,四是教育管理松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共产党员在信仰的旗帜下一往无前的奋斗史。信仰看似空洞,实则不然。对于一个共产党人来说,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决定了他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为这一伟大事业矢志不渝、奋斗终身。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反观当今世界,思想观念多元交锋、价值理念多元碰撞,使我们不少党员干部信仰动摇、信念淡薄,不信马列信鬼神,求神拜佛,测字算命,把自己的前途命运 “问计”于神灵。一些党员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很盛,整天忙于应酬、陷于事务,热衷于在高档酒楼、娱乐场所穿梭流连。内在精神动力消退了,人的精神必然懈怠,状态当然萎靡。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除了党员干部自我要求放松之外,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此次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目前官员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题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追责机制,官员没压力没动力,‘居安不思危’”一项的赞同率最高,在官民中分别达到51.30%和61.69%。这说明,能否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关键还是靠制度建设。当前,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不少缺陷,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比如,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统一的责任追究制和有效的监督制度,做好做坏一个样,想做事的人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不想做事的乐得做“南郭先生”混日子,长而久之,自然就使精神懈怠风气滋长。从根本上说,只有制度建设,才能对党员干部的行为动机有着强烈的反馈性暗示,使他们的行为在科学公平的制度中得到正强化,在不科学、不公平的制度下得到负强化,从而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情绪和动机。
   危机意识的缺失,也是造成精神懈怠的一大诱因。先贤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毛泽东同志早就预见,执政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在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安全感”以及长期执政带来的“执政惰性”面前,更容易产生精神懈怠的问题。正如黄炎培先生对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仔细检视,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不振的种种表现,无不与此有关。我们党经历了从危机深重时代到和平繁荣年代的转变,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环境大大改善,那种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逐渐消失,这使得部分党员干部的懈怠情绪逐渐上升。我们必须始终警惕这种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危险,防止精神懈怠“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的局面出现。
   精神懈怠虽然表现在干部身上,很多根源却出在教育管理上面。一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上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是干部存在精神懈怠的直接原因。有的领导在日常管理时好人主义盛行,不愿得罪人,宁可误事,不伤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领导对于精神懈怠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有往自己腰包里塞钱,只不过是平庸一些、懒惰一些,无伤大局,对精神懈怠者总是以“批评教育为主”,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危及不到“官帽子”,“懈怠”多年,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如此一来,精神懈怠自然滋生蔓延。
   历史经验表明,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前所未有,但共产党人战胜精神懈怠的决心、信心也是前所未有。只要我们清醒地正视问题的存在,保持高度自觉和坚定,就一定会有治理良策。
  
  解读5
  
  克服精神懈怠三思
  □薛侃(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一个人精神懈怠,会渐生颓废之气, 导致“朝气消而暮气生,锐气遁而惰气深,清气降而浊气升”,最终走向消沉堕落;一个政党精神懈怠, 同样容易垮掉,其结果是“政怠宦成的有之,人亡政息的有之,求荣取辱的有之”。历史教训弥足深刻,现实危险尤须警醒。
   防止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保持共产党人良好的精神状态,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坚持思想化人。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查究以往反腐案例,一些党员干部的倒下,多是由放松了思想教育而起。对此,必须常怀戒备、警钟长鸣,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入党为什么”、“掌权干什么”、“将来留什么”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状态。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但从现实情况看,现在有思想问题的人不少,会做思想工作的人还不多;宣传教育的方式手段不少,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还不多。一些地方开展思想工作空洞教条,板起面孔说教,不着边际、不及实际,对思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各级干部存在的认识困惑,起不了释疑解惑、疏导情绪、提振精神的作用;一些人做思想工作较为功利,选择思想工作对象“看菜下筷”,对发展前景看好、即将提拔的干部,争着去“谈话谈心”,而对存在思想“亚健康”状态、真正需要精神关怀的干部则充耳不闻、避之不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用好这一传统优势,既抓好集中教育活动,更重视日常思想交流;既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既关注人的思想进步,更关心人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那些工作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的基层干部,更需要关心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在思想解惑、工作减压上予以更多支持帮助。
   消除精神懈怠的危险,还应善于以事业聚人。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强烈的事业心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共同的事业追求最能凝聚起共同的精神意志。近些年一些国家执政党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丢掉了共同目标和事业追求,党员精神疲软、信念淡薄、内心空虚、斗志丧失。这很值得警醒。当然,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不可谓“事业心”不强,但忙的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对党的事业缺乏忠诚度和责任感,不是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想事干事,而是以个人的升迁进退来谋事谋人,把党的事业当副业对付,把谋取私利当主业经营,为一己之私精心盘算,这种“精神亢奋症”是精神懈怠的另一种表现。对此,亟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发展的共同事业上来,把激情和动力汇聚到党的事业上来,激励大家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干好工作、推进事业、促进发展,在为共同事业齐心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和保持党员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关键还在于制度管人。干部的精神状态既要靠个人自觉,更要靠制度激发、机制倒逼。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做了有益探索尝试,比如深圳市实施公务员聘用制,将“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倒逼公务员更加用心尽力;武汉市实施“治庸计划”,实行严格问责,有效地治理了庸官、懒官、“太平官”等问题。由此看来,建立健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用人机制,才能使优者恒优,劣者警醒。如若不然,则良莠不分、优劣不辨,不仅指望不上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很可能产生可怕的“逆淘汰”。在干部人事管理中要坚持经常性的“吐故纳新”, 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通过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建立和实施规范可操作的干部退出机制,使那些懒散、平庸、堕落的人没有立身之地,不能也不敢懈怠。
   只要官员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精神状态和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就会赢得群众满意和尊重。

推荐访问:问卷 精神状态 官员 报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