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5:08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近当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当代公墓发展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9-02-10 06:17:54 浏览数:

  摘要:通过对当代公墓的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的公墓发展进行总结,探讨当代公墓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当代,公墓,类型,进程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emeter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metery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explores contemporary cemetery design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words: contemporary, cemetery, typ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公墓背景
  墓地作为人死后的居所,人们以生前的经历作为借鉴来设计人死后的居所,希望死者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甚至死后能享受到比活时更好的状态。
  (社会背景)中国的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丧葬发展与它的社会时期是息息相关的,如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的陵墓等级最高,按照生前的等级在地下营造同等豪华的陵寝以供死后享用。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的时期,宣扬的是人人平等,生而平等,死后也是平等的,所以有了公墓,即公共墓地,用来埋葬国家各个阶层的死者。
  (文化习俗背景)公墓的设计融入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以及传统的墓葬习俗。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与自然的交流非常多,这也促使人们的意识是尊重自然,对于人的来源的认识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所以中国流传最久远的安葬方式是“入土为安”,即土葬。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墓地的需求量激增,而资源的有限促使1956年实行了殡葬改革,由传统的土葬转变为火葬。传统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十送寒衣的祭祀活动得以继承。
  (经济技术背景)原始社会,对于死者只能弃之,任由自然界生物链的循环使尸体融于自然消解中,进入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埋葬死者于地下,并在地上设立标志以便祭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有了埃及金字塔,泰姬陵,明十三陵这些经典陵墓建筑的产生。随着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墓大量建设并且其设计等级很高,也融入了现代的社会观和技术力量。
  2.公墓概念及其功能属性
  公共墓地就是供人民大众逝后安寝的集中地,逝者多由亲朋好友来安葬,故会在墓葬中表达出生者对死者的情感,故会将对生者的评价引入到墓地设计中,将公墓形成逝者的居所,甚至是逝者的城市。
  1)公墓根据建筑种类可分为三种:
  一是建构物,如墓碑,纪念雕塑等;
  二是单体建筑,如仪式厅,骨灰堂(塔)等;
  三是建筑群体,即仪式厅和骨灰堂以及墓葬区等建筑根据一定的空间秩序组合而成。
  2)公墓根据功能可分为:
  a).停尸堂,如法卡斯雷特停尸堂;
  b).墓地,如佩里―拉蔡斯墓地
  c).火葬场,如恩斯科德林区火葬场;
  d).殡葬综合体,如利根殡葬综合体;
  e)骨灰盒安置堂,如荃湾骨灰安置堂;
  f)公墓,如八宝山烈士公墓。
  3.公墓的内容及功能
  1)公墓的内容
  公墓建筑的规模由其功能决定,基本构成包括业务,殡仪,火化,骨灰寄存,墓地,办公和辅助用房。简言之,公墓要满足死者,生者和工作人员三类人群的要求。公墓首先要满足安葬死者的需求,当代安葬方式是以火葬为主,然后将骨灰放置在骨灰盒中进行安置。公墓是人们追念哀悼的场所,亲朋好友会举行大型的送葬仪式,送死者最后一程,其后进行下葬仪式等,纪念日进行祭拜。工作人员分为四种,一种是负责对外接待,一般设置在公墓的入口;第二类是安排丧葬的人员,通过专门的通道将死者运到墓园,然后对其进行一些整理,如换衣,化妆等,再将其放入纪念厅中供亲朋瞻仰,最后由大家送入火化室。第三类是后勤人员,第四类是管理人员。公墓设计中要考虑各种人群的流线,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代公墓。
  2)公墓的功能
  公墓的功能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对服务区,即业务厅和办公;第二是丧葬仪式区,即举行送别仪式的告别厅,火化场等;第三是葬区,即土葬的墓地,骨灰堂等。
  4.公墓的发展历史进程
  1)国外公墓建筑的发展历史进程
  公元前7世纪,罗马人是比较早的对公墓有理性认识,他们将公墓建设在城市外围的,使墓地空间成为城市的保护区。将公墓建设为死者的城市,成为城市的中死者与生者的交流圈和生者交流的公共集会场所。
  中世纪到18世纪,教堂作为埋葬地,以祭坛此为圆心向外埋葬。由于卫生和用地有限的原因将公墓迁于郊区,公墓的建造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种是19世纪的风景式墓园,选址在环境优美,地形起伏多变,水面宽阔和森林茂密的环境建造死者的“花园” ,以便生者前来悼念并利用良好的环境营造适宜的社交活动场地。
  第二种是草坪公园式墓园,将墓地里各具特色的雕塑式墓碑,自由的道路和小径改为大片的草坪,墓碑也是统一的规格嵌在草地中,公墓内的雕塑和纪念碑也是由墓园所有者统一设计的。在此时期,公墓的纪念性不单单由墓碑和文字来传达,墓园的总体环境布局也开始承担这样的功能。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战争纪念墓园,世界大战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产生了战争纪念墓园。该类型的墓园主题是战士的安息地。风格虽然也融合地景,但是风格更趋向于与军队的氛围相似。
  20世纪功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建筑领域的学院派退居其后,工业大革命的产生也改变了世界生存的方式。设计师们选择更为简洁的几何形式来体现人们的情感。
  2) 国内公墓建筑的发展历史进程
  丧葬行为自古至今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仰韶时期,在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墓葬区是在村落外围,由壕沟与村落进行划分,这就是在氏族公社时期的公墓。
  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差异,产生了专为皇族和贵族权利阶层的墓园。陵墓建筑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建筑以安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使死者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同等的待遇。地上建筑则用做祭祀和安放神主,以满足生者的尊崇和缅怀场所的需求。
  城市的公墓是建在城墙之外,郊区的公墓则是多是以村落或家族为单元,在其周围的用地上建造村庄的集体墓葬区,选址多在地势高,以达到逝者保佑守护生者的感情寄托,也有利于排水。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殡仪制度的改革,公墓逐渐占据了社会安葬的主导地位。公墓的选址多在城市的近郊,安葬方式由土葬变为了节约型的火葬,壁葬,树葬,海葬和土葬的多种方式。公共墓园也多将土葬,火葬两种结合起来,甚至多种结合在一起设计的综合性墓园,公墓的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
  5. 小结
  公墓是记录人们自然生物规律痕迹的地方,也是供后者祭祀和沉思的地方。人们的认识从消耗自然转换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所以当代的公墓设计多向园林式生态墓园方向发展,设计中赋予精神内涵,吸引人群到来,给予公墓真正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纪念性建筑》谭垣,吕典雅,朱谋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园林》总25卷159期
  3.《纪念性建筑》埃德温•西斯科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公墓 演变 中国当代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