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2:3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大漠漫卷西风去,于斑斓处听芳华] 处二作文《我的芳华》

发布时间:2019-02-24 06:33:08 浏览数:

  10年10月15日晚,郑小瑛执棒厦门爱乐乐团,在厦门市爱乐岛・音乐厅成功举办了题为“丝绸之路”的交响音乐会。交响乐《丝绸之路》的作者正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享誉海内外的华人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该作品于2007年由John Ferguson执棒澳大利亚Pro―Musica交响乐团,在墨尔本市政厅世界首演,获得成功。此次储望华《丝绸之路》的厦门首演,也是其交响乐作品在国内的首演,得益于作曲家投身交响音乐创作不竭的动力以及指挥家――郑小瑛教授以“关注、支持和推动国内外华人作曲家创作的优秀交响音乐新作品”①为己任的使命感。据悉,郑小瑛在储望华的博客里偶然发现了该作品在澳大利亚首演的实况录音②,才使得这部优秀的作品登陆厦门。
  丝绸之路作为历史题材被中外作曲家拿来进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声乐、器乐作品,独奏、重奏、管弦乐及歌剧等。对于这样一个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历史题材,储望华诠释的形象鲜明而不落俗套,富于现代气息而又雅俗共赏,诚为上乘之作。
  作曲家用音乐向听众展示了三幅滚动的历史画卷,其中布满了对丝绸之路的冥想:第一乐章,极缓板――小快板“崎岖之旅”,描写丝绸之路的古远与艰险,同时歌颂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两个文明世界的光明之路;第二乐章,行板――“开拓之旅”,记述了东方的商旅使节为探索西方文明,与众人离别,踏上征程,在荒漠中艰难行进,最终到达西域的历程;第三乐章,急板――舞蹈风格“生命之旅”,描绘了在经历艰难险阻到达西域之后,来自东方的商旅使节与异国人民载歌载舞共同欢庆的场面。三个乐章在内容上一脉相承,乐章之间对比鲜明,乐章内部结构之间戏剧性冲突强烈。下面,笔者将从调性、节奏、配器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交响乐《丝绸之路》的创作特色。
  一、通过调性、节奏展示现代与
   传统的完美结合
  音乐由弦乐群的持续和弦开始,和弦的构成以二、七度为主,而稍后出现的铜管组的和声以四、五度叠置为基础,由此引发了笔者对这部交响音乐作品最重要的语言之一――调性的思考。
  引子和呈示部的部分乐段均呈无调性特征,奠定了作品的现代风格。笔者认为该作品阐述无调性的方式,并非如序列音乐、十二音体系等从节奏、音高、旋律等方面完全击碎传统的技术手段,而是仍根基于传统,通过新颖的和声、出其不意的旋律及多层次半音化进行来塑造无调性。如第一乐章为刻画沙漠的古远与艰险,所采用的和声以四、五度叠置为主,并穿插运用了尖锐的二、七度音程;旋律进行也以二度的级进与连续的四、五度大跳为主要框架;介于主调与复调之间的织体形式,结合各声部不规则的节奏等,都有效地弱化了调性的因素。再如第一乐章的高潮前,为制造“混乱”、“嘈杂”的音响效果以表现铺天盖地的沙漠风暴,作曲家将弦乐组细分为22个声部,纵向排列的和弦囊括了音阶内的12个半音,但每个声部组的和弦结构仍以三度叠置为基础,和声是由不同根音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复合而成,以音簇的方式做各自的运动。
  作曲家更多地侧重开发调性的语言,运用调性的方式也是新颖的。如第一乐章之第一主题“动力的崎岖”(谱例1)的处理:在旋律的下方,附加了一个大二度音程,给人以类似“错音”的感觉。笔者这样理解:把同旋律、不同主音?穴二度关系?雪的两个调“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异的“调式”,新“调式”的“主音”以紧张的二度和声音程形式存在。二度音程式旋律”结合多变的节奏,削弱了“单音”调式明晰的旋律线,深化了主题形象“动力的崎岖”。在储望华的诸多钢琴作品中,这种“捏合”的“调式”很常见,是其创作特色之一,应用在这里又有交响化的演绎。
  
  模糊调性、游离调性是作曲家用来塑造主题形象、发展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由英国管奏出的第二主题“舒缓”(谱例2),似是始于降D大调,却被纵向多层次的复调及弦乐声部刻画“风起沙动”的流动震音所掩盖,导致调性色彩变得模糊。从横向来看,“舒缓”的“主音”在出现后迅速“逃离”,呈现游离状态,大调的明亮色彩稍纵即逝。这种模糊处理的调性赋予音乐画面的色泽表现远远超出了对于调性本身的内在逻辑解释的意义。
  
  作品的第二乐章,调性趋于明朗化、清晰化,渐显出传统的轮廓。寓意商贸使节“远征”的主题a乐句是四度叠置的和声式旋律,为汉民族风格;而表现“离别”的主题b乐句是三度叠置的和声式旋律,为西洋风格。两个乐句共存于一个乐段,在节奏、音色上形成对比和呼应。作曲家在使用民族语言刻画形象的同时,似乎有意识地避免陷于单一的“民族化”的局限;而三度叠置的和弦的平行进行则有效地弱化了西洋调式功能进行的特点。(谱例3)
  
  作品有意为无调性、有调性、多调性提供了一个任意发挥的场所,其中东西方不同地域的音调同存共荣,信步起舞。它们作为历史情感和文化符号的依托而存在,之间的交替与切换灵活多变且衔接自然,似被作曲家信手拈来、任意组合,用以追溯历史的踪影。这种广纳多种技术和风格于一体的创作方式,凸显了作曲家坚实的创作功底,及游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娴熟与自信。
  现代音乐的创作关键在于节奏,节奏是现代音乐的本质、灵魂与核心――这是储望华在澳大利亚攻读硕士期间,“学习、研究、考察20世纪现代派音乐、作曲技法,特别是深入了解先锋派作品中的最大认知点和收获”。③《丝绸之路》一方面通过连续的切分、多连音、强拍的非重音处理、多层次的非对称结构等现代的节奏处理方式,结合旋律、和声、配器等手段塑造非传统意义的音乐形象;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色彩性打击乐器的节奏优势,作为背景因素,进一步丰富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作品体现在节奏方面最显著的特色是将打击乐器组从交响乐队中分化出来,作为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独加以展示。第一乐章的高潮处,写在“沙漠风暴”段落之后,表现一切归于平静,用节奏的“动”来反衬管弦乐队戛然而止的“静”。在这个段落,作曲家有意开发乐器之间节奏的复杂组合的最大可能性。节奏的发展似有诸多不确定性,却内藏逻辑――音乐的过程是由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组向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组转化的过程。其音响效果引人思考,给人以联想,如临海市蜃楼。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也有单独的打击乐段落,但区别于第一乐章,主要以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为主,以此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交织在一起的情景。
  这两个乐章单独展示的现代风格的打击乐段落,也许来自作曲家在创作中忽然闪现的灵动,或者出于一种“品尝”、“玩味”的心境;但却根源于储望华忠于自我的“洒脱”,及其独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观。
  二、用“色彩”与“力度”还原
  “情、境、意”的历史
  当代交响乐创作在配器上已经超越了“色彩”或“力度”两大派别明确的界定。色彩与力度作为交响乐队刻画形象、彰显戏剧性张力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段,往往共存于一部作品当中。以局部的色彩表现整体的力度或以局部的力度表现整体的色彩,完全取决于作曲家的理念及音乐本身的内容。
  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储望华所展开的三幅历史画卷是基于这一泛化的历史意义,概括出的三个特定的画面及情境,以此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第一乐章展示的是一个带有冥幻色彩的丝绸之路;第二乐章则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史。这两个乐章在配器上分别以画面性色彩、情节性色彩来表述,形象贴切,情节紧凑,色彩绚丽。
  第一乐章侧重画面性色彩,为此作曲家设计了一个长达77小节的引子。引子以“渲染”的方式呈现,由弦乐群不用揉弦的持续和弦开始,极弱处理。稍后,使用弱音器的铜管组和声式旋律在弦乐背景的衬托下缓缓进入,“画面”凄凉而壮美:向西方绵延伸展的是一条苍茫的黄沙之路,在远山的尽头,昏黄的落日之处。接着,木管组的solo旋律,自由漂浮地依次进入――类似“点描”的几笔勾勒,隐喻这条穿越沙漠、戈壁,途经各个地域、民族、不同文化的路,曾经留有人的足迹。弦乐组再次进入,音乐整体趋于动荡,旋律进行以大跳为主,和声充满紧张度。
  由圆号模仿的骏马奔驰的节奏引出第一主题“动力的崎岖”。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作曲家集中意志,运用冷峻的色调在画卷上任意泼洒,对广袤天宇之下的沙漠之神秘莫测进行了一番凝重的“特写”:劲风来袭,搅动沙海,大漠漫卷西风,黄沙遮天蔽日。之后,由打击乐器组单独的配合演奏,巧妙地捕捉到了在沙漠风暴之后,自然界幻化出的空灵般的海市蜃楼:一只被作曲家复活了的远古驼队从海市蜃楼中向眼前走来。
  第二乐章侧重情节性色彩,作曲家将乐队的各种色彩分化组合,用“讲故事”的语言重塑了一幅三维的、动感的历史画卷。引子以隐隐的律动表现丝绸之路的一端――古长安――在黎明的沉睡中苏醒,人影攒动,一片祥和。音乐以中提琴分部演奏的八度持续音开始,钢琴、颤音琴、木琴先后以不同的节奏、音高,同音反复进入。在音乐的发展中,作曲家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开拓者的祭奠情怀潜藏其中:我们能听出有如街巷、宫殿等典雅的景致;仿佛从庙宇中传来的木鱼的点缀;也有用钢琴、木琴模仿的古代编钟音色,与管钟、钟琴等共同演绎的古代宫廷音乐的瑰丽(谱例4)。由此联想到后来“情节”的发展,既有使用“全景拍摄”的朝野上下、王公贵族为远征者壮行的宏大场面,又不乏“分镜头剪切”的一行远征之人与妻子儿女将别时互诉衷肠的离泣。然后是商贸使节在远征途中孤独地行进,与来自西方的商旅偶遇,彼此在沙漠中穿行、你来我往。
  
  第三乐章使用快板节奏和富有舞蹈风格的音乐,表现商旅使节们在到达西域后,与异域民族载歌载舞、共同欢庆的场面。经过两个慢板乐章的铺垫,酝酿已久的戏剧性张力早已蓄势待发。音乐在收放自如的张弛中展开,干净利落。第三乐章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以交响乐队声部的迅速集中与发散、音响上夸张的膨胀与收缩来展示戏剧性张力。舞蹈风格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经第二小提琴、小号的变奏后,音乐便如脱缰的野马,驰骋而去,迅速进入高潮:弦乐组以三个八度的音域在中高音区强奏舞蹈风格的主题;木管乐组在中音区倒影变奏,同步呼应弦乐组;铜管乐组采用柱式和弦伴奏;低音乐器则反复地级进下行,与旋律声部鲜明对峙。音乐渐渐回落,并开始酝酿新一轮高潮。第二轮高潮是以乐队声部依次叠加、音响迅速膨胀的形式陈述:第二小提琴按3/4拍子、八分音符的律动重复演奏降A、G两个音,弦乐组其他声部则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以相同的节奏音型依次进入;随后铜管组各件乐器在弦乐背景的衬托下,用Sfp的力度处理,先后吹出号角般的和弦长音继续跟进;小军鼓的滚奏贯穿于膨胀过程的始终;管弦乐队几近极限的膨胀戛然而止,由两面大锣掀起的此起彼伏的轰鸣取而代之;全乐队以极不协和的音响爆炸式结束,一切归于平静。
  (二)以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组之间音色的对比、节奏的对峙、力度的对抗来展示戏剧性张力。在作品的再现部,经短小的前奏之后,舞蹈风格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重断弓奏出;在小军鼓的烘托下,气氛迅速热烈起来。首先是木管乐组与弦乐组用混合音色强奏的旋律与小号、长号尖锐的和声相对抗;随后由定音鼓主奏的主题在与木鱼、木琴强奏的主题相对抗;第三小号与第一、二小号构成的卡农与乐队伴奏相对抗;三支小号与三支长号强奏的主题与乐队相对抗;全体铜管乐组强奏的平行和弦式主题与乐队相对抗。在这一系列精彩的对抗中,作品完成了向高潮的推进并向结束的过渡。
  前两个乐章的配器侧重于色彩。弦乐通常细分为很多声部,铜管多使用弱音器,木管则被开发尖锐的高音或神秘的低音;似绘画般的写意、如临梦境般的幻化,富于联想的隐喻,都呈现了印象派配器的表现手法。第三乐章的富丽堂皇,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体现了浪漫派主要特征。结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笔者趋向于认同这种理解:《丝绸之路》“标题是状景的,音乐是抒情的;语汇是多民族的,精神是中国的;手法是现代派的,本质是浪漫派的”④――由此引申出以下内容的探讨。
  三、通过多元音乐语汇的交融来抒写
  多元文化的交融
  作品使用印象派手法抒发浪漫派情怀的重要依据是:其之写“情”,本质是写“人”,即写人类的文明,意在歌颂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交融。融汉族、中亚、欧洲等多元的音乐语汇于一体,用多元音乐语汇的交融来抒写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丝绸之路》一个鲜明的特色。作曲家在后两个乐章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场所。
  第二乐章为表现商贸使节在漫长的征程中与西域商队相遇、你来我往的情景,大量运用了以卡农为主的复调技术。卡农的主题来源于呈示部的“远征”主题,其旋律为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这里的复调织体的“玄机”在于:这个典型的民族风格的“远征”主题,被置于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三和弦背景下,而此处三和弦横向非功能的旋律进行又契合了民族五声调式的特点(谱例5)。对于这种精巧的结构安排,笔者以为:非纯粹的技术使然,而出自情趣化的故事表现。
  
  第三乐章开始,第一小提琴便在G弦以深沉饱满的节奏,奏出了舞蹈风格的主题a乐句。a乐句连同第二小提琴的倒影变奏b乐句,均采用了汉族五声调式(谱例6)。随即,作曲家便将这两个乐句做调式变奏,使之衍生成为具有浓郁的中亚风情的舞蹈音乐,并由三支小号热烈地吹奏出来(谱例7)。此后,中亚的音乐元素便被作为核心材料加以全面展开。于是以东方风格为“诱因”的主题与衍生的西方音乐元素融会贯通,成就了本乐章的独特风格。
  
  同样具有典型中亚风情的段落,出现在第三乐章的中间部。这是一个浪漫的抒情的乐段,由若干木管乐器的solo旋律构成。这个乐段其实来自储望华早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新疆随想曲》,他把该作品的中段稍加扩充、配器、移植,成为《丝绸之路》第三乐章的中部,更具色彩和意境。而在乐章的再现部,代表汉民族的五声调式与充满增减音程的中亚调式经过多次的交替陈述后,最终回到中国民族风格。
  不难看出,在二、三乐章作曲家对于多元音乐语汇的广纳吸收,实际上映射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一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包括贸易的往来、人文的互动等。在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东方的绫罗绸缎、瓷器、茶叶、生产技术经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带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拓也把西方的诸多文化融入到东方的文明当中,促进了东方文明的繁荣与兴盛。事实上自汉魏以来,中国每一次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无不隐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子;相反,每一次的自我封闭又都以巨大的牺牲,甚至是民族的存亡为代价。
  由此,储望华诠释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记述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以恢弘的气度展现出的巨大的“包容”的象征。这个“包容”意味着文化的“走出去”与“拿进来”,把民族的与外来的相融合――这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在心灵的驱动下,储望华将对丝绸之路的冥想和多年来蕴含于心中的澎湃提炼成精辟的交响音乐语言,作品同时也赞美了古往今来的人们为追求光明的前途,勇于开拓、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结 语
  “反右”运动和“文革”时期的储望华,有着坎坷的学习经历。他在1982年走出国门,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系学习作曲与钢琴,于1985年初获得该校颁发的硕士学位。在国外进修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领域、多种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及交响乐作品。他将现代的和声体系、复调织体、配器色彩、节奏因素等,综合地运用到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中,获得了巨大成功。1986年,储望华被澳大利亚音乐中心接纳为终身常任代表?穴Full Representation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Music Centre?雪,并在1987年荣获了澳大利亚最高学术水准之一的比赛――迈基作曲比赛大奖?穴Albert H. Maggs Composition Award 1987?雪 。该奖项的获得,为储望华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历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此,储望华便以“两栖”(澳籍华裔)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活跃在中澳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的舞台上。
  时隔近三十年,华夏大地才第一次奏响储望华创作的交响音乐《丝绸之路》。它的登陆似乎是作曲家一次意味深长地回乡之旅、探亲之旅、寻根之旅。当我们赞叹这部用辉煌、绚烂的交响音乐所颂扬的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时,细心的听众也许能够洞悉,在作曲家怀揣的炽热民族情结中,似乎夹杂着几分沧桑、几分孤独、几分乡愁与几分眷恋。
  
  ①厦门爱乐乐团《乐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五条,http://www.xmxpo.cn/yyzc.asp
  ②储望华缪斯社区,http://www.emus.cn/?芽29037/viewspace-36815.html.html
  ③储望华缪斯社区,《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习历程》,http://www.emus.cn/?芽29037/viewspace-41689.html
  ④作曲家鲍元恺对该作品中国首演后的评价,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47327340_0_1.html
  
  孔令伟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讲师(责任编辑 张萌)

推荐访问:大漠 漫卷 芳华 西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