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10:2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中国“意境”文化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发布时间:2019-03-16 06:22:57 浏览数:

  [关键词]意境 气韵 禅境 神韵 形神兼备      [摘 要]   “意境”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镜、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镜之中。意境与传神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意境是指在艺术中的一种情感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的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园林、戏剧等都十分重视意境与传神的理论。现在人们在艺术创作、欣赏和批评中仍然常常把“意境”与“传神”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中国画,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形神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
   在画人物画时,画家所追求的就是能为人物传神,即生动地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就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画家也要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才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意境中的景总是强调情的景;意境中的情总是强调景中之情,二者都不偏废,同样受到艺术家的重视。所以,作为意境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在艺术作品中既有完整传神的形象,又有丰富的情感,二者有机统一,才构成一种寄无限于有限的意境。意境作为一个对艺术进行高度概括的理论范畴,不但适应于诗,也适应于画;不但针对中国艺术,也可针对相应的西方艺术。古今中外的意境艺术均以情趣和意蕴取胜。中国古代美学有一著名命题“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的“言”是艺术语言、形式外观,具有时空有限性;这里的“意”即意蕴,它可无限生发,丰富而自由,具有时空无限性。总之,意境是一切优秀艺术品的共同追求和最高级的审美特征。艺术家创造意境的目的就是让接受者在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中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某种说不清、道不明、若有若无、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深层意蕴或深沉的哲思境界。
   在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文化元素运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首先,意境艺术强调情景交融,即强调人与自然,物与我,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在意境艺术中,艺术家不是对客观景物进行冷静的纯客观的模仿,而是有强烈的主体情感在其中。艺术家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艺术中,情与景高度相融,缺一不可,其中景是基础,情是主导。景是情的载体,如果没有景,就没有艺术形象,情就无所寄托,就不能化景物为情思。正因如此,要想使作品有意境,就首先要选好相应的景。为什么艺术家在表现闲适、超然的主观情感时大多选择深山幽谷、荒寺寒山、残山剩水、白云寒月等景象?就是因为这些景象所传达的节奏是舒缓的、色彩是淡雅朴素的、环境是空寂的,因而所表达的情就是宁静、恬淡、超尘脱俗的。当然,在意境艺术中情是主导,艺术家写景就是为了抒发相应的情,否则艺术品就缺乏意蕴、缺乏情趣、缺乏耐人寻味的审美深度。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曲历来被认为是元散曲中的绝唱,被推为“秋思之祖”,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对“秋”景的描绘,然后移情于物,做的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描绘出一幅苍茫萧瑟、悲凉寂寞、惆怅无边的秋思图。
   其次,意境艺术讲究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传神是指在艺术中通过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本质,包括其个性特征和个性风采。传神既指人物形象的传神,也包括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传神。传神的关键在于“神”即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在我国绘画、雕塑等艺术史上,很早就提出了“传神”的理论,并把“神似”、“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在我国汉代人物画都还是重形而不重神,以追求形似为主的话,那么到了东晋,顾恺之就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所谓“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从而做到“形神兼备”。由于在人的外部感性特征中,最能体现人内在精神的莫过于眼睛,所以顾恺之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第175页,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 “阿堵”就是指眼睛。据说顾恺之有一次画人,形体已经画好了几年,就是不画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身体画得好不好,问题不大,但眼睛是传神的关键,一定要有把握才落笔。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之“写”,强调的是艺术家心灵的主动性。在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上,形似是神似的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在意境艺术中,既讲形似,又不偏执于形似,更关键的是要做到以形传神,做到气韵生动。从总体上看,我国古代的艺术鉴赏还是认为神似高于形似。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只停留在形似,还只是模仿,只有达到神似,才表现为艺术创造。
   最后,意境艺术讲究虚实,追求含蓄,崇尚无限,反对一览无余。魏晋六朝对传神理论的论述,直接开启了唐代的意境理论。在唐代以来意境理论的影响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在不离客观景物的前提下,尤其重视、崇尚空灵意境,追求艺术的含蓄,在绘画中很注意虚与实的运用。含蓄就是不直说,而是追求婉转曲折,韵味深长,意在言外,让欣赏者通过有限的文字获得无限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一艺术效果,中国绘画追求简约,追求水墨的渲染,记白当黑,追求空白的意义,因为画面越简约留给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余地就越大,以致唐代以后,中国绘画日趋疏简,甚至元代以后出现“多一笔不如少一笔”的极端落墨原则。唐代的王维,他既是画家,也是诗人,还是音乐家。王维的诗画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这里的诗和画是作为艺术内涵两个方面出现的,不是指体裁形式。画是事物的形象,诗是主体寄托的情怀,二者有机的统一便成意境。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很像是一幅中国的淡墨山水。王维怀着空灵之心,看江水流向天际,看山色在有与无之间,他似乎在看山看水,又似乎在山水幻灭中领悟到生命的繁华与幻灭,他用仅仅十个字便传达出了无限的韵味,可谓意境深远。
   中国的诗歌“言外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西方艺术中讲的“寓意”、“意蕴”,或“哲理”,它们是艺术美或美感中最高特征,中外美学都把这种追求看成是审美的极致。它们构成了艺术品最深的层次,使艺术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我国画家吴冠中的国画《长城》中可以看出,画中苍山如海,碧波若岭,气韵十分生动。当然,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丰富于欣赏者的想像。艺术创造离不开艺术家的基本修养和创作实践,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不能淡忘艺术家在创作背后所付出的心血。
  总之,人物、动物、树木花草、山山水水皆有气韵,需要艺术家从大自然中去感悟、去捕捉。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中国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都是通过有限达到无限,由实到虚,升华超越于物象之外,追求一种博大深沉的宇宙观与历史人生观。在富于历史感的中国人心中,时间的观念相当之强。人事沧桑、家国兴衰都通过时间的流转而万象纷呈。从时间长流中,截取某个片段;从纷纭的万象中,摄取具有象征性或内涵性的事物,作为思维的焦点,这样,表面看来一刹那间的事,都因为来自历史长河,物象的形成,也都因为曾处于整体的一定地位而存在于悠悠天地之间,从有限可窥无限,在瞬间可体味永恒。(乔治・萨顿(美国)《科学的生命》江晓原/刘兵 译,刘��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意境艺术中,由于景是基础,艺术家不放弃形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一点让它区别于表现艺术;但情是主导,艺术家也不放弃情感的抒发,这一点又让它区别于再现艺术。情与景、意与境二者朴素的结合,其产生的奇妙效果就是意境,也是当今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艺术与文化》[M]. 李砚祖. 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艺术学概论》[M]. 彭吉象. 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3]《艺术设计学》[M]. 凌继尧.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黄晓利

推荐访问:中国 意境 艺术创作 元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