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2:2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和模式】中学语文杂志

发布时间:2019-04-09 06:37:56 浏览数:

  现行教材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学生已习惯了过去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认真听老师讲,反复模仿练习,就可以应付各种考试。而现在面对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课”构成的新课程体系,形成“由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组成的基础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必须要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形态。实践证明,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水平的学生由于课型结构的不同,教学效果接会大不一样。原因就在于事物的要素相同,但结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课型结构的优化,就是要力求运用各种教学要素的最优组合,发挥它最大的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应该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能力训练的依据,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教师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转化为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它的作用联系着教材和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材料,它们又直接联系着教师和教材。三者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信息传递、反馈的交叉型网状式结构系统。因此,课型结构必须有整体性。
  (二)序列性特征。
  序列即教学过程组织的先后顺序。课的进行顺序受制于教材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而又以学生的认识顺序为主要出发点。语文讲读课的序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它不象数理化教学那样按教材顺序向前推进,而是以课文为单位进行教学,一篇课文体现着作者一定的创作思路,但课文教学的构思不同于作者对文章创作构思,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文思路的序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序,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教师教学的序,那就是:找好始发点,从始发点出发,沿着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根纵向发展的主轴,向终极点运动,最后达成目标。
  (三)节奏性特征。
  教学的节奏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节奏波澜起伏,张弛得当,学生必然乐此不疲,因而教学效果必然好;教学节奏平板,过快或过缓都会影响学生情绪,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学中要有疏密、浓淡、急缓、曲直、抑扬顿挫等变化,种种变化归结为“张弛”二字。一般的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讲详细,节奏舒缓,让学生充分思考;教材中较浅易的内容,可以略讲,可以跳跃,节奏宜快,使学生不感拖沓厌烦。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型结构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巧妙的编成波浪式发展的教学结构流程,使我们的教学既畅行无阻,又有起伏的向前推进。
  (四)训练性特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依托于知识,但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能力,这个转化靠训练。课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阶段都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只不过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而已。感知阶段训练学生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运用阶段则训练各种能力的迁移。总之,阅读过程是一个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训练应体现在每一阶段,贯彻于全过程中。也就是说,训练是讲读课课型结构的一条主线。
  (五)控制性特征。
  一篇课文的教学既然是一个过程,那它就应该是一个有控制的系统。我们说语文教学是一个由始发点向终结目标运动的过程,这是从绝对意义上说的。而实际上在流动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来自阅读之外的和阅读本身的干扰和变化。这些干扰因素和变化因素,教师和学生中各个环节的反馈而知晓并实现调节,以保证教学在稳定状态中进行。——这就是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才能保证课型结构的真正优化。它指示我们在教学中,时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节奏,以及学生的情绪等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最有效的进行。
  二、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导入定向。
  导入,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始环节,它对全课的教学起着定向的作用。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常用的形式有:复习旧知、介绍原著、交代背景、解释标题、明确目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全课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完成任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联系、自然衔接;要精要简洁,不要在细节上展开,不能喧宾夺主;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思考性,能调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新课的兴趣,为学好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整体认读。
  认读,即学生根据教师在导入定向时确定的“向”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路、结构、语言等。整体认读的“读”,可根据文体的不同、教师条件的不同,采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或默读等不同形式。在读前应该提出认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认读要求应当是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整体认读是在教师定向基础上,在教学目标基础上,在教学目标控制下,根据具体要求进行的,这与课前预习的性质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应当把整体认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分析研读。
  分析研读是在整体认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构成课文的若干要素进行的深入探讨。这里所说的课文要素,包括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表现手法、语言形式以及课文中包含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知识。这种分析研读,不应是对课文各种要素的孤立研究,而应是有联系的研究。当然,这种分析研读,也不应是对课文各个要素的混合研究,而应确定一条通向终极目标的研读线索,将其他要素交织于这条线索。
  (四)整合评读。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对局部要素的分析,只能解决对局部要素的认识,不能解决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必须在对局部要素分析研读的经常上进行整合评读。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前一阶段获得的各个局部认识,加以综合,使之形成整体认识,并做出评价。评读的读,应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综合,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作提纲挈领的概述总结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整合评读之后,我们应指导学生整理本课所学的内容,把零散的展开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条理的知识,并复习巩固,贮存于学生各自正在逐步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中。为了巩固强化教学的效果,加深对课文及有关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运用,我们要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用课文作为材料的练习题。我们可以选用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也可以另编习题,还可以让学生编,或写读书笔记。巩固练习是由理解向运用的过渡,是运用的初级阶段,是促进转化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
  (六)外向迁移。
  外向迁移就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生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践证明,这六步课型结构模式,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原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它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控制下分析,再次综合;它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包含着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的两次质的飞跃,突出训练在由知到能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模式具有整体性、序列性、节奏性、训练性,加上实施中的不断调节控制(即控制性),体现了讲读课课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推荐访问:职业中学 浅谈 基本特征 结构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