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7:18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_我们要向范进学习吗

发布时间:2019-04-11 06:45:42 浏览数:

  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围绕孔乙己和范进的人物形象,组织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对孔乙己的评价比较客观一致。大多数同学认为,虽然孔乙己的身上有行为迂腐、思想愚昧的致命弱点,但却掩盖不住其热心、诚实和善良的一面。这些和周围人群身上的庸俗、无聊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那个黑暗而冷酷的世界中,放射出一丝温暖的人性的光芒。他的悲剧,其实在于没有牢牢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评价范进的主流意见则不够冷静。这部分学生认为,范进在科考的道路上历尽坎坷、饱受打击,而能始终坚持、永不言弃,委实不易。如果撇开其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不谈,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了。和他比起来,孔乙己显得多么平庸、懒惰,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范进为了追求人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青少年应当向他学习。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的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观点鲜明,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从课文中寻找材料来证明,语言表达也流畅,有的同学甚至语机甚锋,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表现有点失控,不能很好地掌控讨论的基调,以至于学生的思维变成了脱了缰的野马。这样,原本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除了形式上的热闹之外,便没有了实际价值。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且能表达出个人的观点,是非常难得的。但他们的世界观并没有真正形成,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缺少理性的思考。讨论中,学生对孔乙己的看法基本正确,需要修正的是,人物的悲剧命运要紧密地同当时那个社会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主要出在“向范进学习” 的观点上,并且持这种观点的还不是一两个人,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了。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位非常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深受封建科举制的诱惑,心灵严重扭曲,性格出现裂变。他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余次,到五十四岁时,方得“进学回家”。为了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不顾亲人在家挨饿,孤注一掷地去城里参加乡试。这可以说是名利之心极度膨胀,而失去了最起码的人性。这种人生态度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实现的也是自我的价值。金榜题名导致其喜极而疯,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这样的坚持和奋斗,只能算是利令智昏、冥顽不化,是不顾一切后果的人生的赌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受伤害的是自己的亲人。
  回顾范进的科考历程,可以说动机并不崇高,过程非常卑琐,而结果又极其龌龊。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拜会,先是赠银,后是送屋。范进对“关系学”可谓是无师自通,很快与之打得火热。对这一切的人生转变,范进是梦寐以求的,“噫!好了!我中了!”这句疯话,就真实地表露了他的心态。
  由眼前的这场分组讨论,我联想到现在的语文新课改。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加上多媒体的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比过去生动多了。但是,我们在迎来全新局面的同时,似乎还应保留一些好的传统做法。比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能否停用多媒体,只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我们能否超越课本节选的内容,适当地向课外延伸?课堂上,教师可作必要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或补充一些情节,理顺人物关系,然后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反复地阅读,用心地品味,正确地分析人物,理解作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或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只有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让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辨析、评论,不拘一格地表达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是可嘉的,哪怕说得不正确。但是,我们必须适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必须在备课时多考虑一些情况,多做一些准备。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说”,更要关注学生“说什么”和“怎样说”。
  (责编 张亚欣)

推荐访问:要向 学习 范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