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7:50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自主检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

发布时间:2019-04-14 06:45:09 浏览数:

  【敬畏生命】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  梁化乐  多年前深秋的一天,在温州仙岩去清凉禅寺的路上,我和当地一位挑矿石的农民结伴而行。
  上山的道是石阶路,步步登高。石阶路的两边布满了水泥修筑的青白色的椅子坟。椅子坟一座接一座,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挤挤挨挨地充斥着台阶路旁的一点点壅塞得狭小的空间。坟前的小墓碑上镶嵌着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大多都笑意盈盈、志得意满。我一边走一边看,要不是有挑石人做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会觉得瘆得慌,生怕哪座墓门突然打开,伸出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要同我聊点什么。
  “快了,越往上越少。”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
  果然,二三里上去,坟墓渐渐稀少,大片的橘树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长出了一口气。
  “活人也会被死人压抑。”我说。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他说。
  “是啊,你一天同他们碰两次面,都成熟人了。”我开了句玩笑。
  爬到半山,台阶路消失,进入一条山间沙石小道。穿过一片天然的草群,小路拐进一片树林。刚走进林子,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肯定是在我的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条小路,今天以这样让我无比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我做过无数次关于一条小路的梦:那条小路落满秋叶,落在深山之中,安详而静美。梦中的小路飘忽不定,不知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在那条小路上悠闲漫步,细细体会着美对我的恩赐。梦醒后,总以为美在虚幻之中,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吧。不像现在它来到我跟前。
  眼前的这条小路不过一米多宽,紧贴着一面长满苔藓的山崖。山崖上生长着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小树。在秋风的催促下,树们正抛撒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叶子,那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向自己的归宿之地。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虽有挑石工来回踩踏,但并无大碍。原来的沙石路路面已经看不见,路上只见片片斑斓落叶。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底层稍稍卷曲,色泽暗淡,那是先落的;上面的依然舒展,带着鲜润的光泽,那是刚刚从树梢飞下的。它们并不挤压,只是松松地铺着,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
  “歇得怎样了?快走吧。”挑石人说。
  这时,我才意识到挑石工还站在我身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了,你先走吧,我想再歇一会儿。”
  挑石人同我道了别,然后独自沿着落叶小路往前走去。他的一双穿着草绿色解放鞋的大脚“嗵嗵”地踩在落叶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他要赶着去挑矿石,那是他的生计。
  挑石人远去了,小路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我的目光又落回到这条小路上来。小路上树叶的色彩深浅不一,依然绚烂。它们或深红,或深褐,或黄中带点绿,或绿中带点紫,的确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我弯腰拾起一片树叶,这片叶子从中心到边缘同时呈现好几种颜色,犹如苏绣的用线,深浅有致。变化之细微神妙,让我感叹不已。这些落叶,长在树上时生机勃勃,在风中吐纳,在雨水中沐浴,现虽已脱离母体回归泥土,却仍以最后的灿烂显示自己的绝望之美。
  或许它们并不绝望,绝望一词只是我的主观臆想。它们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它们在空中飞舞盘旋之过程,恰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一地落叶一地诗,千姿百态胜春时。美不胜收的仙岩小路,你让我心生无限敬畏。
  回想刚刚走过的那条布满椅子坟的台阶路,我对温州人的生死观,不禁暗自哂笑。花巨资建造椅子坟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旧观念的肆虐,这让我感到可叹可悲可怜。
  犹豫再三,我终忍不住从那些美丽的落叶上走过去。我不是挑夫。我怕惊扰了落叶们的飘零之梦。于是,我踩着路边凸起的石块,像在南雁荡山小溪上走踏步石一样小心地走过这约有百米的落叶小径。
  1. 在写小路前,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椅子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文中写挑石工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挑石工这一人物形象。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今天以这样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的含义。
  4. 本文写了落叶小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既要分析这些文字本身表现了什么,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它与下文的关联。
  2.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必须先找出散在文中不同地方描写“挑石工”的文字,其次必须了解“挑石工”不是主要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明温州人的生死观,与“我”的生死观形成对照
  3.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而突破全句。本句中的关键词有“讶然”“惶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理解“讶然”“惶惶”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全句。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需关注两个关键词——“落叶”“小径”,要结合文中对“落叶”以及“小径”的描写文字,深入探究并概括落叶的特点、落叶表现出的生死观及自然规律,概括小径的特点、小径对落叶以及落叶的生死观的态度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通过写温州仙岩椅子坟数量多、密度大,以及墓主人用椅子坟象征自己的权利地位,表现自己人生圆满;照应文章最后椅子坟是温州人“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传统观念的肆虐”的看法;与下文落叶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形成对比,为作者批判温州人的错误生死观、升华文章对生死观的思考做铺垫。   2. “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一句写出了挑石工热情地关心别人,懂得安慰人的特点。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一句写出了挑石工对墓地的“压抑”氛围习以为常,对温州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基本认同。
  “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歇得怎么样了?快走吧”以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等句写出了挑石工迫于生计,无视“落叶小径”的“安详静美”,对生命和死亡鲜有思考和感悟,浑浑噩噩。
  3.落叶小径是“我”穿过天然草群,拐进一片树林后发现的,“我”始料未及,所以“讶然”;作者原来一直认为“现实恐怕不会有的”“美在虚幻之中”的梦中小路竟然出现在眼前,所以“心中惶惶”。
  4. (1) 落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深浅有致”,变化“细微神妙”,写出生命的终结可以用“最后的灿烂”显示“绚烂”之美。
  (2) 落叶“完成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飞舞盘旋”,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表明生命终结是自然的规律,面对死亡同样可以做到自由自在、洒脱坦荡。
  (3) 落叶“脱离母体回归泥土”是走向“归宿之地”,说明死亡是落叶生命的一种转化,不必畏惧。
  (4)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体现出对生命的自然终结,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
  (5) “铺满落叶的小路”在树林之中,人迹罕至,给人“安详而静美”的恩赐,让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美好意境心生无限敬畏。
  【生活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求 好
  林清玄
  ①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⑤ 工匠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 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真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⑨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⑩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11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改动)
  1. 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 请结合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作者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
  3.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4. 作者在文中提到“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作者的“忧虑”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追求怎样的生活品质。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不能大意,不能仅仅解答一个词语的含义,因为这个词是文中作者主要观点所在,因此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2.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本段文字一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再结合上下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在第四小节,很快便能概括出作者在本段的观点。
  3.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写作特点应考虑修辞、句式、常见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前者“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后者“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求好”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2.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如果说……”的疑问句式,主要阐明了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3. (1)表现手法上: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举例、对比、假设等说理方法的运用,如文章第③⑤小节运用假设、排比、举例等手法来阐明观点。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来阐明自己的价值观。(2)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
  4. 作者的“忧虑”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当今我们应具有一种求好的精神,应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不能错误地认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不以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应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使自己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灾难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们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选自2010年第12期《书屋》,有删改)
  1. 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3. 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关键是找准信息区域,准确筛选并加以概括。本题信息要点在第三小节,概括时分两步,先区分出三种记忆,再概括每种记忆的特点。
  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信息区间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命题人有意将这两个例子并列,实际是要学生加以对照,从而发现作者对两种做法的相反态度。
  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全文的一个总体把握,需要总体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理清作者全文依次讲了“对待灾难的正确态度”“灾难记忆的方式”“突出应采取文化记忆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灾难记忆对文化财富累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次概括,方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2.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3. 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

推荐访问:必修 直面 苏教版 自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