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10:2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思考】走出去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4-16 06:52:04 浏览数:

  【摘要】 自20世纪末中国出版“走出去”已经开始,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在出版物结构、版权贸易、数字出版等方面还不合理,缺乏国际竞争力。应以文化思想战略为引导,在版权、资本、机构等方面努力实现“走出去”。
  【关键词】 出版产业 “走出去” 版权贸易 数字出版
  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走出去”的方式涉及图书出口、版权输出、国际出版项目合作等方面。但是从不同角度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问题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出版产业发展。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法国有关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的协议;2005年7月下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通知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对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翻译费资助。2009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文化产业振兴纲要》,它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2010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产业“走出去”。而在微观领域里的出版单位对出版“走出去”缺乏明确的认识,努力还不够。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条款规定,中国必须要向他国开放出版市场,但却是阶段性、有限度地放开出版市场,这也使得我国出版单位缺乏足够的动力与冲劲,缺少“走出去”的意识。那么我国出版产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又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怎么来解决呢,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出版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出版不“走出去”,就不会真正融入全球化,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就会失败。另一方面,出版是一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出版“走出去”就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只有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信往来,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制度等为外国所熟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的宣传和方式都不够科学,使得我国的出版很难进入国外市场,出版的传播功能受到限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出版“走出去”就变的异常急迫。
  “走出去”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国内文化市场,只有国内市场成熟了,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未来短期内,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总体格局,还是政府为主导,各种机构为补充。长期内,要将绝大部文化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这个过程要快。而仅有的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文化及其载体要保持独立性,这要另当别论。
  二、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出版物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的影响,我国出版产业思想落后,应对全球化的态度消极,缺乏相应的产品开发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因此我国的出版物缺乏生产与创新,这使得在出版产业“走出去”中,出版物的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产业进出口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状况却不乐观,规模产值偏低,结构不合理。如表1所示,从出口看,2000年我国出版物出口1371.86万美元,2009年出版物出口为3498.83万美元,是2000年的2.6倍;而进口则远大于出口,传统出版物进出口贸易在总体数量和金额上仍存在着逆差。至2009年出版产业进口总额已经是出口额的8倍多。图1所示,在出版物进出口结构方面,图书占较大份额,2009年我国共出口出版物920115种次,其中出口图书855934种次,占93%;进口出版物820744种次,其中图书755849种次,占92%的份额,进出口图书比例规模大体相当。而其他种类出版物进出口都大大低于图书,但是它们的进口数量都大于出口数量。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纸质图书相对较多,数字出版物却发展缓慢。2009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进出口总额34531.2万美元,产生逆差27533.5万美元。
  2、版权贸易逆差缩小,结构不断完善,但仍然缺乏竞争力。在版权贸易方面,如图2所示,我国的版权贸易近年已经取得较快发展,但是贸易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版权贸易输出和引进总体上呈严重“逆差”状态。2009年我国共引入版权13793种,共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版权贸易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是1∶3.3。而这一比例在2006年为1∶6。版权贸易结构同样不合理。版权贸易中图书版权贸易量大,其他版权贸易量变化不大。2009年版权引进地区中,亚洲占主要份额,由于亚洲地区的地缘文化较为接近,所有引进数量较多。在版权输出的地区中,亚洲地区占比例也较大,尤其是台湾地区,有682种,占16%。
  3、出版单位体制不健全,民营出版单位地位缺失。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在2010年底全面完成改制,实现出版社系统的转企改制,使其走向市场化道路。但是从历史上看,我国国有经营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来都是不完全的。从出版社的主管部门看,对原有出版社的人员、人事关系还会有一定的照顾,还会有千丝万缕的人事利益联系;另外一方面,国有出版单位有一定的惰性心态,这也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因此我国国有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同时,我国的民营出版单位却还是处在体制之外,虽然现在民营企业与国企的合作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营出版单位也通过与国有出版单位合作获得了进入体制内的通道,但是我们还没有从制度上明确民营出版企业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主义出版产业中的进入界面。作为出版“走出去”重要动力的民营企业受到的制度制约,阻碍了出版产业的发展。
  4、数字出版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数字出版起步较晚,从2006年2月起,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10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加明确地对电子纸、阅读器的发展表示支持,这些政策极大地支持了数字出版的发展。2005—2009年间,中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年均增长99%,2009年为0.6亿美元。而在2005—2009年间,美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7%,2009年为14亿美元。很明显,我国在数字出版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行业标准化方面都处于劣势。尤其是在数字产业链方面还没有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相关环节的盈利模式和利益分配也不明确,这也制约了我国数字出版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出版“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树立新观念,形成新思路,引进新体制,宏观上重视出版市场体系建设,微观上采取市场化措施,加大版权贸易建设,有效地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
  1、以战略的眼光发展中国出版,以文化思想战略引导出版“走出去”。中国出版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划和认识,要在规划下统一国内出版业的共识,也要对国际市场有一个统一的布局和认识,只有规划好,我们的出版产业才能“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站稳。出版物是载体,其核心作用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应该对我国的文化思想进行梳理,把文化思想深深植入出版物中,只有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被他国学习,思考,我国的出版产业“走出去”才会变得容易而有效。
  2、进行市场化改革,把出版单位和出版人真正地推向市场。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我国的出版社在2010年要全部转制,走向市场,但是也要看到改革中存在着阻力,原有管理单位与其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阻碍了我国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把相关出版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把他们推向市场,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我国的出版业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在新世纪中有所发展,不能在加入WTO后,受到冲击而落后于国际出版业。
  3、强化版权保护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国内盗版行为比较普遍,对版权所有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大影响。与世界相比,我国缺少版权意识和版权保护制度。在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趋势的今天,国内版权保护亟待完善。我们应该加紧版权保护制度建设,在全社会建立起版权保护的意识。中国出版“走出去”,面向世界,应该遵循国际出版规则,一方面在国际上避免出现版权纠纷,影响我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合理保护我国版权,从自身出发强化版权保护力度。
  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途径
  1、加快中外版权贸易。版权贸易可以看做出版“走出去”的优先选择。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签约很多版权引入协议,但是版权输出的品种却较少。所以在版权贸易方面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做好全国出版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出版物数据库。其次,重视版权的衍生开发和保护。这方面以盛大文学为例,它的文学全版权运营受到世界出版界的追捧。盛大文学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实行全版权运营,跨行业经营。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在线阅读和无线阅读,还可以出版实体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者网络游戏、动漫作品,产生更大的效益。再次,充分发挥版权代理机构中介作用。因为版权代理机构是专业的中介机构,对贸易双方都有较深的了解,联系面广,对于我国来说,大部分国内出版人和作者等缺少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如果借助好的中介,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出版资本输出。和其他产业一样,出版产业参与国际间贸易,也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发展相关产业,较快与国际接轨。出版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就是出版资本对外输出,通过在国外参股、收购出版资源,直接以当地文化为基础,融入我国文化,使中国出版“走出去”。
  3、出版机构“走出去”。当今世界,出版传播市场基本上被跨国公司垄断,而中国大陆却对出版市场管制比较严格,许多出版领域不允许外资进入,这也造成了我国改革滞后,国有出版机构缺乏做大做强的背景和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在国际上一展身手。但是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全部转企改制,在现实上给予了出版单位发展的动力,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出版集团尽快走出去,到国外出版,办海外出版社,这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可以作为行业的先锋,采取“摸着石头过河”,“试错”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摸清国际市场情况,才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履行我国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
  可以预见,随着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产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对我国出版企业“走出去”扶持力度加大,我国出版领域发展的国内环境越来越好,有利于国内相关单位的发展,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给予我国企业走向国际更好的国际背景,因此出版从业者要利用这次机会,抓紧我国出版“走出去”的规划,积极融入国际化,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出版真正“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潘文年:中国出版“走出去”:出版行业组织的作用分析——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框架[J].出版发行研究,2010(2).
  [2] 陈金川:出版国际化与出版创新[J].中国出版,2010(3).
  [3] 于永湛:关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考[J].出版科学,2006(2).

推荐访问:走出去 中国 思考 战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