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8:4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对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现代辩证性思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发布时间:2019-04-26 06:52:14 浏览数: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盛行的礼乐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音乐的影响十分深远,现在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学科交叉的眼光,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重新看中国“礼乐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现象,文章将从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形式与内容、历史上对礼乐制度的批判、现代辩证的礼乐制度观上展开思考。
  【关键词】礼乐制度 政治学 美学 教育学 音乐学 雅乐
  一、“礼”是礼乐制度的核心
  礼乐制度从西周开始到现在一直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对其他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制度体系。礼乐活动是由祭天、祭祖活动演变过来到周朝成为礼乐制度,制度的核心是把君臣的政治等级用礼乐表现出来,这个制度从周朝开始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并在唐宋之际彻底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封建统治者将这种制度广泛用于国家重大事件的方方面面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制度由于推崇政治文化,所以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朝代不停地变换,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力推崇这个制度,让百姓接受、认可,并在后来的2000多年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风格。
  礼乐制度所培养的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却并非是让他们去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以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音乐是作为礼仪的一个标志而存在。如祭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在各等级贵族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对于政治领袖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的人数也不同,人数的多少成为权力大小的象征,甚至对五声音阶的排列也与君、臣、民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五音有尊卑。
  礼乐制度的作用是标明人的等级,向社会宣布人的政治地位,在礼乐制度中,礼是实质和核心,乐是表象,二者被捆绑在一起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进行“乐”的活动中学习“礼”术,所以“礼”和“乐”在这个制度中的分量截然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轨迹中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而展开和层层推进,“乐”的发展只是在服从“礼”和表现“礼”的前提下进行。
  二、“雅乐”礼乐制度的牺牲品
  礼乐文化中的乐是指雅乐,雅乐就是当时的宫廷音乐。《礼记·乐记》指出,乐统同,礼辨异,这种雅乐普遍存在着人与天地、神祇对话的意义(诸如坛庙、宗庙、文庙),其乐曲多是针对吉礼的不同用途而专创,由于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使用范围多限于宫廷皇族(祭孔用乐除外),即便是高级别的官员也不得单独使用,地方官员以及民众多无缘以听、无缘以见。所以,雅乐的使用显现出“小众性”“局限性”“易失性”。在雅乐中,器乐即谓“金奏”,是磬、钟、鼓的合奏。“金奏”规格最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用鼓。雅乐也有歌唱部分,均属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和《周颂》,至于《国风》和《召南》《周南》可以用于等级较低的“礼”,“雅乐”的意思则等同于“正规音乐”“礼仪用乐”。
  雅乐起初的时候也是很动听的,例如孔子在听到《韶》乐时,感慨地说:“尽美矣,又尽善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对古乐的评价证实了雅乐在西周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但由于礼制禁锢,礼乐制度规定不能随意变动音乐,这样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雅乐感到乏味,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到了唐代时期,雅乐与俗乐大量融合,弱化政治功能,而提高审美功能,虽与礼乐制度的宗旨相悖,音乐的审美内涵却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宋代,政治家们又极力推行周礼古制的雅乐,音乐无法得到发展,所以西周礼乐制度的结果就是使雅乐成为礼制的牺牲品。
  三、历史上对礼乐制度的批判
  礼乐制度并没有将臣民完全按照礼乐的等级进行锁定,反而包括各国诸侯在内的人民纷纷跨越礼乐界限,反对等级束缚的思想兴起,各路诸侯纷纷打破礼的限制而各自为政,至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以庄子为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是通过否定仁义、性情来表达他对礼乐制度这种仅强调外在形式的否定的。庄子认为,礼乐以制度化的形式对性情过分耽溺是导致性情背离的首要原因,庄子重新将仁义礼乐标准定为:“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德无不容,仁也;义明而物亲,忠也;道无不理,义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从这一点说明,庄子已经认识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实质”,礼乐的压抑,在这样的控制下,普通人的天性就会发生向“极物之真、能守其本”相反方向的偏斜,在庄子看来,要使人达到外天地、遗万物的境界,只有“退仁义,宾礼乐”(《天道》)。
  庄子虽然指出了礼乐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却没有指出礼对乐的演绎和束缚,庄子的思想也是表现在政治制度上而没有在艺术和美学层面上表现出来。因此,庄子对礼乐制度的批评也是有一定偏颇的,因为乐本来是符合人性的,但在礼的限制下才逐步违背了人性追求旋律美和节奏的多变、活跃等,没有具体化地将礼乐制度中违反人性追求听觉美这个自然发展规律的那一方面明确出来。
  历史上真正敢于挑战礼乐制度的人物——嵇康,认为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只起着诱导和媒介作用把它表现出来。嵇康肯定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这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理论相抗衡,并大胆地反对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质的音乐观。嵇康对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表示反对,早期阶段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后来才发展成为音乐家的言论和思想。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研究音乐与外部、内部关系(国外称之为“自律论”与“他律论”)的一位突出代表,他的《声无哀乐论》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基础。   很明显,嵇康从研究音乐的情感功能出发,向礼乐制度发起冲击,他认识到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排斥人为强加给音乐的社会属性,礼乐制度当然就成为了他所反对的核心。嵇康作为一个中层阶级的士人,还是不能彻底地把音乐与政治完全分离,但他的理论对于冲击和动摇礼乐制度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当代人应该具有的礼乐制度观
  当代人对礼乐制度应该有个公正客观的态度,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的一面。礼乐制度由于将音乐和政治进行捆绑而大大提升了社会功能,使得全民都被音乐所覆盖,由于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使得国家在音乐机构设立、发展乐队和乐律研究、乐器制造等方面都得到支持而获得了许多有利条件,也使整个音乐体系得到了完善,如周初的编钟是3个一组,音阶则与商编钟的多样形式不同,与古书《周礼》所表述的典型雅乐的音阶形式也不相同,可见,这一时期的“钟”全都是为演奏周雅乐而用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8种124件乐器,按照周代“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几乎各类乐器都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64件编钟,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5000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且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说明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音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这些音乐文化的结晶都是在官方的推动下才得以呈现的。
  其次,消极的一面。音乐属于艺术范畴,以追求美为宗旨和目的,而礼则是等级制度,是政治管理手段的一种,二者本来互不相干,却被捆绑到了一起,这限制了音乐在美学范畴上的发展,并使音乐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音乐本来追求音响的优美、节奏的冲击和听觉上的刺激,而被追求中正、平和、庄重、严肃所代替,这种音乐由于缺乏娱乐性常使人感到昏昏欲睡,最终这种被称为雅乐的官方音乐和民间音乐分道扬镳,各自独立发展。几百年后,民间音乐由于没有礼的束缚而生命力旺盛,形成戏曲、曲艺、民歌等多种音乐形式,而礼乐的发展范围却越来越窄,虽然宫廷雅乐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吸收民间音乐的精髓,但由于礼的压制,始终没有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甚至连朝廷中的王公贵族平时所欣赏的音乐也多取自民间。
  礼乐制度在历史上既被一些人推崇,也被一些人反对,这两种力量一直平行发展,形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本格局。从礼乐制度兴起至今,礼乐制度和雅乐被当作一种仪式的标记和符号保留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当重新思考这个礼乐制度中礼与乐的关系,这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限制,这个制度既有推动音乐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在很多情况下成为音乐的枷锁和包袱,由于纯粹的音乐艺术美学观念一直难以抵抗强大的礼乐制度,历史上虽有像嵇康这样持有“声无哀乐论”观点,为纯粹艺术而生存的人,却难以形成社会的主流,更难将艺术审美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
  近年来,我们抢救、挖掘和保护鼓乐、雅乐等文化遗产,例如纳西古乐、长安古乐等,这些古乐由于在礼乐制度的作用下,鼓乐已经形成风格模式,其音响无法让人心动,我们只能以一种瞻仰的态度看待这些文化,或者提取这些文化中某些元素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素材。当今世界,“乐”早已从“礼”中单列出来而独立发展,礼的痕迹正在从乐的肌体中慢慢退出,现代的“乐”被现代的平等、自由、悦耳、动感所代替。目前,还有些学者没有认识到礼乐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还在推行一些不当的观点,如,有文章说人类的欲望严重膨胀,为了人自身的利益不惜破坏一切成为不少人的意识和行动……而大力弘扬礼乐文化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此文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弘扬礼乐文化,来加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明显是没有把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搞清楚,同时也混淆了现代政治和艺术文明与古代的政治与艺术文明的界限。
  参考文献:
  [1]赵旗.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张宏生,莫雪川.试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与美学思想的特点[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4).
  [3]成国雄.礼乐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探析[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第3卷(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推荐访问:礼乐 中国古代 思考 制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