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2:5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互联网+产业集群有哪些发展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9-05-03 06:43:30 浏览数:

  [提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在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环渤海经济圈的集群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0日
  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圈的发展方兴未艾,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环渤海经济圈是自发形成并呈崛起之势的经济圈,它不是在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催生的产物,而是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而迈向自然联合的必然结果。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然而,环渤海经济圈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要振兴环渤海经济圈,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并针对如何实现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有时简称集群,也可翻译为产业簇群,它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我国著名学者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创新的决定因素而提出的;具有创新潜力的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内部行为主体的结网和互动;产业集群一般指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生产系统。
  我国学者李辉和李舸借助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产业集群界定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各种不同的企业种群及功能种群按照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并具有一定的种间关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基本由主导产业种群、竞争产业种群、辅助产业种群、政府公共力量种群、科技力量种群及相关产业链链接而成,在集群内及集群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形成其他经济实体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若干相互联系的企业空间上的集聚,它多发生在中小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使其具备特殊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表现出一种网络特征。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本身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二)产业集群的分类
  1、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Peter Knorringa等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Markusen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种类型。三种产业集群各有其特点、优势和弱点。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居多、专业化性强、地方竞争激烈和合作网络、基于信任的关系;其主要优势是柔性专业化、产品质量高、创新潜力大;其主要弱点是路径依赖、面临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
  卫星式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居多、依赖外部企业、基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主要优势是成本优势、技能和隐性知识;其主要弱点是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影响了竞争优势。
  轮轴式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明显的等级制度;其主要优点是成本方面的优势、柔性和灵活性、大企业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弱点是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绩效。
  2、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一分类方法是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2000)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对产业集群进行的分类。非正式集群的典型例子是加纳库马西Suame Magazine汽车零部件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的例子是尼日利亚Nnewi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和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例子是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和意大利Belluno眼镜产业集群。当然,三种产业集群的绩效是有显著差异的。
  3、高端道路创新型集群和低端道路低成本型集群。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高端道路创新型集群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产业集群对创新的贡献既有同行业之间的正式交流,也有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低端道路低成本型集群以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为典型,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具体包括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竞争所需信息、公共物品或服务等。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根本不存在。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这些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大量产业集群尚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处于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由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攀升。   Humphrey(1995)以“商品链”的概念将产业集群分为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和消费者驱动的商品链两大类。Michael Allbu(1997)以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为基础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类: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集群;组装的生产网络;高技术综合体;基于大企业的工业中心。中国学者金碚等(2003)根据产业属性,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类: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不同,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嵌入型、原发型和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基于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得以生长的原发型集群相比,衍生型集群是在本地缺乏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通过外部大企业进入形成的嵌入型集群相比,衍生型集群是本地主导企业从组织与运作外部资源入手,并随着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变化而转化的结果。根据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产业链上的相互关系,产业集群可以区分为横向产业集群、纵向产业集群和综合产业集群。此外,根据国家干预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产业集群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主导型、政府扶持型和计划型产业集群模式。不同的分类,可以让人们从不同视角认识和分析产业集群。
  (三)产业集群理论要点。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纯经济学、社会学和技术经济学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来说,主要强调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主要从降低交易成本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交易成本实际上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工艺创新等。
  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集群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概括为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此外,也有学者突出“企业家要素”(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将波特的“钻石模型”扩展为以企业家协调为核心的集群竞争优势“新钻石模型”。在此基础上,郑胜利等学者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纳概括为: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市场扩张优势。
  三、环渤海经济圈集群发展模式
  (一)环渤海经济圈范围及其重要性。环渤海经济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18个城市,故可称之为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广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五省区,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4%,人口约2.31亿,占全国的17.6%,五省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3.9%。此外,泛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京、津、冀、辽、鲁、晋和内蒙古的中部地区,面积约12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3%,人口约2.59亿,占全国的21%。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广阔,涵盖华北、东北、西北及山东、河南,人口约6.5亿,占全国的50%。从地理结构上看,它环绕渤海呈“Ω”形。在近6,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诸如天津、大连和青岛港等大小港口60多个。环渤海经济圈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保证我国核心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有利于带动我国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有利我国在东北亚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二)环渤海经济圈集群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具有增长极性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相对发达的高增长区域。它们代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三种主要成分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组合。其中,珠三角是以三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辅的轻工和电子产业密集区域;长三角是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三足鼎立的轻工、电子和装备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经济圈则是以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主、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为辅的装备、电子和轻加工工业相对密集区域。如果进一步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发展机制来看,基本形成了“外资密集开放地区”、“内生性高增长地区”和“改造再生的老工业基地”等三个经济发展比较快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以及对应的“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和兼具前二者特点的“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三种重要模式。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基于系统理论,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京津冀经济圈、辽东半岛经济圈和山东半岛经济圈,而每一个经济圈又包含了若干个小的经济圈,即城市经济圈。对于每一个城市经济圈而言,必须结合其比较优势和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比如,以京津冀经济圈的天津为例,可以发展汽车、石化、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山东半岛经济圈的青岛可以发展机械电子、轻纺、食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工业等产业集群;以大连为首的辽东半岛经济圈可以发展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旅游等产业集群;天津、大连和青岛等大型港口城市还可以发展港口运输业的产业集群,等等。
  环渤海经济圈内部的三个子经济圈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各种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资金、人员、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每个城市经济圈内部的各产业集群之间、各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也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要求。
  以环渤海经济圈的18个城市为大小不同的中心,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使其经济增长的活力和优势不断向外扩展,实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和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将其因发展产业集群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向其腹地如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不断延伸,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第一,集群政策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外有很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但中国不能照抄照搬国外模式。产业集群一般指自愿合作而集聚的一群企业,它不是自上而下组建的,但是通过政策可以对产业集群发展给予必要引导,克服企业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明确的分工,以及缺乏资金等形成产业集群的障碍。营建集群是企业的事情,不可能自上而下地从零开始构建,切忌搞一刀切和过多的行政干预。集群政策是从市场出发、促进本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集体协作,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要把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总之,要尽量避免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职能定位应准确,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政府要尽可能地为产业集群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机构在提供信息、教育和公共资源以及在构建合作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初期发展阶段,由于集群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中介机构不健全、不配套,其功能的发挥和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加速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
  在区域范围内,要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此外,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创业创新的氛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区域,要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对于“改造再生的老工业基地”的环渤海经济圈,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使大中小型企业得到并行发展,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创业创新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四,企业之间应尽量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竞合关系。产业集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竞争,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初始阶段低端的基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更是司空见惯。为了解决过度竞争问题,促进集群协同创新,首先要塑造合作导向的集群文化,以文化牵引企业战略调整;限制机会主义,以制度保证来限制横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过度竞争,加强纵向产业集群合作的稳定性。此外,要建立网络化组织,以组织协调网络成员的利益和关系。通过各种措施推进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淡化竞争,强化合作。将企业间原来的纯粹竞争关系改变为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从而实现双赢。网络化和竞合关系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集聚各种资源,由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创新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公共研发机构、专业化技术供应商、产业孵化期等机构和组织的建设,建立起强大的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此外,必须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造功能,利用现有研发资源,为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间的一体化和密切联系创造良好的平台,切实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由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创新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束语
  环渤海经济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要素禀赋优势,发展基础良好。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区域要摆脱传统的落后观念进行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选择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环渤海经济圈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国琪.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J].财经研究,1999.4.
  [2]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3]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4]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
  [5]李辉,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及其竞争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6]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7.
  [7]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8]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9]肖金成,宋立.“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管理,2006.15.
  [10]赫连志巍,方淑芬.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6.11.
  [11]王庆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

推荐访问:产业集群 经济圈 环渤海 模式

相关文章:

Top